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技击形态

考证正统太极拳,必须有理论根据。因为张三丰创造太极拳,这个考证理论根据必须与张三丰直接挂钩。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杨澄甫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附文中《张三丰太极拳论》和《王宗岳太极拳论》二篇论文,是太极拳的理论经典,也是张三丰创太极拳唯一的理论依据。其他也称太极拳理论的文章,均是后人的学拳体会,与前二篇相比,拳理很难相通,甚至是有抵触的。《张三丰太极拳论》较完整的介绍了太极拳基本功法。包括松静功、动气功、太极四大律在拳术中的表现形式,八方四面一中的十三势等。《王宗岳太极拳论》现在被误导解释的文章很多,大多数是站在外家拳视角上看理论。有的甚至以“陈论”解释“王论”,所以很难释出太极拳真义。《王宗岳太极拳论》通篇是讲太极拳交手搏击功法的。文中介绍了正统太极拳与外家拳、时尚太极拳截然不同的技击形态。综合分析“二论”,不带各种拳术程式框框意识,可以清晰地看到太极拳的技击形态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是弱抗强防暴拳术背景,决定太极拳没有用拳打脚踢等主动进攻的手段,少有进攻的招法,不以力抗衡而占上风。技击中扬长避短,采用近身粘贴形式,充分发挥柔克刚功法,用柔指软手粘贴对手进攻力臂,左手接应对手右臂,右手接应对手左臂,与对方肤肌一经接触,即粘住不放,随着对手力臂运动,无过无不及,随曲就伸。要做到肤肌不离不丢,不顶不脱,同步合拍,以静待动,用身法时时“听”着对手是否有发劲前奏,洞察一羽或者虫蝇这样的微力,一经发现,便作出相应化解动作。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两只脚自然站立,随重心移动,随机变换,反应灵敏,如穿了一双旱冰滚轮鞋。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二是交手时一经觉察对手发力,即在原处落空或者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不是躲闪回避,不是借力打力,不是“拔”也不是“牵动”。也许是一个手指,也许是手背、手掌、小臂、大臂、肘、肩、颈、胸、腹等部位,均可以区区四两之力拨动对方千斤之力,让对手以强欺弱时找不到打击点,出拳总是打空,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三是须以柔克刚。即“化”即“放”,积极防御,触手惊弹,“放”人倒地,出手不会落空。有些外家拳也有“触手惊弹”技击技术,但是他们的技击效果往往是触手发劲会落空,抽回时暴露出破绽而遭反击。同时,正统太极拳演练时体力消耗很少。“耄耋能御众”,有小力抗御大力,弱胜强的高层次技击效果。

四是必须体现“太极”四大规律。从太极图上看,“太极”的内涵包容了四个规律:1、中心律。太极图是圆形,中心有两点,即阴和阳。2、周期律。太极图上的外圆沿圈无始无终,始即是终,终即是始,无限周期循环。3、阴阳平衡律。“太极图”由两条阴阳鱼合抱而成。黑色的是阴鱼,白色的是阳鱼。黑鱼白眼表示阴中有阳,白鱼黑眼表示阳中有阴。两条鱼个头一样,姿态一样,表示阴阳相互对立、对称、平衡、依存、和谐、稳定。黑白鱼S型姿态一致呈游弋状,表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才产生阴阳。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4、螺旋律。在“太极图”上,阴阳两条鱼的两条s型重叠边线,代表一切事物运动的发展总是依螺旋性展开。

太极拳之所以被赋予“太极”之名,其拳术思想乃至形体,必须体现太极四大律。外家拳历来没有这个拳理,而现代许多人学习了形意、八卦和时尚太极拳,也都崇拜“太极图”,但仅仅是动作摹仿“太极图”几何图形和线条,重形不重内涵,对太极只是作肤浅的理解,形似内家,本质上却演练成了外家拳。

