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知青】杭州知青谢玲芳,情系长街永难忘

留住记忆,不忘历史

珍惜当下,支持乡村

大海航行靠舵手
万物生长靠太阳
雨露滋润禾苗壮
干革命靠的是
毛泽东思想
鱼儿离不开水呀
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
共产党
毛泽东的思想
是不落的太阳

1月15日,宁海县长街镇首届“对岙洞村知青文化节”在对岙洞村举行,宁海县宣传部领导和知青代表等同志揭开知青馆纪念石碑,前来参加活动的知青们在石碑前拍照留念。

这是谢玲芳的三张有意义的照片,左一是做知青前拍的,中间是做知青时拍的,右一是做知青后拍的。

1964年9月8日,54位杭州知青坐着一辆车,与其他很多知青一起,排成一个杭州知青车队,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个个情绪激昂地从杭州来到长街车站,受到了长街区人民的热烈欢迎。

我们采访前来参加活动的知青们,左一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杭州知青谢玲芳。

看到眼前低低矮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道路,发觉这广阔的农村,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开阔美丽。这时,知青们卸下自己的行李,已经看到好多朴实的农村小伙子,三三两两地站在这边,在生产队队长的授意下,纷纷前来帮忙拿行李。生产队长接到上级的通知,知道有54名知青要来,所以派了54位社员进行一对一接送。

对岙洞村的退休教师高峰碰到当年的知青谢玲芳(左一,中间是她的丈夫金敬水),热情交谈。当我向她了解当年的情况时,侃侃而谈。

53位同学都被接走,而最后一位21岁的姑娘谢玲芳,由于她的一个包裹特别大,没有人理她。她一个人守着行李,孤零零地晾在那儿。这时,最后一个老实巴交的社员金敬水,二话没说,挑起一头重一头轻的一个大包一个小包,艰难地走在回村的路上。

这是谢玲芳为了做好计生工作,出差学习的途中。

看着别人有说有笑,轻轻松松地往回走,而他俩,却落在后面,没有一句话。谢玲芳也意识到这个担子不轻,跟在后面,时不时搭把手抬一抬特沉的大包裹。

这是谢玲芳积极参加党团活动,赴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当他们来到浦东生产队时,一条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那时这里还没有桥,靠渡船过去。正好渡船停在这边,金敬水挑着行李,一步一步地踏上跳板,走上船去。回头一看,谢玲芳这是第一次坐船,看着跳板上下弹跳,怕掉到河里,不敢下船。金敬水放下行李,走回去,牵着她的手,才一步一步地走进小船里,待谢玲芳坐在船边,心里还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

长街人民真热情,为迎亲人做糖吃。

从长街车站到岳井公社下岙生产队的路有好长好长,平时走路也累,何况担着这一头轻一头重的担子,当他们来到知青站时,人家早就整理好在休息。

长街人民真热情,为迎亲人捣麻糍 。

可满头大汗的金敬水却毫无怨言,还安慰谢玲芳说:“妹子,这一路你累了吧?快歇歇,我帮你把床擦洗一下。”就这样,憨厚朴实的金敬水打来水,帮她把床擦了又擦,擦得干干净净。他的热情,让谢玲芳一下子记住了他。

长街人民真热情,为迎亲人做团子。团团圆圆一家子,开开心心过大年。

来到生产队后,大家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这个担任生产队会计的金敬水,总是帮助谢玲芳,慢慢地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于1966年正月廿八,两人走入婚姻的殿堂。同年,先后有四对知青结婚。

这些结婚的青年中,有些是知青姑娘嫁给了当地社员,有些是社员姑娘嫁给了知青,有些是知青姑娘嫁给了知青小伙子。真是社会大家庭,都是一家人啊。

这54个响应毛主席号召的杭州好青年,住在一个知青楼里。这知青楼原是地主的房子,是队里最好的房子,农民家里都是稻草房,社员们都说城里来的孩子不容易,把最好的房子让给知青们住,都是2层的瓦房。队里还安排了一个社员为他们烧饭,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知青们觉得还满意,特别是饭后,大伙儿拿着饭盒调羹,敲敲打打,边打边唱,热闹非凡。

