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型社区活动中体现社工专业性? | 案例分析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李飞虎
单位 | 重庆市万州明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区活动作为社会工作常用的工作手法之一,深受社工的喜爱。但我们社工开展的社区活动跟非专业背景(比如说社区居委会)开展的社区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如何通过社区活动来体现社工的专业性呢?这些无疑是我们社工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尝试以万州区第二届“幸福家庭”评选活动为例进行分析。
开展社区活动首先要有合法性,活动的性质和主题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此次活动开始前,社工以“家和计划”社工服务项目构建的“四方联动”为载体,把区民政局、区婚姻登记处、相关街道和社区邀请进来一起讨论活动方案,吸纳了各方合理的建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进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社工之所以专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专业理论的指导,这也是社工开展社区活动跟非专业人员开展社区活动不一样的地方之一。
此次活动,社工主要选择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众所周知,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以及重视榜样的作用。
而“幸福家庭”评选活动,是以家庭为单位参赛,需要参赛家庭提供足以证明家庭幸福的故事,然后通过线上投票、线下评比和颁奖表彰等方式把理论中所强调的“观察学习”“榜样作用”进行了有机结合,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和学习参选家庭的幸福“秘笈”,进而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最终在行为上有所正向的改变。
谁是社区活动的主体?社工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社工视角下的社区活动,服务对象一定是活动的主体,要有社工搭台,服务对象唱戏的意识。值得庆幸的是,此次活动社工较好地意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在线下评比,还是颁奖典礼过程中,都在引领参选家庭围绕活动主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唱歌、朗诵、小品、舞蹈)来呈现家庭的“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主办方、我们的领导、我们的赞助商、我们的社工、我们的志愿者都是绿叶,都是为参选家庭服务的。只有把握主体的社区活动,才能真正吸引服务对象的深度参与,才能通过服务提升其某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才能彰显“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
开展社区活动需要相应的资源,但并不是资源越多越好,而是要满足活动的需要。对于一般的社工机构而言,开展大型的社区活动,仅靠项目经费是很难开展的,需要社工发挥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为活动匹配相应的资源,弥补项目服务资金的不足。
在此次活动中,社工通过熟人策略、上门洽谈、网络沟通等方式,在充分了解赞助商的服务与优势的基础上,找到了赞助商与活动相结合的点,没有盲目合作和追求赞助,最终获得了万州悦宝园早教中心等6家爱心企业的倾情赞助,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