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现象和规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你所认为并且坚守的“规律”,是不是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一不小心就带入深渊的路途。
这也是很多地产大佬正在反思的事情,20多年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究竟能总结出多少有用的规律,来指导企业日后的发展,不走弯路。
但讲真,很多所谓的规律只是幸存者偏差,因为企业活下来了而且活的比较好,所以认为之前做的都是对的,未来也要坚持,有些企业没活下来或活得不好,所以他们的打法和战略就被市场忽视了。
市场是尊重强者的,也是短视的,那些曾经的优秀打法,只要不能在当下运用并存活,往往在大家的念念不忘中,被遗忘了。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规律,真的得拉长时间周期来看,大浪淘沙。
比如商办市场,现在都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在2013年之前,都是BUG级的存在,你能想象得到吗,郑州千禧广场,一个二线城市的商办,当年的地价只有1000元/平,因为觉得难卖还配了住宅用地,最后的写字楼售价达到50000+元/平。
比如长三角市场,现在是风口般的存在,拯救了大部分开发商2020年的业绩,但是在2015年之前,可以说是大大的泥沼,当年绿城空有那么多长三角的土地储备,最后还得找融创来输血,当年的杭州市场,真的可以讲是开发商的伤心地,地价奇高、利润没有。
如果在当年,做的好的企业都觉得自己找到了规律,要么拥抱商办,要么避开长三角,现在是不是都难受得要死。
那些因为重仓文旅、产业或其他特色地产而导致规模落后乃至消失的企业,其实当年也靠那些业态赚过大钱。
但一旦把现象当规律,也许下一刻,以前赚到的钱又都连本带利还回去了。
“现象”很好理解,现状卖得好,有利润,而且带给大家希望
“规律”很难发现,要指导未来,不走弯路,不走错路,盛世危机、弱市坚守
大家都在找规律,有些为了在中国财富再分配的游戏中继续幸存下去,有些为了后发先至、提前布局期待弯道超车。
规律是为了战略,战略都是基于企业找到的规律而提出的。
而这些战略的提出,很多都是对标了当下做的好的企业的共性特点,也基于本企业目前的状态而制定。规律错了,战略就偏了,也许在大水漫灌中还能苟活,但难以呼吸。
我个人觉得,地产大部分时候的表现,都是现象,称不上规律,和股市一样,都是在看K线来预测未来的趋势,但K线是现状且实时的,未来波动性很难预测,所谓的规律,就是在K线基础上寻找一根代表趋势的斜率线。
能称之为规律的,也许就是两件事:供需关系和经济发展。
①供需关系
这是商品经济的底层逻辑,房产作为一种商品,它一定也会受到供需关系的极大影响。
大家说中国楼市是政策市,就是因为供需关系受到人为干扰的痕迹非常重,比如在需求侧,限购限贷是抑制需求、货币化棚改和开放落户是投放需求,又比如在供给侧,地方政府的供地节奏多少、快慢对当地楼市有非常大的影响。
供需关系的影响,立竿见影,也是现行的评价市场很常用有效的方法论。
②经济发展
只要经济还在发展,随着居民的收入提高,房价长期趋势一定看好。
原理并不深奥,大家都想改善生活罢了,当然如果钱不够,那就暂时动不了,只要有钱都会积极入市,不动产有了流动性,趋势一定是好的,就算房价暂时有泡沫,也能逐渐被夯实,如果低估,一定有补涨机会。
现在很多城市的困境,与其说是楼市的问题,倒不如说是整个城市出现了经济上的困难,北方不少城市房价上的塌陷和他的GDP挤水分是高度对应的。
但很可惜,供需关系和经济发展都是动态变化的,要求应对方式也是动态的,监控、预测、制定战略战术。
①中国每个城市都有发展潜力,因为城市化还在继续,但是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快慢的,地方政府的施政理念也不同,要长期监控各类城市,准备好合适的切入时点。
②找到城市的需求点,做什么产品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这个城市产业基础很好,但需要产业升级、缺商业和办公,为啥不做。但核心是要做能卖得掉的产品,价格高低真不重要,卖不掉就不行,所以找到需求是第一位的,不是拿了再说为做而做,客户研究很重要。
③制定切入方案,着急的去拍地,不着急的去勾地和收购。
周末一点思考,文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