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记忆”征文 | 千年走来宣化街 | 作者:大愚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宣化街如同都市一般,在济源和济源以外人的心中定位是那么坚定而确切,曾经一个繁华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一直让人骄傲和自豪。
两河相夹,间有一块陆地,宣化街从中间飘过,如似一条锦带,这便是两河夹带的风水宝地。宝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成就一朝又一朝代的辉煌。
当人们行走在今天繁华似锦的宣化街,领略她热闹喧哗的景象,思忖它曾经的过往,有意无意间便去追索她的历史。突然间那历史的荣光浮动在思绪中,闪动在岁月的长河里。于是,沿着长长的河岸,穿行于时光的隧道,阅览那数千年的沧海桑田。
徐海亮,国家水利部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委员,长期从事水利自然科技实际工作、教学科研工作。2020年11月,他已是第三次到济源进行济水历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当他来到克井镇原昌村东盘溪河畔,踏着四千多年前夏朝时期龙山文化层去观望这条河流的时候,他再次以不容置疑的声音告诉我们,盘溪河上游的少水在河口村西折南流,从这里奔向玉川大地成为济源水系的主要水源。若干年后或以人为或以自然的力量,少水冲破马鞍山东流而去,从此西边的济源之水才静了下来。
正如三十多年前建设沁北电厂的水文专家和十多年前建设河口水库的地质专家们讲述的那样,徐海亮教授的解读告诉我们,现在的河口村便是古老的少水河口,今天的山口便是古时的山口,古代的山口成了现在的沁河河口。岁月变迁,地理变迁,而名字则被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沁河岸边的人们传延至今。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久远的济水之源是漫无边涯的泽国水乡,只有沿山一带是人烟集聚之地。从远古我们的先祖炎帝部落在济源所居的地理来看,克井临山之地和承留依山之地,才有可能够成为帝姜克和帝姜承成就大业之福地。
穿越岁月的时光,当历史走到两千年前的公元前635年,晋文公来到济源,封晋五贤之首赵衰于济源大夫,开启了赵衰“居原,执国政,领南阳”的历史。这里的“原”即原城,根据已作的文化层调查,初步分析原城城邑的地理范围是,南起于济水大街到西街、西关,向北直到克井原昌村;东起于盘溪河西岸和庙街一带,西抵于火车站铁路桥沿线。所指“南阳”,是指“晋启南阳”,南阳地理为太行山之南、黄河以北地域。到赵衰子赵盾当政晋国之时,南阳东西范围已从济源之西的封门关,东到朝歌。朝歌以东即晋之东阳。
《史记》记载,周襄王十六年之冬。也就是公元前635年,赵衰作为原大夫兼阳樊,住在原城,料理南阳事务,主持国政家事。也就是有了赵衰领南阳之政,才有了疏河归流,形成今天宣化街这两河相夹,中有一脉的地理特征。
济源,处于太行山王屋山的山前洪积扇边缘,自然是物丰田肥。但是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泽水横溢,多河流泛滥,平地泉流四处漫渗,田地多被水涝河淹,百姓只好择高地以结寨,登山地以居处。
晋文公为了称雄中原,令赵衰治理水患,疏浚河道,建立南阳重镇这个晋国冲出大山的桥头堡。
晋人在济源的西部阳樊之地,将虎岭河、五指河、塌七河、卫河等河流归于一条河道,沿南部山地东去,过曲阳,将曲阳泉水引入,继续向东延伸,是为湨河。
北面太行山,将盘溪河,龙河,猪河,灵山河,勋章河,郑平河,等形成河道干流,注入蟒河主河道。
    继尔,开挖河槽,使济水之源平地涌流的河泉之水汇出,向东过梨林,再向东过沁阳,再向东过温邑入河即为济水。
大规模的工程不知持续了多少年,人们不得而知。学者们告诉我们,先人总是以地理之势规划河流走向,以无为和有为之法度,构建疏密有度的河水网络,涝可以排,洪可以泄,敌可以御,农田可以灌溉,行船做水上交通则是主要功能,这一功能用在军事上,则是重要的防御工事。而且,这个时期原地的水上通道,已经不仅仅限于济源之地,它已纵横深入到南阳大部分地区,包括现在的沁阳、孟州、温县、修武、延津、牧野、朝歌等地。
湨梁,是春秋时赵衰当政时期建造的一个宏大水利工程。《水经注》和《尔雅》都对湨梁有明确的记载。《尔雅》上说:“梁莫大于湨梁”。也就是说湨梁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防洪大堤。有关学者认为,修建湨梁最主要的是扼住济源三山一川的巨大水患,其次是济水的航运功能和集聚财脉的地理风水功能。
这一时期,济源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当时规模宏大的防水大堤,而且成了历史标志性建筑。1998年前后和2008年前后,济源市两次对湨河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形象提升,挖掘过程中发现河堤和河床之上有大量青石。河床之上青石铺面,河坝之上叠加了一层层青石,青石外围有柱体夯土,现场作业的挖掘机多次开挖异常,被迫停机堪察,发现这些古代土石建筑,中间为石层叠加,呈阶梯状,从下至上斜坡式上升,外围是夯土,河床是由青石铺石,斜坡落差较大。从这些出土的灰层和青石来看,年代久远,而且这类青石大多与济源孔山一线青石相近。挖掘出的大量夯土也与春秋时夯土基本一致,保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夯土模式。由此可见,济源三河一带的湨水大堤,无疑是春秋时期的遗物。
湨梁工程旧址遗迹即现在济源市的三河交汇处,他的建成,挡住了汹涌的河水,又把几条河流归于一处,形成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一条河流。
