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知青】杭州知青谢玲芳,情系长街永难忘
留住记忆,不忘历史
珍惜当下,支持乡村
大海航行靠舵手
万物生长靠太阳
雨露滋润禾苗壮
干革命靠的是
毛泽东思想
鱼儿离不开水呀
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
共产党
毛泽东的思想
是不落的太阳
1月15日,宁海县长街镇首届“对岙洞村知青文化节”在对岙洞村举行,宁海县宣传部领导和知青代表等同志揭开知青馆纪念石碑,前来参加活动的知青们在石碑前拍照留念。
这是谢玲芳的三张有意义的照片,左一是做知青前拍的,中间是做知青时拍的,右一是做知青后拍的。
1964年9月8日,54位杭州知青坐着一辆车,与其他很多知青一起,排成一个杭州知青车队,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个个情绪激昂地从杭州来到长街车站,受到了长街区人民的热烈欢迎。
我们采访前来参加活动的知青们,左一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杭州知青谢玲芳。
看到眼前低低矮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道路,发觉这广阔的农村,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开阔美丽。这时,知青们卸下自己的行李,已经看到好多朴实的农村小伙子,三三两两地站在这边,在生产队队长的授意下,纷纷前来帮忙拿行李。生产队长接到上级的通知,知道有54名知青要来,所以派了54位社员进行一对一接送。
对岙洞村的退休教师高峰碰到当年的知青谢玲芳(左一,中间是她的丈夫金敬水),热情交谈。当我向她了解当年的情况时,侃侃而谈。
53位同学都被接走,而最后一位21岁的姑娘谢玲芳,由于她的一个包裹特别大,没有人理她。她一个人守着行李,孤零零地晾在那儿。这时,最后一个老实巴交的社员金敬水,二话没说,挑起一头重一头轻的一个大包一个小包,艰难地走在回村的路上。
这是谢玲芳为了做好计生工作,出差学习的途中。
看着别人有说有笑,轻轻松松地往回走,而他俩,却落在后面,没有一句话。谢玲芳也意识到这个担子不轻,跟在后面,时不时搭把手抬一抬特沉的大包裹。
这是谢玲芳积极参加党团活动,赴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当他们来到浦东生产队时,一条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那时这里还没有桥,靠渡船过去。正好渡船停在这边,金敬水挑着行李,一步一步地踏上跳板,走上船去。回头一看,谢玲芳这是第一次坐船,看着跳板上下弹跳,怕掉到河里,不敢下船。金敬水放下行李,走回去,牵着她的手,才一步一步地走进小船里,待谢玲芳坐在船边,心里还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
从长街车站到岳井公社下岙生产队的路有好长好长,平时走路也累,何况担着这一头轻一头重的担子,当他们来到知青站时,人家早就整理好在休息。
可满头大汗的金敬水却毫无怨言,还安慰谢玲芳说:“妹子,这一路你累了吧?快歇歇,我帮你把床擦洗一下。”就这样,憨厚朴实的金敬水打来水,帮她把床擦了又擦,擦得干干净净。他的热情,让谢玲芳一下子记住了他。
来到生产队后,大家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这个担任生产队会计的金敬水,总是帮助谢玲芳,慢慢地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于1966年正月廿八,两人走入婚姻的殿堂。同年,先后有四对知青结婚。