2011年,这三位知青故地重游,特地回到岳井对岙洞村,看望久别的村民们。

说实话,当时村里的条件很差,生活艰苦,就像谢玲芳现在说的,要是放到现在,像这样的环境,连考虑都不用考虑。当时的条件那么艰苦,当金敬水说喜欢她,要跟她结婚的时候,她还是犹豫过的。但面对老实诚恳,又对自己像亲人般照顾的金敬水,城里姑娘的心被这个像阳光一样温暖的农村小伙感化了,就答应嫁给了他。殊不知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2014年9月,谢玲芳和部分杭州知青受邀来到长街参加50周年纪念活动,并见证了杭州知青亭的开馆仪式。

说起当时来农村的感受,她说最怕的就是劳动时,蚂蝗叮着大腿。鼓鼓囊囊的蚂蝗满腿都是,拉都拉不掉,她们这些女孩子就吓得哇哇叫,大腿乱踢。幸亏在旁边劳动的金敬水,帮她一把把拉下来,蚂蝗牢牢地吸住她的脚,就像橡皮筋一样,拉得很长很长。

2014年9月,谢玲芳带着知青们到伍山石窟游玩。

她还讲了干活时,开始车水这活,觉得很好玩,由于不熟练,脚会碰到踏板,很疼。

好笑的是,她们在窄小的田间小路上挑秧,虽然女孩子做做样子,没有挑几只秧,可由于双肩很嫩,挑着走路还是会摇来晃去,一不小心就会滑下田里去,弄得满身是泥浆水。

最悲惨的是,她们在走夜路的时候,看到路白白的,水也是白白的。有时会把白白的水,当作平坦的田间小路,一脚踩上去,就跌进水里了。

72年开始,谢玲芳到学校去当代课老师,哪儿需要就到哪,她先后在上塘、隔洋塘、横山头、山前潭等小学教过书。

94年9月,谢玲芳获悉她们的伙伴丁云儿,由于生病而不能来参加50周年活动,于是活动结束后,她和丈夫一起跟着知青们回到杭州,看望丁云儿。

74年9月,国家对知青落实政策,谢玲芳正式转正,到岳井公社计生办工作,由于工作出色,75年调到长街区委负责全区的计生工作,92年调到明港,95年又调回长街镇政府,仍然担任计生工作,直到退休。

这是谢玲芳在单位办公室办公。

说起担任计生工作,她不辞辛劳,认真工作,得到领导和大部分群众的肯定。可也有些群众不理解,说有一次,她的老父亲从杭州赶到长街岳井看她。她去上班了,老父亲守在家里,突然听到厨房啪的一声响,过去一看,不知是谁把牛粪砸了进来,弄得满灶头、满桌子都是散花似的牛粪,臭不可闻。老父亲默默地拿来擦布,把牛粪擦干净。

这是谢玲芳在为全区的计生工作人员培训。

谢玲芳回来后,父亲没有说这桩事,他能体谅到女儿做这个工作的不易。他在屋里,也听到邻居们对扔牛粪肇事者的训斥,说:“谢玲芳做这工作不容易,计划生育是国策,她是管这个工作的,一个下放女青年走东家,串西户,来动员大家容易吗?你自己违反政策还怪别人,不难为情吗?”这些群众的理解,让她老父亲感动,就提醒女儿在工作上要注意分寸,尽量把工作做得贴切些,让群众慢慢领悟党的计生政策。

这是谢玲芳在为全区的计生干部布置工作。

谢玲芳感慨地说,从64年下放到现在退休,在长街主要就做一件事,落实计生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坚持不懈,所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不少荣誉。

谢玲芳先后7次评为县级计生先进工作者,4次评为市级计生先进工作者。

谢玲芳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浙江围海公司工作,女儿则回到了她的家乡,在美丽的杭州从事社区工作。如今,已是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

这是谢玲芳和女儿丈夫在家里的合影

这是谢玲芳夫妇和孙子的合影

我问她为什么不回杭州去住,她笑着说:“如今宁海开展新农村建设,把长街农村建设得那么美丽,吃海鲜,住洋房,吸新氧,哪儿也不去了。”

