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素质教育”这个概念?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这个概念?》
赵忠心
一位年轻朋友在微博中写信给我。信的内容是:
赵老,您好!
我在念书的时候,经常听到“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做学生时候,没有弄清楚这个概念。而今,我已为人父,孩子也快上大班了,我还是没有弄清楚,啥是“素质教育”。请教过几个做老师的朋友,也是语焉不详。这一概念,一直萦绕于脑海。故请教赵老,您是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呢?烦请不吝赐教。
我的回复
你好!
小伙子,你给我出了一道“无解”的题目!对于“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据了解,对“素质教育”的定义,大概有数十种。
我没有深入思考、系统研究过这个概念问题,只是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肤浅的思考。你是我博客的热心读者,是一位好思考好学习的年轻人,我喜欢。你是我的朋友,要跟我交流,我不能拒绝你。不避浅陋,随笔放言,试着谈谈我一些粗浅的想法,仅供你参考。
首先,素质教育不是一个超越历史的抽象的概念,是个历史概念。就是说,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劳动方式,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具体地说,人们的生产劳动方式不同,对人们的素质要求是有差异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劳动方式的时代,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劳动方式的时代,显然是不同的。
教育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也是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素质”的含义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背景。现实生活需要人们具备什么素质,现实的教育能够提供培养什么素质的条件,就培养什么素质。不能落后于现实,也不能超越现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受到现实的教育提供的条件的限制。
确定素质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的依据,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适应儿童青少年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是面向社会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应该是,促使儿童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最高要求。
孩子在未成年阶段接受的是基础教育。“基础”,就是根基。根基是要承载负荷的。要承载更重的负荷,根基必须要宽厚。就像是建筑高楼大厦,大楼建得越高,地基就要挖得越深,建筑得越宽厚。
孩子接受的基础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要承载一生的发展旅程的,必须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片面发展;要实实在在地发展,不能偷工减料。片面发展、偷工减料,只能是畸形发展。而畸形发展的基础是不牢固的,不能使人充分发展的。
但事实上,在现阶段,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做到几个方面全面地、充分地发展,是很难的。因为现在人们首先需要的“谋生”,得有一个自食其力的职业,得先解决生存问题,这是第一位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充分发展,不大可能。只要促使人们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就是“素质教育”。
我认为,只有社会发展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们都衣食无忧,达到“乐生”的水平,人们才能在几个方面自由地发展,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充分发展。
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把眼光放长远,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孩子才能“可持续发展”,即有发展的后劲,才会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如何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我的观点是,首先要坚持健康第一,始终坚持健康第一。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多好的愿望、理想、追求,都会成为泡影。我反对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因为这是“本末倒置”,是“自毁长城”。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开发智力和培养特长,取得多大的成绩,都是违背素质教育初衷的,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
第二是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进而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
人要生存下来,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可能离开社会,不可能不与人共处、共事、合作。只靠单兵作战、单打独斗,是做不成大事的。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能使孩子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融入社会、为社会所接纳所必须的。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保证孩子一生走正路,避免陷入邪路。
第三是抓好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的知识经济社会,是高文化社会。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具备高度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没有竞争实力的,是没有生存本领的。不仅不能自立于社会,更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家长培养教育孩子,学习知识、能力不在多,而在于使孩子永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强烈的进取心。
在当今社会,培养教育孩子追求更高的学历是必要的。但比“学历”更为重要的却是“学力”,即自学的能力,自主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本领,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至于美育、劳动教育都是生存、生活和事业发展所必须的,不可或缺的,也不可忽视。人的素质结构不是单一的,构成是复杂的,是由多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不可分离的统一性。忽略哪一个素质元素的发展,都会使发展的基础变得薄弱,缺乏广泛的适应性和发展的后劲。
因此,要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
最后,我的一个观点是,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进行素质教育,这是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民族的教育的“天职”。不仅是中国这样提,不是中国的发明创造。
我们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引导人们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强调教育的本质功能的回归。
任何国家办教育,唯一的目的就应该是提高国民的素质。只是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和民族,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罢了。
以上看法很浅陋,也不成体系,仅供你思考时这个问题时参考。如有不妥,请你批评指正。
赵忠心
(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