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未雨绸缪协同治理寒假有偿补课
作者:杨三喜
中小学生即将进入寒假模式,有偿补课的消息尤其刺眼。近日,有媒体记者在吉林长春调查发现,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再禁止在校教师有偿补课,但部分培训机构和在校教师仍顶风而上,有的教师补一假期课的违规收入“够买一台轿车了”。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花样百出”,市场补课需求旺盛,部分家长不仅不配合调查,甚至还为其打掩护,监管取证难度大。
与正常的工资相比,有偿补课的收入实在太诱人。非在职教师每小时200元,在职的可以达到每小时700元至1000元,有的甚至超过2500元,辛辛苦苦上一个月班,可能不如补几个小时课。而即便被查到了,处分也不外乎警告、记过、降级、扣薪等处罚。这是部分在职教师顶风作案,违规有偿补课行为屡禁不绝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蓬勃扩张,这既可能是部分教师课内不讲课后讲,也可能是因为课上没听懂,需要课后补,或者因为觉得学得不够、“没吃饱”。因此,在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不管成绩好坏都去上培训班的现象。长春市发布的2019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结果年度报告就显示,高二阶段有5成以上的学生每周参加1至5个课外班。可见这种需求之旺盛。
这种补课需求可以理解,它其实是当下中国教育最真实的写照,其中既有正常的一面,应该探索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满足;也有非理性的一面,需要通过加强和改进教育治理的方式去疏导。这其中,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就应该是一个重点。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首先是严重违反师德规范,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都三令五申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从现实来看,部分在职教师的“课时费”之所以远高于非在职教师,不仅是因为在职教师更了解学生情况,还是家长以补课费的方式变相给教师红包,以求得多教师在学校多照顾自己的孩子,这就不仅是师德问题,而是严重的教育腐败行为。
一些教师抱着“义务教育辛辛苦苦,校外补课发财致富”“校外补课也是劳动所得、凭知识赚钱”的观念违规有偿补课,所关涉的绝不仅是师德问题,而是严重破坏教育教学秩序、破坏教育公平、损害教育生态,甚至还暗藏着违法行为。一方面,为了让更多学生选择课后补课,部分教师可能课内不讲课后讲,破坏教学秩序,而课后补课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而那些经济条件一般、无力支付高额补课费的孩子则基本教育权益受损。另一方面,以补课费的形式变相收红包既是严重的教育腐败行为,这对广大严于律己、坚守初心的教师也是莫大的伤害,其对教育生态的伤害可想而知。
然而,面对这一现象,又的确很难找到一个立竿见影的治理办法。已经有太多的事实说明,在利益、市场需求面前,禁令管不住教师的有偿补课行为。所以,只有监督动真格,有力查出违规行为,不断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才能管住一部分人。
因此,不仅要加大对在职教师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还要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常态化监管。校外培训机构为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提供渠道和平台,同时通过夸大宣传等手段刺激家长焦虑,催生补课需求,是教师违规补课的重要中介。在寒假即将到来之前,监管部门要未雨绸缪,积极做好监管和应对。而从长远来看,推进教育评价总体改革,改变“唯分数”论的招生录取方式,同时改变社会的用人评价观念,才能从根本上重构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