一些学者从概念上认定济源之水即为济水。先人们为了美好生活,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之勇气,将济源之水进行人为开挖疏浚,使之为民所用,建设美好家园。大唐之际的温造,在先人开流济水基础之上,疏流潴河龙河,并全面加强济水灌溉即是一项不争的明证。
那么从宣化街南北穿行而过的两条河流,又莫不如此呢?宣化街这块两水环流的美丽息壤之地,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想象与猜想的思想之源。
沉思于脚下的土地,思绪飞过空旷的原野,历史留给我们无数印记。水运,南堰头、北堰头、南水屯、北水屯、西马头、中马头、东马头、西湖、水运庄,这些地名,无不记录着古代浮于济、达于河壮观的水利航运景象。同样,我们能够想象到宣化街这个河间长长的息壤沃土形成的过程和它的漫长历史。
今天,人们无法从历史文献中得知晋国在获得山之南、河之北这块丰饶土地之后,是否在两河之间的息壤之地,也就是今天宣化街的空间有过多少人类活动,但是可以想见两水围城的地方,莫不与军事、战争有着深刻联系。聪明的先人,几乎把所有建筑和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安全,以防外侵。宣化街南北两条夹峙的河流,理所当然地成为天然的护城河,它是保护宣化一街两行繁荣的坚强纽带,让宣化的乡亲能有无忧之枕。有人将马寨、马庄等地与春秋战国军事设施关联,而两河之间春秋遗迹,更说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这里一定有人的活动,更可能是一个人类聚居的热闹之地而,它是否和今天宣化街一样繁荣,那只有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太空一观它心灵中的风华。
时间推移到了大隋开国,杨坚大帝祀济渎,开启了济水神的历史。也许他原本要在济水之源设县,只是战事不断,区划之事直到十四年后的隋开皇十六年,也就是公元596年,进行了一次全国性区划调整,济源由此设县。从已知的文化现象来看,济源县址应该在今天的南北两水之间,而西关一带的众多汉代以来古墓证明,那一地域曾经是风水宝地,有着无与其比的繁华。那么它是否与最初济源县有着密切关系,就连考古专家和历史学者都难以定论,我们只能是一种猜测而已。
有人猜想宣化街源于隋开皇十六年设县之时,这并非没有可能。有学者论证宣化街是为纪念晋国国君重耳仁义之德而名之,当有一定依据。重耳取南阳之时,有两大历史遗篇,一是“出阳民”,亦称作“阳樊示仁”。二是“伐原示信”。重耳以仁、义、信,教化众民,是史之典范。且《秦穆谥缪论》中说:“夫重耳之贤也,天下知之,又其从者足以相人国。如先立之,必能诛乱公子,去暴大夫,翼德於成周,宣化於汾晋。”宣化之功,可造福天下。
宣化街历史上也称过上街。
当辉煌的历史将庙道街变成一街两行的经济文化生活场景之时,来自西域或来自北京、东京城勤奋的商族,便在庙道街与宣化街之间建立了自已相对封闭的居住群落,开始了他们由来已久的传统商业,街市便也形成,这个街市就是今天的下街回民族居聚区。于是,回民族老乡便称宣化街叫上街。
有人对我说,现在的下街,相对的上街是曾经的庙道街。我只在这里对所有能读到本文的朋友说,我所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不容置疑。宣化街作为上街,是下街回民族多少年的称呼,回民族居住村街一般情况下都位于城市之侧称之下,是为下街。宣化上街的历史,也可能因它的影响之大遗憾地被忘记了。庙道街,从方史书到民间传说,从来没有上街的称呼。
宣化街,是历史的宣化街,也是现在的宣化街。当年强大的晋封赵衰于原,目的就是让原地或者说南阳之地,成为称霸中原的桥头堡。疏河以成流,泛舟以运行,形成了济水之源直到今天而大略的地理状态,也就有了后来隋大帝建济源县而成一条锦带飘玉川的宣化风范。
宣化,从远古到今天济源人的一条文脉,无论她从何时名起,都应珍重她给予我们的选择,并永远继承而不可忘怀!

作者简介:大愚,河南济源人,少有读论,些有文章,好而舒发,唯为畅心而为。

审核:赵公文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0)

相关推荐

  • “宣化记忆”征文 | 千年宣化街 | 作者:倚云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我心中的一座城 | 作者:李满云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征文 | 法桐见证了的宣化街 | 作者:曹玲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征文 | 走在宣化街 | 作者:曹国平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征文 | 重走宣化街漫忆 | 作者:朱全玺

    "宣化",即传布教化.宣化街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济源县后,便应运而生. 记忆中的宣化街只有长一里半狭窄的土路(大十字至汤帝庙).1950年后,几经延长拓宽,现已发展为东 ...

  • “宣化记忆” 征文 | 古老而又年轻的宣化街 | 作者: 杨烈青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向往城市 | 作者:翟旺礼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宣化记忆 | 作者:谢伟超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从邢台到“宣化街” | 作者:谷新建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