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子》1、挑战央视《经典里的中国》道德经

走进《老子》

1、挑战央视《经典里的中国》道德经

        看完央视《经典里的中国》道德经(以下简称《经典》)寻思良久。几天下来越思越深感遗憾,总感觉到《经典》华而不实、各取所需,根本就没有说明白何为“道”,何为“德”,而大感失望。面对各位专家,在下只是一位具有“小初二”文化水平退休的古稀老人,竟敢挑战《经典》,确实感到有些不自量力。但是,由于爱好兴趣所在,更是深深的爱着我的中华文化,只好如此无礼了。题目就叫做:走进《老子》。从挑战央视《经典里的中国》道德经开始吧。意思就是想尽量能够实现与老子直接面谈,已达到拨去迷雾正本清源,来还原老子做《道德经》真正的思想。这可能么?“小初二”的只好率性而为了。

        老子的《道德经》开门见山喊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在下也随着老子的性格在上面少叙几句,开门见山的直通老子,感觉到老子的本意应该是:“道是什么哪?可这个道就是变啊!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啊!”可理解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天下万事万物是各有其道,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哪?这个道也就是天下万事万物各有各自的变化之道;天下万事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因此,在下明确的回答:“道”就是“变”!这就是老子的本意。挑战《经典》如下:一、《经典》提到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和湖北荆门郭店更早的竹简本《老子》。但是,还在采用的是“道可道,非常道”“文景之治”刘恒的版本。据说是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将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恒”改为“常”。在下认为“常”根本不能表达老子“恒”的意思。而让天下误读了《道德经》两千年,一直误读到了《经典》。随着《经典》还会继续误读下去的么?!在下不得而知了。二、《经典》根本没有明确的回答何为“道”。好像是在说“道”就是“上善若水”的意思,“道”似乎就是水,水的主要特征又是“向下”。在下认为这似乎就要认识了“道”,但是还差一点,这一点就是:水相对于山和大地的主要特征正是变化的“变”!水“向下”流动的特点是“变”,就是在平静的湖水中,相对的没有向下流动,还是在“变”,这个“变”就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在“变”,或变为气的气体和或变为冰的固体的“变”。这正说明了水之道的“道”就是“变”。推而广之天下万事万物的“道”就是“变”。三、央视《经典里的中国》道德经中好歹算是提到了“道”,但是,根本就没有提到“德”,根本就没有涉及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德”。这怎么能称为《道德经》哪?在下认为《道德经》是一本完整的哲学著作,不但是中华民族哲学史的开山之作,而且是全人类哲学史上最为完整的开山之作。老子就是全人类哲学史的开山鼻祖。可以说老子的《道》就是人类的世界观;老子的《德》就是人类的人生观,构成了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既然是《道德经》就不能没有“德”!以上三条挑战到这里。

        下面在下这个“小初二”的借着挑战央视《经典里的中国》道德经的思索,在以前学习《道德经》的基础上,再一次的走进《老子》吧!每新翻开一次《道德经》都有新的体会,怎是没办法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