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故事】廿里枫槎岗 好人搲黄胖
作者:苏其德
枫槎岭故事 望府村
走了半辈子的枫槎岭,而今虽已有40多年没走了,但对该岭的路况以及过岭的感受,至今记忆犹新。
枫槎岭,原是一市、七市一带群众赴县城的必经之路和交通要道,来往旅客常年不绝,该岭路面是用卵石铺就,宽约二米。沿途建有山王庙、枫槎岭头和枫槎岭脚等三座大路廊,还有三座小路廊(内塑有泗洲菩萨,称“泗洲路廊”),大小路廊错落有致,供过往行人避风雨和歇脚休息之用,这些设施不知始建于哪个年代?先辈们是经过精心设计和付出艰辛劳动的。
“廿里枫槎岗,好人搲黄胖。”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句俗话,说明枫槎岭陡峻而漫长,过岭又苦又累,一般人特别是少走山岭的人,都会望而生畏,怕走枫槎岭。而我们走惯枫槎岭的人,却倒另有一番感觉。
01
我家在七市村,外婆家等一些亲戚均在上、下枫槎村一带,因此我从十把岁到外婆家拜岁开始就走枫槎岭了,每年至少要走三四趟。小学毕业后到县城读书,几乎每星期回家一趟,连续走了四年。以后在县机关工作,回家探亲还是要走此岭。直到1977年越(溪)沙(柳)公路通车,我已经年过半百,才告别枫槎岭。这样,我约走了40年的枫槎岭,所谓走枫槎岭像“迈地栿(门槛)一样”,不知走了多少遍,虽也感到有些苦累,但年轻时像今天提倡的走步行山道一样,而是苦中有乐,累中有趣。
从我家出发过枫槎岭,经过下弯洞桥(石拱桥)和山王庙路廊,就开始上岭,坡度开始较平缓,以后逐步增大。两边山高林密,郁郁葱葱。过了上、下泗洲路廊和上弯洞桥,就到了一处以较大的岩石当路面的地方,叫“邋遢岩”。岩边有两块较平整的石块,可供人小憩。其旁有一小溪,流水淙淙,常年不断,清澈见底,无所污染,我们走渴了常在此喝几口冷水解渴。
到此,上岭的路已过半,但后面的路段陡峻,走起来更吃力。其中有段叫“百步峻”,是用石块铺成梯形的台阶,共有七八十级。至此,我们一些同伴常休息片刻,深吸一口气,再以比赛的方式,看谁一口气能走多少级?一般走不到一半就累了,在台阶上坐下来休息一会再走。过了百步峻,再走百来米,豁然开朗,岭顶在望,兴奋不已,皆大欢喜,故此地名曰:“欢喜岭头”。在此回头看看,群山连绵,此起彼伏,望不见村庄。其旁有一片竹林,内长大毛竹,周边是密密麻麻的黄竿小竹,既当篱笆,又产黄竿笋。其中住有一户人家,主人不知姓什么,人家都叫他“阿毛”,我们就叫他“阿毛叔”,他待人很和气。有一次我进去想买点黄竿笋,还没进院,那只大狼 狗几声狂吠后猛追出来,我被吓得转身就跑,再也不敢进去了。
接着,是一段没有坡度但很弯曲的泥石小道,是沿山腰而设,所以名称“横沿”。其左面是高山,但不长乔木,只有茅草和一些灌木丛,宜于放牧,阿毛叔饲养的两头小黄牛常放养于此;右面是层层梯田,经常有农民在此劳作。路边长满毛粟、毛楂等野果,如到它们成熟季节,沿路可摘满满一袋,边走边吃,别有风味。
走完二里许的横沿,就到了与一市方向上来的汇合点一一枫槎岭头路廊,此路廊共有三间屋,内设有长凳可坐,还有茶水供应。其厅内塑有五尊菩萨,两边各立着两尊,中间坐着一尊黑脸、凸眼、手握钢圈、足踏一只老虎的大菩萨,面目狰狞,凶相毕露,令人恐惧。我小时候经此很怕,不敢直视这尊菩萨。后听老辈人说,这菩萨叫“赵玄坛”,就是赵公元帅、财神爷,一些商家和普通人家都奉有此菩萨,祈求保佑财运亨通,招财进宝,多多发财。同时,赵玄坛也是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所以塑着一副打虎的姿势。相传古时枫槎岭上屡有虎患,自塑此菩萨后,虎就销声匿迹了。听长者这么一说,觉得这是一尊好菩萨,我从此经过这里就不怕了,还常向这菩拜三拜或点三个头,以示尊敬,并祈望能保佑我一路平安,多交好运!