这个美丽的杭州知青,就这样扎根在长街岳井的一个小村庄,这一辈子爱上了他的老伴,爱上了这个村庄,爱上了这里的乡邻,爱上了这一方土地,爱得是那么深,那么长。

今天,谢玲芳夫妇受邀参加宁海县首届“对岙洞知青文化节”,特别高兴。前来看看多年没见的老知青们,握手再握手,说话再说话,一别几十年啊,相见泪汪汪。

握不完的手,说不完的话,当年的小青年们,如今都已白发苍苍。

有些知青回杭城了,有些知青留在了农村了。不管是回去,还是留下,现在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了。只是忘不了当年下乡时一起吃住,一起劳动的记忆深刻的那些美好的时光。

这次知青文化节还安排了听“知青讲故事”活动,就像主持人蒋善岳说的,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不一样的。看下面这位殷志宏老先生,坐在台上,面对曾经一起的老朋友,心里有说不完的话,可难受得双手掩面说不出,因为他的知青妻子就在去年离他而去。说起他的儿子,当年妻子难产,大雪皑皑,又时值深夜,是村大队干部当机立断,将妻子安置在躺椅上,用棉被铺好,带十个强劳力,在雪地中一脚高一脚低地一口气送到长街卫生院急救的。说起这事,声音哽咽,永世不能忘,话儿难讲,只有泪千行。

徐可勤是1964年9月21号下乡到对岙洞大队第七小队务农,汪祖荫下乡到对岙洞大队第一小队务农,后来合并成对岙洞大队。在务农期间,与贫下中农同吃同劳动,学会了插秧,摸田,耘田,抽水第农活,与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了70年由大队励苗根书记推荐当上了小学老师。汪祖萌务农时,也学会插秩,车水等农活,还当过仓库保管员,后由对岙洞大队干部推荐当上老师 。

徐可勤当小学老师,她的爱人汪祖荫是中学老师,平常一起交流学习,建立了感情,于73年春结婚。78年6月8日回城,在杭州工作,直到退休。

右面第二桌,穿着红衣服,手握茶杯的老人叫徐可勤,她给我讲了在这里工作结婚的事情。

对岙洞村的一些老年人,也来看望当年的知青,由于分别太久,有些人还认得,有些人认不清,只能凭印象,讲趣事来辨认了。

这位93岁的老人叫冯全根,是当时生产队小队长,一清早就亲切地喊:“杭州囡,杭州囡,出工了。 ”如今相见分外亲切。

下面这位老人叫丁根发,64年9月21日从杭州来到对岙洞,当年还是17岁的小青年。在长廊里碰到了村子里的老嫂子,老嫂子还能认出他来,可他由于眼睛高度近视,根本无法辨认对方。当老嫂子自报家门说她的老伴是信用社的,他才忆起那是他的老朋友了,问老朋友如今在哪里?老嫂子说可惜去年已经去世了,不然,今天看到你们会有多高兴啊。是啊,打小一起相处过的伴儿,几十年后相见怎么不欣喜?

当年全国知青千千万万,要讲的故事怎么讲得完?生活,劳动,过惯了城里生活的他们,什么都不习惯。不会砍柴,不会烧饭,所有的农活连见都没有见过,去干,怎么会?一切都得从头来,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一股脑儿地向他们走来,让每一个知青都在那个年代慢慢体会。

这位穿着红衣服的村民,握着这位叫倪珊的知青大姐的手不放,说起当年还是15岁的他,淘气地把青蛙放进知青姑娘的口袋,吓得姑娘哇哇叫的情景,仿佛就在刚才的辰光。一晃几十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啊!

(0)

相关推荐

  • 西湖边老宅里的青春回忆

    注:本文由牟小玲口授,作者笔录 " 早年我住在杭州圣塘路一座濒临西湖的老宅里,在那里渡过了青春年华.我在西子湖畔长大,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结婚后才离开.时至今天,日暮黄昏之时,仍忍不住要到 ...

  • 南洋十二年(十一)

    新乡大队篮球队所有友谊赛,我一场未打过,只做裁判.   知青中有会拉两胡的,吹笛的,敲鼓的,有会唱的会跳的.大队也组织起来成立"新乡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书记亲自挂帅指导,负责 ...

