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我们为什么要做社工客
十年了,写篇文章纪念一下吧,致这些年的人和事。岁月片段,断断续续,写着写着就有了几千字……就这样吧,见字如面。
文章有点长,准备了配乐~
那些被调剂过来的人儿
2004年的夏天,高考结束了一个多月,我拨打起了录取查询的电话,电话那头语音响起了“社会工作”,当时听到这名词的时候,我一脸茫然:“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工作不是在社会做呢?”……满脑子的疑问。我承认自己的孤陋寡闻,在此前的20个光景里,未曾听说过这个专业。不过,也就这样,我还是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去到学校,还记得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她就问我们有谁是自主选择这个专业的,结果我们绝大部分人说是被调剂的,不过,还是有一两个同学说是自己选的。这些同学很难得,因为他们是真的热爱。后来出来工作后,我曾经在很多场合也问过社工类似的问题,十有八九是说自己被调剂的。
也许是命运选择了我们,或者是时代选择了我们。
2008年的夏天,我们毕业了。而这一年国家才有社工职业资格考试,也就是说社工的职业化才正式开始,这一年也发生了一件大事:汶川地震。人们也说那一年是中国的公益元年,很多人的社会参与和公共意识好像顿时觉醒了。
也在这一年的前后,深圳开始正式铺开社会工作的试点。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过去了,还记得最初到深圳做社工的那帮同学,他们穿着笔挺西装,精神抖擞地上岗了,还拍了很多照片。我们另一批同学去了东莞,在一家商贸公司里做储备干部,我也是其中一个。到了6月底,我们都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那天晚上,我们在学校门口的路边吃着烤鱼,喝着啤酒,一位做社工的同学说,在深圳做社工工资一个月3000多,一天有100多块钱呢。而当时我们在东莞商贸公司里做储备干部一个月2000还不到。
回到了原来的轨迹
一个月后,我辞掉了商贸公司的工作,来到了深圳。说出来见笑,当时的想法是在深圳这个创意城市,做一份广告行业工作,了自己一个已久的心愿。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而且觉得广告人很酷,没事可以在写字楼拿着杯咖啡,走到落地窗前,看着下面车水马龙……(后来才发现做设计师也没有时间喝咖啡的,喝咖啡是为了加班被甲方虐了多次的设计稿)。
虽然自己在大学以非专业选手也获得过平面设计一等奖,不过这与找工作是两码事,没有任何一家广告公司愿意录取一位非专业,而又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我在人才市场附近住着十元旅社(即是十几个陌生人住一房间,上下床铺,十元一晚),晃悠人才市场十几天,一直未果,至今仍然感受到每年毕业生到处找工作的那种彷徨与无助。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没有觉得苦,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有趣的体验(职业病啊,做社工有时很自虐)。
经历,它会成为日后的财富。以至于后来,我和另一位社工同事写出了为青年打工者提供住宿与就业支持的公益项目书。
就在我迷茫于人场市场的人海中时,接到了系主任的一个电话,他说D机构正在招社工,问我是否感兴趣。最终,我还是回到了社工的轨迹中。
分享这一段经历,并不是为了诉说苦情呢。也许有很多同学说选择这个专业,并非自愿,不过在大学四年,曾经有转专业的机会,你还是选择留下来了,是因为受到专业精神的某个瞬间触动?还是受到了某个人的影响?还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丝温存?毕业后,你也有选择其他工作的机会,也许你曾做出过各种努力,最终你还是选择做社工。
四年的专业教育与大学生活,让我们逐渐形成了这个专业固有的理念思维与行为模式,还有这个由同学、学长、老师互相交织而成的人际网络,让我们已经割舍不开了。有的东西在潜移默化影响,有的事情在冥冥之中安排。