1、“太极”中心律要求习练太极拳应将人的整体视为一个太极,其中心点是脚,两只脚一阴一阳,身体重心通过松静功修炼,自然落在脚底上,而且能在脚底上自然游离。重心在右脚,右脚为阳。重心在左脚,左脚为阳。或左或右或前或后,阴阳分明。身体各部位,包括四肢运动,都要以双脚为中心展开。外家拳与时尚太极拳的拳架显示其身体中心均在腰胯,重心在丹田。张三丰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人体的任何动作都要依靠全身整体骨骼调整后才能到位,由脚为主导,由下向上带动的柔骨运动。技击交手时,脚先于手动,脚指挥手。有人说,太极拳是打圈划圆,大圆、小圆、上圆、下圆、大半圆、小半圆、无圈之圆。总之,人体处处有圆,处处有太极。人体只有一个太极一个中心,其中心在脚,依一个中心展开,会有无数圆圈表现。处处有太极的多圆心论,就是没有“太极”。过去认为,太极拳关键看腰部。其实,中心律决定了太极拳关键要看脚。这是太极拳秘笈中的秘笈。

太极松静功使全身骨骼肌放松。“松”不是“七尺罗衣挂在树枝上”的松,而是似松非松,似紧非紧,松紧临界状态,肌肉附在骨骼上,随骨骼运动而运动,不能有反向牵制力。

2、周期律要求人体骨骼关节万向球面结构,决定人体四肢、躯干运动轨迹都是弧形打圆。太极拳弧形运动与众不同,是以脚底为中心点的大大、小小、多层次多变化的阴阳无限循环圆弧运动。“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指的是两手之间在技击时发生的阴阳转换周期变化。太极拳的阴阳循环转换快慢速度是随意的,表现在技击外形上,应是忽隐忽现,说空就空,说有就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而一切动作的阴阳变化,又由交手对方动作变化所决定。

3、阴阳平衡律要求太极拳的形体运动必须自始至终贯穿太极阴阳律。一动就要分阴阳概念,集中表现在人体的骨骼柔韧平衡运动之中。单纯柔骨运动是舞蹈,不是武术,不能克刚。必须在用意、运气、动筋、动骨中贯穿太极阴阳律。例如手是阴脚是阳,运动时通过用意、运气,贯穿整体骨架。在体内收紧手骨脚骨与筋,含阴的手要有向心力,含阳的脚要有离心力,阴阳形成组合体才能使整个身体贯穿太极阴阳律。阴是虚,但虚不是全无,尚留一分意,一分阳气。阳是实,但实不是十分阳,只能是九分意,九分阳气,还须留有一分阴气。两脚之间分阴阳,但两脚之间阴阳是不断续的阴阳转换,始终保持一阴一阳。单阴单阳是身体产生僵化双重的根本原因。阴阳要求自然对称平衡,“立如平准,活如车轮”,也是太极拳秘笈之一。张三丰的十三势,“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多被误以为是招法,称八门五步。其实是太极拳阴阳平衡律主体部分。十三势中对应八卦,应该指的是四正四斜角的八卦的八个方向,两手臂运动共有八个方向,每个方向包括上、中、下、远、近范围,是阴位。对应相反方向是腰胯腿脚联成一气应处的部位,是阳位。重心在左脚,左脚为阳。重心在右脚,右脚为阳。手臂八方运动与腰胯腿脚运动方向相反,阴阳对应组合,相互对立、对称、平衡、依存、和谐、稳定。手臂随曲就伸,必须由腰胯腿脚在手臂相反的方位上带动,保持阴阳对称平衡。这个阴阳对称平衡支撑点,也是运动的轴心,就是五行中的土,指的是“中”,指的是人体的脊柱,身体无形的重力下垂线。交手运动时要求身正,让手不让身,始终使自己身体重力线不离开脚上重心点。对应五行中木、火、金、水,指的是东、南、西、北四个面,是身体躯干部分运动要体现的方向性共有四面,南、北、东、西(前、后、左、右),这就是八方四面一中合为太极拳十三势。

4、螺旋律要求太极拳依螺旋律表现在整体骨骼的运动。交手时,任何动作,那怕动一下小指头,都必须由脚开始,向上经腿、胯、腰、背、肩、大臂、小臂、腕直到手指端,由下带上,一节促一节的螺旋形柔韧平衡运动。“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技击中整体始终要保持S形螺旋体态。陈鑫的推手掤劲八法,求的是手臂外形局部螺旋状含掤劲运动。不能说是整体体现螺旋律。放人功法是人体整体曲线运动身法产生含有加速度的迟发劲的技击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