  • 吴世可: 难忘的知青岁月(上)

    难忘的知青岁月(上) 文/吴世可        1968年,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展以来的第3个年头,在江青"文攻武卫"的口号下,全国从1967年下半年起的派性 ...

  • 曾献铎:我曾有个身份是“四类份子”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曾有个身份是"四类份子" 作者 |   曾献铎 ...

  • 吴世可: 难忘的知青岁月(下)

    (接上期) 难忘的知青岁月(下) 文/吴世可 五 次 遇 险 下乡后的第二年,我跟别人一起到麂子岗锤石头,就是将公路边山坡上的石头用钢钎撬下来,将其锤成2-4公分的小石头,用作铺公路.当时是住在雅安观 ...

  • 知青日记1975.9.2—9.4:寂寞、差距、不公平(徐景洲)

    1975年9月2日 昨晚下了一场大雷阵雨. 早晨,小组的大多数人都要求趁下雨没活回家一趟,我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心里总觉不安,别人因没粮回家,自己干粮十足,回家去干什么呢?想家--这真也可笑! 离开了集 ...

  • 六七十年代,从事竹编的生产队社员。那时,...

    六七十年代,从事竹编的生产队社员.那时,很多人民公社和生产队都搞工副业,收入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社员个人也从中分红.

  • 【诗词分辑】张金玲|情系浣溪沙

    [诗人简介] 张金玲,女,网名绿原牧歌,70后.黑龙江省呼兰人,医务工作者.旧体诗词爱好者.呼兰萧乡诗社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情系浣溪沙] 浣溪沙·晨望 熠熠晴光驱薄凉,婷婷丝柳曳青裳,檐前燕侣 ...

  • 【大荔文学·诗歌·魏艳玲】情系高考——致父母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58 情系高考 --致父母 原创/魏艳玲 孩子  你前行的脚步  带走了妈妈所有的祈盼  我在茫茫人海中望眼欲穿  此刻--  你稚嫩的臂膀  却要把责 ...

  • 淡书记不淡 第一书记情系叙永西湖村

    图为淡书记帮助缺劳户收玉米   "扶贫是责任,更是情怀."淡文杰常说.为了西湖村70户村民能巩固脱贫成果,一段时间以来,他过于劳累-- 淡书记不淡  第一书记情系叙永西湖村 作者: ...

  • 情系西藏,难忘157——纪念157团组建50周年

    总第165期:点击上方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作者简介:      杜宗林  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解放军报><军事故事会><军嫂><西藏日报> ...

  • 文学原创•《情系严河——一组描写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情感经历的诗文》作者:李学锐、雪 珂、严先才、八人帮、严开梅、晴空一鹤

    常回家看看 --致老知青 作者 李学锐 题记:去年3月24日,曾下放到潜江严河村的几届武汉知青,组团重返第二故乡,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画面.今年5月24日,从海外归来的王珂等一行5人的小分队又终于回家,圆 ...

  • 戏里乾坤 | 和柏玲芳一起走近昆曲服饰

    戏 里 乾 坤 服饰 摄影|杨舰 昆曲服饰的历史 柏玲芳老师讲到:昆曲服饰的前身当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专门用水袖来表演舞蹈的"白纻舞"(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能表演 ...

  • 情系昭乌达——抚顺知青的昭盟故事

    "有缘千里来相会",这话一点都不假.尤其是对于从千里之外的抚顺来到昭盟的知青来说,缘分更显弥足珍贵.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了特定的历史机遇.1974年.1975年和1976年这三年中 ...

  • 推荐|曹兆才:明光知青一一情系岁月

    明光知青一一情系岁月 文|曹兆才 杨绛先生说过:"人生,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你的年龄应该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而不是你伤感的理由.纵使眼里写满故事,脸上依然不露风霜.你呑下的所有 ...

  • 『朋友问我来自何方』杭州知青之歌,很甜美,很怀旧!

    『重温经典☆珍藏岁月』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首老歌 一段珍藏一生的故事 没人可以永远的活在青春里,但还好,如若有心,我们能见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这种见证,也便成了一种参与.一首老歌,一段故事,抚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