下岭比上岭轻松多了。我们年轻时代除冬季穿袜子外,其余三季均不穿袜子,只穿布鞋,脚底多汗,下岭时一滑一滑的,脚趾头挤着鞋尖隐隐作痛,每每脱掉鞋子,光着脚板走,反而觉得舒服。
约走了一半路程,这里的山坡上是一片杜鹃树,每年三四月份,杜鹃花盛开,姹紫嫣红,十分绚丽。我们常在此席地而坐,欣赏一会,再折上一把,边走边玩,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岭脚。
自上岭开始至枫槎岭脚,全程约需一个半小时。
枫槎岭头路廊
以上是我们年轻时代徒手或带点随身行李过枫槎岭的感受。如果挑着担子特别是挑着重担过枫槎岭,则完全是不同的感受了,我也是有深刻体会的。
02
那是1946年古历腊月26日,天气阴沉沉的,似要下雪的样子。我放寒假在家。早饭后,我家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要派人去一市挑“庄胥谷”(庄胥,是负责村庄收缴田粮的小官;庄胥谷,是其收田粮所得到的报酬稻谷)到城里孔庄胥家里。当时我父亲身体不好,家里又别无劳力,我年已十六,责无旁贷,就主动提出要去完成这个任务。父母亲一致反对说:“你是读书人,年纪又轻,从未挑过重担出远门,怎么吃得消?”经我再三说明,父母也别无办法,只得同意我去,并一再瞩咐我要向孔庄胥要求,只能挑四五十斤。
我拿了一双布袋和扁担、“短柱”(一根与人肩膀一样高的木棒,一端有个丫,挑担时放在另一只肩上撬住扁担,以减轻压力;挑累了用来拄住扁担,可休息一会),跟着同村的三位农民伯伯,一起到一市孔庄胥稻谷的存放处。称谷时,经我向孔庄胥再三要求,他同意我挑60斤(伯伯们每人100斤)。
上午九时左右,我跟在几位伯伯的后头,从一市出发。开始二三里平路,我不觉得吃力。寺前村一过,就开始上枫槎岭,挑了三四肩(短柱拄一拄称一肩)我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越挑越重,迈不开步伐,俗话说:“百步无轻担”,那上岭更是“无轻担”了。到了较陡峻的路段,伯伯们也放慢了脚步,嘴里自然地呼起“啊唷”、“啊唷”的号子,那我连呼号子的力气也没有了,欲哭不能,欲罢不得,只得硬着头皮坚持着,使出浑身的力气,小步慢行,并要求领头的伯伯多拄几下......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拼搏,终于到了枫槎岭头路廊。我已精疲力竭,连忙放下担子,坐下来休息,先抖动抖动我那被汗水湿透而粘住身体的衣服,再看看茶缸里还有点水,也不管它已过了几夜,一连喝了两竹筒,真是“寒天喝冷水,滴滴在心头。”回头看看那尊赵公元帅,他好像睁大眼睛,鼓励我要坚持!要挺住!
在此休息10多分钟,汗已收止,但湿衣贴着身体冷丝丝的,还是上路吧!下岭时肩上的压力是轻多了,可是两腿像弹琴一样,抖动得很厉害,我怎么也控制不住。好不容易下了岭......最后完成了任务。
通过这次挑担过枫槎岭的体验,使我想起了我父亲青壮年时代,以挑“大桥脚担”(即从家乡给商人挑青蟹、蛏子等到奉化大桥再转运宁波)为主要家庭副业,每年要挑三四十趟,那是何等辛苦啊!祖祖辈辈的南乡人与城内进行物资交流,均是靠肩挑背驮过枫槎岭的,又不知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
别了,枫槎岭
今天,在越沙公路通车30多年后,枫槎岭隧道又已通车,一市、七市一带的群众彻底告别了枫槎岭,后代人根本不知道枫槎岭,更不懂得过枫槎岭,特别是挑担过枫槎岭的艰辛。为了给这已有逾千年历史的枫槎岭留点记忆,笔者特提此文以志之。
一
村
*
事
故
第9期
第6期 主持:聪丛
照片:山水尤 濯清涟 等
排版:聪丛
审核:浩海紫烟
聚集文化工作室出品
点二维码
关注文化宁海
👇
更多故事
请在文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