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你为什么要做个案? | 社工课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社工客特邀原创作者· 张书豪

致谢小麦社工及在前线努力的你、妳(女“你”)、您: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8月22日的下午时分,当我还在思考近来的社工项目评估事宜,此时手机端QQ响了几响,一看是过往合作单位的项目社工小麦,透过QQ跟我反馈了一些想法,客官们我就直接上图啦,毕竟有图有真相咩。

正因此,让我萌生了想法与灵感来针对此本主题进行投稿,故我要致谢小麦社工,当然也要致谢每一位曾经、现在或未来在社工一线路上努力的你、妳(女“你”)、您。

但针对小麦社工提到的社工伦理与价值观的议题,当然是非常广泛庞大的内容,也绝非一篇文章可详尽说明的,因此我从实务出发,尝试运用案例搭配说明一路来的所感所想,如有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客官们多多包涵。

那么,案例来了!

(个案故事为真实案例进行微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胖虎,30岁单身与父母同住,深圳本地人,因犯下偷窃案件故被判刑,现执行社区矫正期间,据社工初步了解个案的主要情况如下,因犯案后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也觉得家庭因此蒙羞故与胖虎疏于交流;胖虎的日常工作为替他人收刮鱼塘获得经济收入,考虑自己先前有在工厂打工买了保险,知道申请失业救济可以获取每月一千余元的补助,对目前的生活也不无小补,故萌生欲社工协助申请补助的想法。

在社工介入开展个案工作之前,整合多方渠道的信息充分了解个案并进行初步分析;在社工介入开展个案工作之后,首先明确了个案需求并共同商定工作目标,第一步是针对家庭部分缓解家庭紧张矛盾,第二步是针对个案欲申请失业救济补助的部分给予协助。以此两大方向来进行后续的服务输送乃至评估结案。

这么做,对了吗?

聪明的你、妳(女“你”)、您,上述社工针对了解到的个案信息所做的处遇计划及服务输送,对吗?

究竟为什么做个案?

有时候作为社工的我们,真的需要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要做个案?个案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真的能帮到服务对象吗?如果能又是怎样帮到呢?

你可以说上述问题都是大哉问,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让我们回到案例来进行讨论,无论你觉得社工的处遇计划是可以或不行,你是否曾经退一步想过你为什么要做个案?

1. 热情、热忱、情怀及使命感

这种用词绝非夸张,相信以内陆社会工作的宏观大环境角度切入而论,在俗称”钱少事多离家远”的气候下,能奋不顾身投入社工行业的小伙伴们,相信在最初始满怀的热情、热忱、情怀及视自身如救世主般的使命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能受了各种相关管道的感动进而投身社会工作,并相信”助人自助”、”以生命影响生命”等无比宏大的价值思想,而这些种种的想法可以统称社工信念,是每位社工在遇到挑战、挫折、徬徨等现象可得到慰藉的最后一道屏障、最后一座靠山,也是让社工航线不偏不倚的指南针,又似让我们在黑暗中得以顺利到达彼岸的光明灯塔,而信念是最最可贵的核心思想。

2. 残酷的指标要求

说完了理想面总得回到残酷的现实面瞧瞧,理想的助人信念要怎么付诸现实行动呢?结合现有的项目购买就将我们的信念延伸延展了触角,进而化约为具体的项目指标,当然也就包含了一年必须完成多少个案量等要求;一方面指标体现了社工专业的量化数据,一方面也得以向购买方交代服务的成果成效,让他们觉得:「矮油,不错喔!这个钱花得值得」,指标的要求常在无形中消磨了信念,这两端也总是在无尽的拔河中拉扯,一望无际。

3. 社工的一厢情愿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从伟大的助人理想出发,于是乎我们常见的情况如下,社工们往往想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法”来帮助服务对象,希望他们在社工的介入后能有如《约翰福音》中耶稣所行的7个神迹般,神奇奥妙的立即得到好转恢复正常,殊不知这种想法是极度不现实的,这正是社工的一厢情愿,就是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具体的说即为社工不顾服务对象的主观意愿而强加自己认为”合适、合理”的服务于其身,粗暴地说这是一种思想上的霸凌及强暴,是极度不健康的。

4. 权威至上

这种现象常出现在传统的医患关系上,或许在内陆的社会工作此一现象尚不普及,但最容易在极度弱势的服务对象群体中发现,由于阶级、文化程度、收入、社会地位、专业能力等的显著差异,容易让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衍生权威至上的相互关系,在此关系下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极度低下、被动,事事仰望社工,等靠要的心态显而易见,而社工如不能有效识别关系层次进而调整处遇计划,则或许权威至上的助力反倒成为个案工作过程中的阻力,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 唯命是从

唯命是从的现象较常出现在刚入行的社工身上,也就是唯服务对象的命、从服务对象的是,一旦当社工摸清了服务对象的底细也了解了具体的需求后,由于在学校受的教育总是强调要以个案为中心,竭尽所能地给予极尽所有的协助,因此整个思路都变相的附和个案,到头来就成了唯命是从,不仅在服务介入的思路上缺乏客观性,也养成了服务对象对个案工作的负面观感,认为社工是他各种予取予求的无额度上限提款机,说白了个案成了社工的领导:「去帮我申请补助、去帮我解决家庭问题、去帮我找工作、去帮我争取监护权、去帮我找对象…」,肯定还会有更多无理取闹的需求等着被挖掘。而面对这种被惯出来的甩手掌柜,社工你说你有没有责任呢?

