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珍藏!重磅来袭-唐代越窑
从原始瓷到唐代成熟瓷器,自始至终都伴随有越窑的身影,只是唐代以前古越地区的窑场并不以越窑相称。而进入到唐代中晚期后,由于浙江上林湖地区窑场所生产的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色泽莹润”,从而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逐渐成为了越窑瓷的代言人。由于唐代是以窑场所在地命名瓷器,“越窑瓷”之名便因此而声名远播,以致后世的人们说到越窑瓷时主要指的就是上林湖地区出产的瓷器(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德州扒鷄,实际指的是那个传统品牌,而不是所有德州出品的扒鷄)。
越窑青瓷的这些特色得到了诗人的许多赞美。陆龟蒙形容青瓷釉色的意境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顾况将青瓷形容成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徐夤则形容秘色瓷是“捩翠融青瑞色新, 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 软旋薄水盛绿云。” 孟郊的诗更令人想象无穷:“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茶品完后的青瓷如荷叶。
初唐时的越窑器,仍处于中国青瓷的低潮时期,其基本风格与南朝和隋朝相类似。中唐以后质量逐渐提高。产品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尤其是当时生产的青瓷茶瓯,被当时写《茶经》的陆羽推举为越窑之首。五代时,一部分产区为钱镠的吴越国宫廷所垄断,成为我国最早的官窑。其典型的产品,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从唐代中期就开始烧造的所谓“秘色瓷”。唐宋时期的越窑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现在在印度、伊朗、埃及、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发掘中,经常有唐宋时期的越窑器被发现,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晚唐时不但沿用了玉璧底、玉瑗底,还出现了秀美的花口,口沿为四瓣、五瓣不等,(一般认为唐为四瓣五代为五瓣和多瓣),瓣纹直通腹部,使整个碗好像一朵盛开的花。晚唐碗类器内有刻划各类荷花、朵花、模印鹤、鱼等动物。五代越窑碗底足为卧足,一般认为卧足是明代弘治瓷器典型特征,但事实上卧足早就有,至少在五代的越窑就采用了,而且底足有明显多块的垫烧痕迹。同时五代越窑碗有圈足的较多,足外撇,修足规整。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 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按越窑器型和风格可分为初唐时期和中晚唐时期 。
从唐代 开始,越窑所分布的明州、越州,大体上就对应现在浙东的宁波、绍兴一带,这一片丘陵绵延、江河湖泊密布,自然资源丰饶,大大小小有700多处越窑窑址。上林湖在慈溪桥头镇,是目前发现生产越窑秘色瓷最集中的区域。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 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