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74)郑法祥
郑法祥
郑法祥(1892~1965年),名涵宇,河北固城人。郑法祥发展、完善了其父郑长泰开创的郑派武生,是重要的南方武生流派之一,以猴戏的表演艺术为主要内容。
郑法祥的父亲郑长泰是武生演员,早期在北方演出,因善演悟空戏有“赛活猴”之誉。
郑法祥10岁在上海随父亲郑长泰学艺,11岁便登台串演小猴,一度随义兄刘艺舟到北京读书,不久便辍学,仍跟父亲学艺。18岁“倒仓”,不久父亲亡故,迫于生活,搭汉口满春茶园京戏班子充当武行。后升为二路武生,曾为李春来、尚和玉、赵如泉、周信芳等配戏。
郑法祥长期揣摩前辈艺人尚和玉、杨小楼等人的猴戏艺术,专工猴戏。他的表演方式与北派及南派武生有较大的不同,较其父的老“郑派”也有较大的发展创新。郑法祥讲究“四法(身法、手法、步法、棒法)、三功(做功、念唱功、筋斗功)、一扮相”,其中每一项又都有各自的要点和口诀,比如手法包含三掌,即叼掌、扣掌、伸掌;二拳包括卷拳、螺拳;步法又分为登云步和踏云步等。
他对传统的表演做了大量的革新和创造。他将红生、武老生、架子花的唱念及用嗓特点融合后,用于悟空的唱与念,以突出其雄壮豪迈,洒脱不羁常使用高架子、大步伐,而不用抓耳挠腮、蹿蹿蹦蹦的表演,使其美中有威,谐而不俗。武打中从不用脊背着地的筋斗,以避免“破相”。对于悟空所用的棒反复修改,制作了尺寸长于身体、中间较粗、两头较细、绘虎皮纹、镶有金箍的古铜色棒,外形既有结实沉重的感觉,又有利于表现悟空的所向无敌。由于在改制金箍棒的过程中多次变换用法,进一步丰富了武打技巧,又将“出手”化入对打中,使开打变化多端,独具一格。他根据自己的脸型创造了套桃子形臉谱,着重体现悟空幽默诙谐的精神,脸谱的色彩与线条随剧中悟空的身份、性格的不同而有所変化。他还采用猴头毛套和宽袍大袖的服装。在念唱方面,他讲究韵味和传情,少用上口字,不因腔害字。
郑法祥的戏路很宽。他的悟空戏除二十多本连台《西游记》外,还有《悟空出世》、《刀劈混世魔》、《水帘洞》、《闹地府》、《大闹御马监》、《闹天宫》、《黑风山》、《高老庄》、《黄风岭》、《流沙河》、《大闹五庄观》、《三打尸魔》、《黄袍怪》、《平顶山》、《乌鸡国》、《火云洞》、《车迟国》、《通天河》、《女儿国》、《琵琶洞》、《三调芭蕉扇》、《悬丝诊脉》、《智盗紫金铃》、《盘丝洞》等三十多出,内容、词句、武打大都经过他的加工。
郑法祥的弟子有陈正柱、李仲林、小王桂卿等,南方演悟空的戏大多宗郑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