这些年人来人往,留下还是离开,也许早已有安排,一切随缘吧。
一个新生的群体与生活
开始做“社工客”时,时间已经来到了2014年,也就是我从事社工行业的第六年,行业仍然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低、自我认同感弱、行业流失率高的问题。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兴起,给我们互相连接带来了很多便利。有一天中午我午休醒来,一个“社工客”的词浮现脑间,于是便注册了“社工客”微信公共号,当时的初衷其实很简朴,就是想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形式,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社工以及社工服务。
除了每天推送信息,一个微信公众号还能做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信息通过便利的媒介传达给每一个人,就会产生连接,有连接就会有美妙的事情发生。于是,后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逐渐加入了我们团队。
通过“社工客”微信公众号,在线上我们至少做了这些:(点击标题可了解详情)
一、我们要提供新方法。站在社工视角,对公益传播的理解与尝试。请看我之前写的《“做了那么多,别人还是不理解!”公益传播怎么做?》、《“社工可视化”计划》,当然还有专栏作者实务干货《主任,活动没人报名怎么办?》
二、我们要提供新趣味。在创意互动与社会化参与上的发起新玩法。请看《为爱互动,爱心+创意的红丝带》、《来自11个城市的社工代言,网上集结…》、《那些年计划》
三、我们要提供新创作。在传统主题上,通过内容元素的重组,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请看我之前编辑的《如果周星驰做社工,会是怎样?》、《同工,快醒醒!文书还要交电子版的!》、《你的名字?“我是社工”》
四、我们要提供新连接。通过互联网,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达到连接。请看《社工书籍漂流计划》、《致·为爱行走的人》、《今夜,我们一起接力,为重病社工献上一份爱!》
这三年来,我们折腾过不少事情,从线上到线下,从服务到产品。
线下的服务,我们做过:
“社工客两周年线下分享会”四方“客人”聚会,邀请各路大咖分享公益议题。
“和平社区营造计划”,在地培育社会组织(邻里互助协会),活化居民社会参与。
“社工客·廰”计划,创新社工服务形式,打造市民乐享空间,营造青年公益社群。
……
基于“社工客”品牌,我们也做了一些周边产品,包括“社工客定制红包”(已售罄)、“社工客定制T恤”(只剩少量存货)、“社工客定制勋章”(尚未开售)。我们一直在寻找社群的最大公约数,营造社工的集体认同与群体文化。
创新是创造新的价值
社工是一个有严格操守的职业,在系统的专业训练中,让社工具备一定的理论与技能,与医生、老师、律师一样专研于一个领域。对于社会工作者生涯,可以选择两个方向,一是纵深发展,深耕某个领域,积累大量的临床实务经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二是横向发展,跨界合作,整合资源,在更大的社会协作中发挥专业价值,也即是时下所说的社会创新。
我们经常听到说谁谁很有创新的精神。然而,什么是创新?现在也有很多组织在追求创新,我们也经常看到国外一些案例:“一本可以喝的书”、“冰桶挑战”、“丢书大作战”……这些都是别人家的创新,我们的呢?是否有基于本土文化生长出来的创新?有时我们也听到一些过分的要求:去年搞过了这个活动,今年就不要一样了。创新从来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不是形式上的花俏,而是为了创造新的价值。这是一场非零和博弈,在各方的合作中,衍生出新的价值。这是“社工客”一直所追求的。
也许你还没见过好的社工
有些人说,社工也没有做什么啊,整天无非跟孩子玩玩,哄哄老人,做做手工而已,一点专业性都没有,或者有些社工连自己都没有底气。觉得社工不好,是因为你还没见过好的社工。当你看到时,你会发自内心地感叹,原来社工可以做成这样。我们留心发现,身边这样的社工还是不少的。
有十年来一直服务于一线,已成为了该领域的资深专家。
