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颐和园益寿堂之松春斋
颐和园益寿堂位于万寿山东麓的半山坡上,始建于光绪年间,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整个建筑景群是一座由正殿、耳房、东西配殿以及垂花门组成的典型的三合院。
益寿堂的正殿名叫松春斋,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后接抱厦三间,建筑面积201.3平方米,高3.5米,前面出廊,檐柱间悬挂“松春斋”匾,匾额正上方钤刻“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章。
我今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松春斋”这块匾额的文化内涵。
对颐和园有深入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颐和园的文化主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福、寿”。这个文化主题体现在颐和园的方方面面,大到乾隆皇帝特意将原来的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并采用“一池三山”的理水模式在昆明湖上建造象征着神仙居处的三座岛屿,中到整个园林中的建筑类型和总体布局,小到殿宇楼阁的命名、楹联的撰写、各类的砖雕石刻以及建筑彩画等。福寿文化在颐和园中或隐或显,或微或著,无处不在。
究竟什么是福呢?这在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之《洪范篇》中有着明确的定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翻译成白话,就是人生有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四是美德、五是善终。从五福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对人生的理解、对福的定义非常全面而且深刻,福文化包含了好几方面的内容,长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表现福寿文化的文学和艺术手段很多,限于篇幅,在此暂不一一列举。今天仅仅围绕着“益寿堂”和“松春斋”进行论述。
益寿,顾名思义,就是延年益寿。长寿,对于任何没有罹患心理疾病、没有丧失生活希望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心理诉求。这点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难理解,益寿自然也是慈禧太后最喜闻乐见的词汇了。在紫禁城储秀宫,就有殿堂名曰“益寿斋”,慈禧太后在这里生下了同治皇帝载淳,她十分留恋这里。光绪十年,慈禧太后又搬回储秀宫居住,并隆重举办了五十大寿。因此,颐和园益寿堂的命名应该也是这一心理的体现。
可是,“松春斋”的命名就多少有点让人莫名其妙了。松树自然是古人常用的予人祝寿的树种。但是”松春“二字连用就和祝寿不太沾边了。春天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其所寓意的往往是青春和爱情,与福寿相去甚远。因此,我认为,此处的”松春“一词实系”松椿“的错讹。考虑到慈禧皇太后的文化水准,这种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椿,就是椿树,因其寿命特别长久,古人常用之比喻长寿,常用的词语包括“椿年”、”椿寿”、“椿龄”、“椿庭(对父亲的尊称)”、“椿萱(对父母的尊称)”。以椿寓意长寿的典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一文。其辞曰:“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文实系中华民族以椿祝寿的滥觞。由于松树和椿树都具有长寿的能力,因此松椿二字在古代经常并列使用。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不可胜数。以下仅举数例。
宋代王炎《贺吴兴郡王生日》诗:“花萼楼台畔,年年瑞气新。慈闱欢爱洽,帝殿宠光频。清静心如水,和平气似春。自然眉寿永,何必羡松椿。“
宋代晏殊《拂霓裳》一词的下阙:“今朝祝寿,祝寿数,比松椿。斟美酒,至心如对月中人。一声檀板动,一炷蕙香焚。祷仙真。愿年年今日、喜长新。”
苏轼《上皇帝贺正表》:“东方发律,气迎万物之新。南面受图,礼勤三朝之始。惟圣时宪,自天降康。恭惟皇帝陛下,文武生知,圣神天纵。旧邦新命,既光启于前人;大德小心,以昭事于上帝。臣久尘从橐,外领藩符。敢倾葵藿之心,仰献松椿之寿。”
此外,还有一件和椿树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1745年仲冬,在六世班禅因身患天花而圆寂的前一天,乾隆皇帝特地为他亲手绘制了《写寿班禅圣僧赞》及《祈寿长椿图》。赞文中就有“梵域娑罗,震旦交让。生同大椿,其寿无量“等语。
综合以上论述,我认为,颐和园益寿堂的松春斋,实际上应该题名为“松椿斋“方才更契合益寿的主题。仅此聊备一说,以遣心中之驽思也。
海棠花语于2018年8月23日
图片摄影: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