这么做,错了吗?

呼应本文中的社工处遇计划,客官们看出猫腻了吗?针对家庭关系的修复目标是绝对OK的,但针对个案欲申请失业救济补助的部分给予协助的部分则值得再三思量,如按照社工原定的服务计划步调,就不难看出”唯命是从”般社工的影子,纵然失业救济补助确实是个案的需求,但社工并没有进行任何合理的思考,就这么按照个案的思路输送了这项服务,此举将带来什么风险?

1. 个案对社工的认知错误并养成依赖的等靠要心态;

2. 个案对骗取失业救济补助的非理性思想未得到适时适当的导正;

3. 个案对现阶段社矫身分的认识不充分;

4. 个案对可能因骗取失业救济补助衍生的涉法行为了解不完全;

5. 个案未能正视自身优势有效发挥所长从事专业及兴趣对口行业;

6. 个案未在充分了解围绕自身、家庭、社会条件下的资源草率自决。

当然上述的风险或许还有更多,而我以个案的第一人称也并非全然究责在个案身上,这其中的许多服务也是社工必须引导个案,偕同个案一同前行的,反思一下,我们是否曾经是最开始制定处遇计划的那个社工?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这里的框架太大无法详述之,但呼应本文来点靠谱的参考材料来源,根据百度百科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定义(http://dwz.cn/6rGdpk),其中概括对当事人的部分包括如下:

- - 对当事人 - -

主要包括:对当事人的承诺,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尊重服务对象知情同意的权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服务;妥善处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并加以保密;谨慎对待与服务对象的肢体接触;确保服务中断后的持续服务;遵循服务终止的原则等。

我们尝试从这里出发,对应一下伦理跟本案例的匹配程度,作为社工在提供服务对象相关服务时,从最开始的权利义务说明、关系角色澄清,到服务对象接受服务签订协议的确立、进而到服务的输送、跟进、评估乃到目标达成后的结案、后续服务追踪等都应恪守对当事人的伦理守则,因此上述的伦理原则并非单向性的指涉或对应某个阶段,而是应该放诸整个社工专业服务过程中皆准。

再回到本案例做个延伸思考,社工虽在个案背景信息的了解及个案需求做了明确的整理,但社工并未针对个案需求做好适合且符合个案的服务分析,也导致服务思路仅跟着个案所走,而忽略了个案本身具有诸多优势及能力对现况做出更多努力及预期的改善。这也正引出了针对个案需求评估分析专业技巧的重要性,专业技巧可奠基于常年累积的社工实务经验及现有的相关个案套表来提升社工能力,但本文的重点仍要将大家拉回一个最重要的起点,那就是对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的思想端正。尝试真正的换位

思考:

如果你是个案你想怎么做?你会怎么做?你想过上怎么样的生活?现在的你是怎么样的心态?你期待怎么样的改变?面对这些可能的改变有什么感觉?想象未来美好的生活样貌带来的感受?对社工有什么样的期待?

诸如此类的问题社工都应该在充分了解个案信息之后,静下心来沉淀并思考类似问题,当然也极度欢迎跟同工甚至与督导进行讨论,待服务的大体架构出现后,再进一步的利用真正属于社工的专业手法、工具、套表、技巧填充即可。因此信息掌握后的换位思考,进而导入需求评估,才是当下社工可能较缺乏的环节,我们都应用放大镜检视换位思考,才不会落入因指标的压迫、盲目满足个案的需求而草率的制定服务计划并开始输送。

幸福,我要的幸福!

印象深刻记得我高中看的一部偶像剧”斗鱼”,男女主角有蓝正龙、郭品超、安以轩等人,里面某集一句蓝正龙的台词:「给她她要的幸福,而不是你想给她的幸福」,当然这部偶像剧是以爱情为主轴,台词也是环绕爱情出发,但这句话也让我后续做社工服务有很大的回响,如果把这句台词放到社工与服务对象之中呢?是否也是同理可证,我们要给予服务对象、带给服务对象的,应该是”他要的”而非”我们要给他的”,亲爱的社工,你、妳(女“你”)、您想想,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期待本篇文章能激起客官们心中的一丝涟漪与共鸣,社工路上我们共勉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