有自己出来创办机构,这几年得到了撕裂般的疼痛与成长的社会创业者。
有立命于行业发展,为同行切身利益奔走的行业代表。
……
在我的社工职业生涯中,受到过很多前辈的影响与鼓励。有两位师长的故事值得和大家分享下:
一是正面文化的任志峰先生及其团队,也许每一位社工都会有对其影响深刻的心法,当我第一次参与正面文化工作坊时,我才第一次有真正做社工的感觉(从之前商贸公司的员工转换到社服机构的社工),这个感觉包含了从业社工以来的自知与自尊。任志峰先生每次带领工作坊时都会汗流浃背,这是能量的消耗,这应该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印证了。一场好的训练不仅是知识与技巧的传送,还有身体力行的体验,有温度的心灵对话,激发内心的潜能。最能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技巧,而是那份发自内心对人尊重的心意。有机会,你可以去体验一下吧,正面文化工作坊会告诉你一些疑惑已久的答案。
二是人称社工老顽童的关鉴泉先生,先生已于去年逝世,甚是怀念。关先生对社工的贡献不必多言了,相信很多社工都得到关先生的点拨与扶持。在他身上,我看到七八十年代社工前辈那一份骄傲、洒脱与精神。他又像金庸笔下的洪七公,武艺高强,信手拈来,很多问题不用费力就迎刃而解(你必须很努力,才能做到看起来不费力)。
他是一个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而且这是一种令人舒服,相处无压力的魅力。有很多细节可以感受到:
关先生烟瘾很大,而他从来不会在众人面前抽烟,万一烟瘾犯了,总会问句“不好意思,我先出去食(抽)支烟”。他很喜欢和别人聊天,网络上的聊天他总是有问必回,你就算点个赞他都会给你回个笑脸。
他很守时,每次与他相聚,他都会早到;他还喜欢给别人送书,有一次我们相约在街头地铁站等,我很自信地跟友人说,关先生不会迟到的。结果到了时间,他还没出现,五分钟后,他来电了,说在另一个出口。我们赶过去时,看到一个依稀白发长者的身影在寒风中背着一个背包,看起来很沉,时而腿脚不太方便地抬几下……其实,他早就到了,怕我们塞车,还过了五分钟给我们电话。我们很高兴,又有专业书看了,打开一看,书都是崭新的,应该是新买的,不像是他旧书(其实哪有这么多旧书送,又不是开图书店的)。不过这都是他的心意呢,正当我想把书换到我的包里,他说不用,背包一起拿走,家里很多背包,上次还给其他人送了行李箱,被他一逗,我哭笑不得。其实我心里愧疚的,这十几本书太重了,从他脸上的汗水可以看出他应该背着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这一份感动,一直留存至今,每当寂静的夜空闪烁着星光,相信这也是人性的善良与光辉。
从两位前辈的身上,我看到了好的社工,从来不是靠理论或技巧,也不是刻意去影响别人,而是更好地做好的自己。
比商业机构做得更好才能生存
公司作为商业机构,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能够激发出人性的潜能,发挥它的商业价值,为人创造经济利益。公司的使命就是要赚钱的,因为它要对股东负责。
而公益机构的使命呢,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吗?而商业机构难道不是也解决问题吗?阿里巴巴解决了无数偏远地区的就业难问题,甚至街角那个卖油条的小摊解决了周边白领吃早餐难的问题。
那么,公益机构的真正使命是什么?尊重人,尊重人性的光辉,并协助它发挥出来。
一个公益机构,既要像商业机构那样拼搏才能生存,又要有更高阶的目标,同时还要抵挡来自外界不同的干扰与道德绑架。
任何生命体都有消亡的时候,一个机构也是,或是道路曲折而中止,或是功德圆满地转身。
然而,它曾经来过,留下过足迹。
“社工客”以推动国内社工职业化进程作为使命。十年了,公众对社工的认识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社工也成为有能力有素养的职业人。接下来,我们希望多做一点点,营造青年公益社群。
爱己及人,人人都是社工客。
“社工客廰”计划2.0正式启动,寻找像李店长这样富有思想与行动力的公益青年。
》》》宣传短片
问了影视公司的报价,一条片子上万块,还是自己动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