中国第一位敢拍“果体照”的摄影师:这个104岁老头活赚了!

都说“七十古来稀”,就算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百岁老人仍属罕见。

但有一位老人在自己103岁之际,为了拍一张照片,还挑战徒步登黄山。

他说:由于对摄影的兴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龄了。

他叫郎静山,一身长衫,清癯安宁,静静地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超然的气度和个性。

略懂一些摄影或书画的人,

对“郎静山”这个名字应该都不陌生,

他是民国极负盛名的摄影家。

在其近百年摄影生涯中,

创下了不少“第一”的头衔:

中国第一个拍下女性裸体的摄影师;

第一位以“集锦摄影”表现中国画意的摄影家;

第一位拥有世界各国最高名衔的华人……

郎静山总是一袭蓝色长袍,一双黑色布鞋,背着照相机走遍千山万水。

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用照片向世人展示浸润了东方式智慧的意境美。

信手闲翻大师的摄影作品,不由心弦颤动。

静谧的影像,简洁空灵的构图,远山层叠、薄雾笼罩犹如传统水墨中墨色的浓淡交织。

晓汲清江

古刹扫尘

古阁重密

为了捕捉最精彩的一面,郎静山总是四处游历。

这一走,就再也停不下来。

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

“相机比太太还重要。”

当摄影师开始用心,作品就带上了灵魂。

那些光影交错下的水墨意境像一首诗,带你进入灵魂的深处。

临流独坐

鹿苑长春

他用毕生的精力捕捉

和创造中国山水意蕴的自然美,

若你看到他的摄影作品,

一定会惊叹地喊出:

“这分明是一幅中国画呀!”

因为他的这双眼睛,

就是一只最精良的镜头!

郎静山对照相产生兴趣,是从家中挂着的这张父母亲的结婚照片开始的。这张从小让他印象深刻的玻璃湿版照片,也是他一生拍摄、收藏的许许多多的照片中,他认为最珍贵、最有保存价值的一张照片。

如果我也能把那些美好瞬间定格下来,多好啊。

一粒种子从此在心底发芽,直到12岁时他遇到人生的第一个恩师。

1911年始入申报馆工作,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当时肯定没人想到,这位“小少爷”会引领中国摄影艺术的潮流。

完成学业的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

忽然来到宽广的天地,闲不下来的郎静山开始捣鼓摄影技术,渐渐地,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摄影技巧。

在原发于西方的摄影中融会中国画理,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

以多底片叠合技术成为“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摄影新象。

摄制出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和俊秀的风格。

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

云深不知处

坐看云起时

一时间,郎静山名声大噪。

他顺势成立中国摄影学会,这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

爱折腾的他还破天荒开辟了摄影课,免费教授热爱摄影的群众,开创了中国摄影教育的先河。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就此教书育人也未尝不可,但郎静山分明不想浪费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1928年,上海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郎静山拍下了中国的第一张女性裸体摄影作品,即使风气开放的今天,裸照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何况在那个迂腐思想统治的旧时代。

郎静山摄影作品  《美人胡为隔秋水》1932

争议、谩骂……如潮水般涌过来,但郎静山并不后悔。在那个传统观念束缚的年代,是多么大的突破啊!

女性美好的胴体展露无遗,却丝毫无半分露骨肉欲,唯美至极。

你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顶住巨大压力的郎静山把非议隔绝在门外,心思活络的他一直在研究摄影技术,后来一种“集锦摄影”横空出世。

花好月圆

春  耕

以相机代替画笔,重塑中国画的山水意境。

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运用暗房技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影像结合在一起。

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技术叫“PS” ,但时间回拨到上世纪30年代,依然是前无古人的创举,郎静山凭自己把中国摄影技术提升到新台阶。

树影湖光

望  岳

山径归人

他把自己整个人丢进相机里,开始走街串巷,访山问道。

渺小的远山,居高临下的柳枝,几个简单的主体,余音袅袅,尽显含蓄之美。

1945年 郎静山 《晓风残月》

《晓风残月》描绘的是一对恋人,即将别离,彼此的感受如随风飘散的柳丝般慌乱。恋人的心,于小舟中摇摆不定。踏实的田地也没于湖中不再可靠。渺小的远山,居高临下的柳枝,与几个简单的主体中酝酿赶上。余音袅袅,尽显含蓄之美。