这些结婚的青年中,有些是知青姑娘嫁给了当地社员,有些是社员姑娘嫁给了知青,有些是知青姑娘嫁给了知青小伙子。真是社会大家庭,都是一家人啊。
这54个响应毛主席号召的杭州好青年,住在一个知青楼里。这知青楼原是地主的房子,是队里最好的房子,农民家里都是稻草房,社员们都说城里来的孩子不容易,把最好的房子让给知青们住,都是2层的瓦房。队里还安排了一个社员为他们烧饭,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知青们觉得还满意,特别是饭后,大伙儿拿着饭盒调羹,敲敲打打,边打边唱,热闹非凡。
2011年,这三位知青故地重游,特地回到岳井对岙洞村,看望久别的村民们。
说实话,当时村里的条件很差,生活艰苦,就像谢玲芳现在说的,要是放到现在,像这样的环境,连考虑都不用考虑。当时的条件那么艰苦,当金敬水说喜欢她,要跟她结婚的时候,她还是犹豫过的。但面对老实诚恳,又对自己像亲人般照顾的金敬水,城里姑娘的心被这个像阳光一样温暖的农村小伙感化了,就答应嫁给了他。殊不知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2014年9月,谢玲芳和部分杭州知青受邀来到长街参加50周年纪念活动,并见证了杭州知青亭的开馆仪式。
说起当时来农村的感受,她说最怕的就是劳动时,蚂蝗叮着大腿。鼓鼓囊囊的蚂蝗满腿都是,拉都拉不掉,她们这些女孩子就吓得哇哇叫,大腿乱踢。幸亏在旁边劳动的金敬水,帮她一把把拉下来,蚂蝗牢牢地吸住她的脚,就像橡皮筋一样,拉得很长很长。
2014年9月,谢玲芳带着知青们到伍山石窟游玩。
她还讲了干活时,开始车水这活,觉得很好玩,由于不熟练,脚会碰到踏板,很疼。
好笑的是,她们在窄小的田间小路上挑秧,虽然女孩子做做样子,没有挑几只秧,可由于双肩很嫩,挑着走路还是会摇来晃去,一不小心就会滑下田里去,弄得满身是泥浆水。
最悲惨的是,她们在走夜路的时候,看到路白白的,水也是白白的。有时会把白白的水,当作平坦的田间小路,一脚踩上去,就跌进水里了。
72年开始,谢玲芳到学校去当代课老师,哪儿需要就到哪,她先后在上塘、隔洋塘、横山头、山前潭等小学教过书。
94年9月,谢玲芳获悉她们的伙伴丁云儿,由于生病而不能来参加50周年活动,于是活动结束后,她和丈夫一起跟着知青们回到杭州,看望丁云儿。
74年9月,国家对知青落实政策,谢玲芳正式转正,到岳井公社计生办工作,由于工作出色,75年调到长街区委负责全区的计生工作,92年调到明港,95年又调回长街镇政府,仍然担任计生工作,直到退休。
这是谢玲芳在单位办公室办公。
说起担任计生工作,她不辞辛劳,认真工作,得到领导和大部分群众的肯定。可也有些群众不理解,说有一次,她的老父亲从杭州赶到长街岳井看她。她去上班了,老父亲守在家里,突然听到厨房啪的一声响,过去一看,不知是谁把牛粪砸了进来,弄得满灶头、满桌子都是散花似的牛粪,臭不可闻。老父亲默默地拿来擦布,把牛粪擦干净。
这是谢玲芳在为全区的计生工作人员培训。
谢玲芳回来后,父亲没有说这桩事,他能体谅到女儿做这个工作的不易。他在屋里,也听到邻居们对扔牛粪肇事者的训斥,说:“谢玲芳做这工作不容易,计划生育是国策,她是管这个工作的,一个下放女青年走东家,串西户,来动员大家容易吗?你自己违反政策还怪别人,不难为情吗?”这些群众的理解,让她老父亲感动,就提醒女儿在工作上要注意分寸,尽量把工作做得贴切些,让群众慢慢领悟党的计生政策。
这是谢玲芳在为全区的计生干部布置工作。
谢玲芳感慨地说,从64年下放到现在退休,在长街主要就做一件事,落实计生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坚持不懈,所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不少荣誉。
谢玲芳先后7次评为县级计生先进工作者,4次评为市级计生先进工作者。
