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要探究寺庙园林,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个分支,论其数量,它比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总和要多几百倍;论其特色,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长;论其选址,它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分布上的局限,可以广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
正如宋赵抃诗道:“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
也如俗谚所说:“天下名胜寺占多”;论其优势,自然景色的优美,环境景观的独特,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内部园林气氛与外部园林环境的有机结合,都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寺 庙 园 林 的 发 展

起始
“寺”在秦汉时期指官署,后演变成佛教建筑的称呼。相传,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汉明帝派出的使者请回了天竺僧人,并用白马驮回了佛教经籍,他们初抵洛阳时,住在一座官署“鸿肿寺”中,后来建了专供大竺高僧居住的建筑,取自马驮经之意,沿用“寺”的名称,取名白马寺。
其主要佛教设施就是佛塔,其他建筑与一般官署建筑无大差异,主要供外来僧人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东汉时期,佛教只是被上层统治者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的东西信奉,因此寺院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没有普遍的社会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佛教兴盛,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受到佛教的影响。寺院的规模从内部设计到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舍利塔不再占有中心位置,由中心后移或另建塔院,并且逐渐演变成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楼阁相结合的形态,具有了可供观赏乃至登临的性质,因而变得世俗化、审美化了。
这一时期的寺院多是皇亲国戚所立,寺中建筑密度很大,色调华丽,并有山池花木的衬托,情调上早己不只属于佛教性质,而接近于一座园林。并且,寺庙园林开始向风景优美的自然山水区转移。
东晋时以慧远法师为代表所建的庐山东林寺,表现出寺院走向山林,与自然风景结合的趋向。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唐代
到了唐代,佛教禅宗兴起,寺庙的园林化达到旺盛期,自然风景式的寺庙园林形态成为主导形态,并形成了所谓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以及“佛门四绝”国清寺、灵岩寺、栖霞寺、玉泉寺。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
当时文人常在寺中吟诗、赏花、登塔观景,寺院环境清幽,花木繁盛,所以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探春寻趣的好环境了。
宋代
宋代禅宗成为势力最盛的一派。相应地,禅宗所属的寺庙园林环境又有了新的兴造,如杭州净慈寺、庐山圆通寺等,寺庙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遂形成中国自然山水园独特的一流。
这时期,出现“禅院五山”,即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余杭径山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位于山水名胜区的寺院成为风景区的重点,且以“五山”称“五寺”,可见当时寺与山水密切结合的风尚之盛。
明代
明代以后,佛教中心北移至北京。寺庙园林越来越与私家园林趋于“相似的风格,讲究景观创作的疏朗、雅致和天然之美,自觉地融人工建筑于山水环境,形成自然天成的园林环境,其风格、精神直承前几代私家郊野别墅、山居而来,有浓厚的山林隐逸的幽情雅趣”。
禅 宗 与 寺 庙 园 林

说道寺庙园林,禅宗就不得不提。因为,禅宗就像是寺庙园林的灵魂,展示了寺庙园林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  
禅宗哲学从兴起到成熟的过程,与寺庙园林的兴盛发展,大致是同步的。从唐宋至明清的寺庙园林状况中可以看出,禅宗与寺庙园林同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精神核心,寺庙园林则是秉承这种精神的中国僧众的理想天地。
  
从最初的寺庙园林中的僧人来看,其思想、情趣类似玄学之风下的文人逸士,他们乐道于自然山水之间,以精神的恬淡为适。山水不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禅僧理想天地。在这里,他们的精神可以超脱尘俗的束缚,忘情地沉浸在澄澈和安宁中。
僧人在佛理视尘世如梦幻般的彻底出世观念中,也融进了名士优游山水的简淡情趣。这种在怡然恬淡游赏间谈玄悟道的方式,完全是中国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于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玄佛交融而产生的中国化佛教思想,后来成为蔚为大观禅宗的萌芽。到了唐朝,禅宗成为彻底中国化的佛教理趣。
禅宗兴盛后,几乎各处寺庙园林都留下了禅者的足迹。庐山东林寺、黄梅东山五祖寺、“佛门四绝”、“禅院五山”等都以其清幽天趣启示参禅者悟觉禅机。而其中苏州狮子林,则被称为中国早期禅寺的艺术范本。
  
禅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追求自然美的情趣。
园林,作为一种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创造的艺术,是最能体现人工与天然的关系、最能反映审美的自然观。
通过精心创造而达到的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是中国园林的基本原则,即“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或“妙造自然”,而这与禅家精神具有相通之处。

源流传统的当代景观建筑报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