或许,多数观赏者只会被这张作品的诗意吸引,而不易察觉出它是用四张底片集锦而成。

细细琢磨,照片充满禅意,里面的光影线条却又灵动、诗意,于无声处发出言语。

疏林夕照

柳塘春水漫

仙山楼阁

虚实相生、幽远淡泊的理想丘壑,展现出自我追求的生命境界。

很快,郎静山与众不同的摄影遇到了伯乐,其作品《春树奇峰》入选英国摄影沙龙。

春树奇峰

从此,郎静山这三个字蜚声海内外。

但他更喜欢沉浸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虽然生逢乱世颠簸,依然希望在困顿闭塞中,创造生命的清风明月。

英雄独立

梅花树屋

烟江晚泊

画  竹

同是傲骨疏朗之人,郎静山和张大千一见如故。

两人最喜结伴同游,案前作画的张大千看多了,这样的张大千,你又看过没?

松柏在侧,寒风骤起,衬得大师愈发仙风道骨。

当然除了阳春白雪,还有下里巴人。

蒋介石像

在他的眼里,不论上流名人、还是普通工人,只要活出最自然的自己,就是美,这是一种本能的尊重和体面。

万瓦层层

金波泛筏

垂钓绿浦中

台湾最后纹面人

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即使荣誉满身,郎静山依旧不忘初心。

他生活简朴,像个苦行僧。

往往一袭蓝衫,一双黑色布鞋,一部相机就是全部家当。

明明生活并不富裕,但家中有客人来访都会亲热招待,他总是告诫子女,吃顿饭又算什么。

他分明是个赤子,有洁白干净的骨头。

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顾振清曾评价郎静山:

他将集锦摄影变成了一种繁复的劳作,这种精神劳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物质积累的功用,而成为他用艺术慰藉心灵的生存过程。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郎静山人物摄影欣赏】


1960年代 郎静山 《张大千与弟子方召麐》

1953年 郎静山 《云淡风清》

1946年 郎静山《齐白石》

1952年 郎静山 《时代女性蒋碧薇》

1958年 郎静山 《于右任》

《著名京剧家卢燕》1956年

《著名影星李丽华》 1955年

《老先生们》

【郎静山风景摄影欣赏】


1939年 郎静山 《湖滨秋色》

《一片春帆着远天》 1936年

《寒林》

《斜风细雨不须归》 1960年

《中国式大学》 1972年

《晓汲清江》 1934年

《花好月圆》 1950年

《高山竹》 1935年

《啼鸟》 1957年

《鹿苑长春》 1970年

《寒鸦》 1930年

《英雄独立》 约1970年

《松鹤长春》

《枝间弄好音》 1953年

《蟪蛄爱草绿》

《森林之路》 1956年

除了摄影,郎静山在做男人、父亲上一样超然有度。他认为,“人要是没有觉知,就什么都没有了。”郎静山从来都不教训自己的孩子,是要他们自己察觉所有的事情,以孩子是否能自觉,来衡量他们是否成长。

郎静山一共有十五个儿女,却随时局磨折,分别落地于海峡两岸以及海外生根成家。郎毓文是郎静山的幺女,父亲留予她言传身教的影响,也正随着她自己年岁的渐长而氤氲发酵。

郎毓文曾回忆到:

“记得我读北一女中高一时,我们还住板桥,有时我会和父亲一起坐公路局车回家。有一次,坐到一部有些椅背掉了的车子,我一屁股坐在一张有靠背的,一看父亲坐的是没靠背的,本想是否该和父亲换位子的,但是自己想靠,又见父亲坐着满挺的,就算了。回到家后,父亲只是小声地告诉母亲,并说我还没长大,不懂让座。这比责备还能令我难过,但是那时还是没有从这个错误中学到父亲的智慧。

长大以后,我只听父亲说过一次:人要是没有觉知,就什么都没有了。原来父亲从来都不教训我们,是要我们自己察觉所有的事情。他是以我们是否能自觉,来衡量我们是否成长。我后来到温哥华念艺术管理,父亲和母亲第一次来看我时,我请了几个父亲的客人,父亲才说我会点一桌菜了,是长大了。

那种自由和尊重,没有任何其他的父亲可以做到同样的程度。

对于名望的追求, 父亲更是从来不放在心上, 也从不攀缘权贵。在上海交往的都是工作上及艺文界人士。但是父亲对朋友非常好,家中天天都有客人来吃饭。父亲总说‘吃顿饭算什么!’ ”