谢玲芳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浙江围海公司工作,女儿则回到了她的家乡,在美丽的杭州从事社区工作。如今,已是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
这是谢玲芳和女儿丈夫在家里的合影
这是谢玲芳夫妇和孙子的合影
我问她为什么不回杭州去住,她笑着说:“如今宁海开展新农村建设,把长街农村建设得那么美丽,吃海鲜,住洋房,吸新氧,哪儿也不去了。”
这个美丽的杭州知青,就这样扎根在长街岳井的一个小村庄,这一辈子爱上了他的老伴,爱上了这个村庄,爱上了这里的乡邻,爱上了这一方土地,爱得是那么深,那么长。
今天,谢玲芳夫妇受邀参加宁海县首届“对岙洞知青文化节”,特别高兴。前来看看多年没见的老知青们,握手再握手,说话再说话,一别几十年啊,相见泪汪汪。
握不完的手,说不完的话,当年的小青年们,如今都已白发苍苍。
有些知青回杭城了,有些知青留在了农村了。不管是回去,还是留下,现在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了。只是忘不了当年下乡时一起吃住,一起劳动的记忆深刻的那些美好的时光。
这次知青文化节还安排了听“知青讲故事”活动,就像主持人蒋善岳说的,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不一样的。看下面这位殷志宏老先生,坐在台上,面对曾经一起的老朋友,心里有说不完的话,可难受得双手掩面说不出,因为他的知青妻子就在去年离他而去。说起他的儿子,当年妻子难产,大雪皑皑,又时值深夜,是村大队干部当机立断,将妻子安置在躺椅上,用棉被铺好,带十个强劳力,在雪地中一脚高一脚低地一口气送到长街卫生院急救的。说起这事,声音哽咽,永世不能忘,话儿难讲,只有泪千行。
徐可勤是1964年9月21号下乡到对岙洞大队第七小队务农,汪祖荫下乡到对岙洞大队第一小队务农,后来合并成对岙洞大队。在务农期间,与贫下中农同吃同劳动,学会了插秧,摸田,耘田,抽水第农活,与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了70年由大队励苗根书记推荐当上了小学老师。汪祖萌务农时,也学会插秩,车水等农活,还当过仓库保管员,后由对岙洞大队干部推荐当上老师 。
徐可勤当小学老师,她的爱人汪祖荫是中学老师,平常一起交流学习,建立了感情,于73年春结婚。78年6月8日回城,在杭州工作,直到退休。
右面第二桌,穿着红衣服,手握茶杯的老人叫徐可勤,她给我讲了在这里工作结婚的事情。
对岙洞村的一些老年人,也来看望当年的知青,由于分别太久,有些人还认得,有些人认不清,只能凭印象,讲趣事来辨认了。
这位93岁的老人叫冯全根,是当时生产队小队长,一清早就亲切地喊:“杭州囡,杭州囡,出工了。 ”如今相见分外亲切。
下面这位老人叫丁根发,64年9月21日从杭州来到对岙洞,当年还是17岁的小青年。在长廊里碰到了村子里的老嫂子,老嫂子还能认出他来,可他由于眼睛高度近视,根本无法辨认对方。当老嫂子自报家门说她的老伴是信用社的,他才忆起那是他的老朋友了,问老朋友如今在哪里?老嫂子说可惜去年已经去世了,不然,今天看到你们会有多高兴啊。是啊,打小一起相处过的伴儿,几十年后相见怎么不欣喜?
当年全国知青千千万万,要讲的故事怎么讲得完?生活,劳动,过惯了城里生活的他们,什么都不习惯。不会砍柴,不会烧饭,所有的农活连见都没有见过,去干,怎么会?一切都得从头来,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一股脑儿地向他们走来,让每一个知青都在那个年代慢慢体会。
这位穿着红衣服的村民,握着这位叫倪珊的知青大姐的手不放,说起当年还是15岁的他,淘气地把青蛙放进知青姑娘的口袋,吓得姑娘哇哇叫的情景,仿佛就在刚才的辰光。一晃几十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