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遇上新能源 将迎来怎样的场景革新?
今年疫情让网约出租车市场受到较大冲击,随着市场的逐渐恢复,网约车的下半场又开始面临新的局面。其作为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化、网联化汽车的重要消费场景,网约车也终究要面临电动化的革新,上个月滴滴联合比亚迪就推出了第一款定制电动网约车D1,观念已先行在路上。
近日,在《电动汽车观察家》主办的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大会上,几位业内人士对出租网约场景的现状与发展做了一次深度交流。总体而言,网约车市场的前景是可观的,但眼下却是艰难的,尤其2020年。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出行率与去年下降了约50%以上,一些平台只保持了20%左右的订单。这就好比一场战争大局已定胜利在望,但眼下这场战役依然要打。
自营还是承包?各寻出路
对于今年网约车市场的萎缩,北汽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卜红升认为,除了疫情影响,各地政府出台的一些对非合规车辆的管理措施,与平台针对配额的限制也是原因之一;鼓励经营性租赁、限制融资租赁,有效控制了市场的非理性的发展。
面对这种困境,出行企业曹操出行采用了自营转承包的模式。曹操出行北京公司总经理刘志永表示,曹操从原来的自营模式转变成承包车辆的模式,目前已经有20多个城市实现盈亏平衡。“我们未来会在承包的模式上,可能要加大转型力度,目前我们基本上在全国几十个城市都完成了100%的转型。”刘志永补充道,北京地区直营运作的有1100多台车,另外加盟业务占比稍微大一点,日均订单4万单左右。
云度新能源汽车副总裁苗凤高从投资角度提到,今年上半年整个出行领域,包括公路、铁路等运输行业受疫情影响,普遍缺乏资本的配套支持。他表示:“很明显的变化就是2019年只要是网约车,找资方提供资金配套还是非常容易的,但今年很多资金方都不太愿意接这个事情。”
所以云度新能源也在探索商业模式,在福建地市做了个性化出行的模式——电动微出行。把网约车、出租车、微公交整合在一起,利用政策支持,在当地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实现盈利的样板,所以目前还计划在福建省其他地方推广。苗凤高称,目前国家政策对新能源的推广给予更多的支持,未来新能源不管是在出行领域,还是在C端私人领域,发展向好是大的趋势。
充电还是换电?模式待解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换电还是充电都有讨论,目前还不能一概而论。充电和换电都是消费者在不同需求下采用的方式,从车辆的使用来看,充电模式和换电模式都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实际使用需求而对应产生的能源补充体系。
卜红升认为,无论是充电还是换电,每一种方式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最重要的是结合什么样的使用场景。“比如说我们家里面具备充电桩条件,回家慢充是最好的,不仅安全性高,成本还低。”
“再比如北京出租车一天300公里左右,厦门出租车一天是550公里,如果在厦门的使用场景上充电的话,每一天就要损失一个半小时左右,因为在几十公里的时候,就要考虑快充,快充又充不满,只能充80%”,卜红升举例道。
在运营车辆上,卜红升以北汽为例,表示北汽坚持的是先从出租车领域入手,满足换电车型的运营需解决安全问题与效率问题。
2019年的热失效统计数据显示,75%来自于快充过程中。换电站里面是通过慢充的方式进行电池的补能,因此它可以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接近一倍,正常的电池1500次,在换电站慢充的话可以2000-3000次。
北汽第一代换电站换电过程是3分钟,但是从入位到出位大约5分钟,目前入位、出位再加上换电时间是90秒。
刘志永也认为,换电是未来主流,但是充电要结合,因为应用场景不一样。当车开到外边可以找到换电站,但是回到家里就没有办法,单一换电不足以支撑这个场景。苗凤高则表示,真正能够实现充电与换电相结合,才能够解决目前的问题。同时他为充电力挺到:对运营车辆来说,公共换电站的数量没有达到目前投放的出租车或者网约车数量的情况下,汽车实际充电的时间不见得比换电更长,因为网点站点数量以及地理位置相对不够完善,也会导致司机花时间更长。
可见,一时充电与换电难分上下,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案例。作为充电企业的联合创始人,云快充副总经理朱海涛谈到,出租、网约车细分场景下,没有充电换电之争,应该是长期共存,相互融合。不管是充电还是换电,核心要素一个是场地,一个是电力。他表示,云快充全国运营几千个场站,但全行业资源利用率水平在10%上下,很多的容量、场地可以拿出来与换电运营企业一起做。
观念还是现实?D1启示录
滴滴D1还未大规模上市落地,但它给C端用户的想象是相当丰富的,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在车内人机交互、司乘体验、车联网等多方面的定制化设计,完全符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刘志永表示,未来吉利网约车也会往这个方向挖掘——围绕用户需求做深度化的开发。据透露,今年吉利的一款商用车品牌,投入了3个多亿在做防疫功能的一款车型,这也算是需求导向的一种尝试,未来无人化的网约车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去做定制化的规划。
从这个维度去看,滴滴D1更像一款具备移动空间的、可以说走就走的互联网产品。从出行服务的思维出发,苗凤高是这样看的:D1通过技术包括数据的集成、技术的降本,真正把实际优惠成本降低,传递给终端的司机与消费者,让这个市场成本往下走。另外,通过海量数据,根据用户习惯,在车的使用当中能够解决用户日常真正的需求。“作为主机厂,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把数据应用、数据变现落到实处,把这些东西真正提供给司机、终端消费者”,苗凤高说。
另外,卜红升在商业逻辑上给出了不同的角度。他认为,D1的出现是通过平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通过平台车辆销售、车辆租赁,以及二手车残值的新方式。
而且通过平台的合作进行代收代缴代付,可以真正实现资金的安全。以及在网约车之后,进入到二手车是改流入私家车领域还是改分时租赁用车?这些场景会通过车企与平台合作带来无限的想象力。
D1这个“新物种”在运营模式、安全效率、用户体验方面的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但它确实像烽火台的狼烟,引起了大规模的关注,或许大家都在预想与准备着某种革命性时刻的到来。
车云小结
新能源汽车是广议话题,也是大势所趋,它给不同场景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变化。网约出租市场是其中一个场景,很多侧面面临革新,不仅车辆运营管理要做调整,技术也要做更迭改进,同时车企与平台的合作模式或被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