摄影是静止的,

郎静山的一生却是

充满着创造与生机的,

“人活着要有生趣”,

也许这才是郎静山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生于光绪,长于民国,活在共和……郎静山最后平静地走完自己百岁春秋。

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素色但最惊艳的中国美景,也让我们明白:

美不胜收,皆因心中有画。

(0)

相关推荐

  • 集锦摄影艺术

    一 中国文化对集锦摄影的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风景文物又是如此丰富,而照相机因为受到机械的限制,既不能同时表现许多不同的内容,对于不甚理想的景物又无法去芜存菁,同时照相机取景镜头又极呆板, ...

  • 郎静山:用相机“画”中国山水画,作品在今天仍让人惊呼赞叹

    郎静山 当我们寄情山水,在旅途中留下足迹时.早已有人把相机当画笔,将山水拍成水墨画.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

  • 行摄丨古镇游埠之郎静山纪念馆

    去游埠,郎静山纪念馆是必去之地. 郎静山纪念馆,设立在游埠镇里郎村,与"江南早茶第一街"隔街相背,喝完早茶,逛两步就到了.该馆原为郎先生捐修的家祠,清代建筑,三进二天井,雕梁画栋, ...

  • 艺术创作的“移情别恋”

    有一种艺术追求就是从此艺术形式向彼艺术形式学习和借鉴,甚至达到一种极致--模仿和移植,在像与人像之间形成一种艺术新形态,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美学情趣.今天我给朋友们介绍两位敢于创新.风格独特的艺术家:郎静 ...

  • 为拍一张照片,103岁还挑战徒步登黄山,这个104岁老头活得真赚!

    都说"七十古来稀",就算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百岁老人仍属罕见. 但有一位老人在自己103岁之际,为了拍一张照片,还挑战徒步登黄山. 他说:由于对摄影的兴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 ...

  • 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

    你是否知道 中国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是谁 你是否知道 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是谁 你是否知道 这对英雄伉俪的爱情故事 中国革命的先驱--缪伯英 她受家庭的影响 早年立志从教 她由李大钊先生亲自介绍入党 她是 ...

  • 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书法雄浑大气,个性十足,字如其人

    我们经常说字如其人,其实,这句话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至少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曾经是一位跨世纪的老人,虽然是女儿身,但是书法却有一股刚强气,气势不输男人,而且比男人表现得还要强悍一些,这也许和她 ...

  • 她深得钟繇真传,是中国第一位女书法家,为中国培养出了王羲之

    谈笑科技关注2021-04-23 16:31 如何快速提升名校研究生,升职加薪!点击详情 神装捡到手软,2分钟300级!轻松日爆三百件,元宝回收无上限! 10级3狗,15级6狗,45级16狗,遍地神装 ...

  • 广州闹市区,葬着中国第一位伊斯兰传教士

    我在广州和广东呆了十多年了,直到最近有一天,兴趣突至,决定专门花一天时间去寻访广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知道羊城闹市之中居然藏着一处古老的清真先贤墓.话说印象中广州并不是穆斯林聚集之地,伊斯兰教的 ...

  • 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养育20多位烈士遗孤,临终将积蓄全部捐献

    2020-12-28 23:39:32 1955年9月27日下午,北京中南海大礼堂人头攒动,这里正隆重举行人民解放军军官授衔仪式. 不过,在这些叱咤风云的将帅里,有一对伉俪组合格外耀眼.丈夫是新中国开 ...

  • 冯如(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

    冯如(1883-1912),中国的第一位飞机设计师.1883年生于广东恩平一个贫农家庭里.他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艺,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 ...

  • 谁是中国第一位数学女博士?

    <返朴>近日推送的文章<横跨两种文化的数学家,爱因斯坦说他是自己伟大的老师>中提到,著名数学家卡拉西奥多里有两位中国学生,其中一位是女数学家徐瑞云.在公开资料中,徐瑞云被认为是 ...

  • 中国第一位女医生的祛湿健脾方,只用5味药,效果显著

    脾虚湿气生 脾是人体的水运器官,如果脾不好,就会导致身体里的湿气过重,湿气一旦沾染就非常难祛除,而且还会诱发多种疾病,中医上常说:'湿气不除百病生',所以,日常生活中祛湿健脾就变得至关重要. 古代女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