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 “ 摸病 ”?
然后就通过自己的各种骨科检查以及触诊去判断该部位受损与否。久而久之,就练成了只触摸该部位就能判断出其是否正常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手感。
通过触诊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触碰的是哪个部位,治疗的是哪个部位,这样当病人治疗好后,我们才能真正的积累治疗经验,而不是稀里糊涂的将其治疗成功且不去思考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触诊“摸病”?触诊之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掌握触诊之前你要有扎实的基础解剖知识,要知道骨性标志、肌肉的起止点以及其纤维走行方向,神经的走形以及血管的位置。如果触诊过程中发现某块肌肉受损,这时就需要应用最基础的解剖知识治疗。 然后要练习手感!
如何练习手感?
为何触诊“摸病对我们来说那么重要,因为触诊能使我们知道该软组织是否正常
软组织一般都具有三个特征:
1.水质:健康的组织含水丰富,不应有肿胀和沼泽感。
2.纤维质:健康的组织触及有弹性,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含有纤维。如果纤维太少则组织萎缩。如果纤维太多提示粘连或瘢痕。
3.温度:发热提示炎症。
基于以上三个特征,可用四种软组织感觉来鉴别病情是急性或慢性:
1.正常:软组织感觉有弹性,质地均匀,放松,有流动性但又不是水分过多。
2.慢性:软组织触感为纤维性、软骨感、干(水分减少)、粘滞、硬、紧。
3.急性:软组织触感水分过多(水肿)、温热或发烫。
4.萎缩:因为软组织缺乏张力(纤维含量减少),触感为浆糊状,虚弱无力。
因此上述特征和感觉可以告诉我们该软组织是否损伤以及损伤程度。
如何触诊肌肉、肌腱、筋膜:
肌肉的触诊:
肌腱的触诊:
筋膜的触诊:
筋膜有多种形式而且分层。不同方向胶原纤维构成的多层次筋膜赋予了其独特的外观和不同的手感触觉。
有三种不同的筋膜层:
1、浅筋膜直接位于皮肤下面,也称作皮下组织。它储存脂肪和水,并且为神经和血管的穿行提供通道。
2、深筋膜包绕肌并深入内部形成一个卷曲的网状系统。它利用肌运动,提供肌附着点,对肌层起缓冲作用,并包裹神经和血管。
3、浆膜下筋膜分隔深筋膜和衬于人体胸腔和腹腔的膜。这些筋膜层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允许内脏器官在一定范围内移动。潜意识点穴提示浅筋膜只需轻松的抓起皮肤即能触碰到,深筋膜需要触碰到软组织并做动作。
关于伤科摸病的练习体会:
1、熟悉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联:多看看人体的骨架、肌肉,熟知每处骨骼的形态及附着肌肉,肌肉走向,起止部位,功能,深筋膜的包裹走行,然后,在人身体上练习时,搭手便知手下是何组织,功能形态,有此基础,方可事半功倍。
3、心手相合:在触诊时,首先要明白手下是组织,是何形态,可以先试着慢慢从身体一个个关节肌肉触起,就像林师所言,问和触诊结合起来,并可两侧对照细细体会不同,渐渐活动患处,体会动中异感,心里去想,异感为何问题,此问题会有何症状,会牵连到何处,问病人验证,反反复复如此练习,逐渐可以以手当眼,一摸便知流转,形成完整体系。
4、知常达变:触诊要知组织常态,并要牢记于心、牢记于手,一旦临证,方能清楚手下异常,对异常病态组织的触诊学习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软组织的疾患,在正骨心法要旨里面就有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之不同,没有老师,只有多练多悟,反复验证。
5、从骨入手,逐步贯穿全身:很多同道学会整脊就停步不前,甚为遗憾,一个手摸心会,难住了多少伤科学子.....
摸病练习的要诀
第一是必须真正摸到「骨位」。
要摸到关节骨头的错缝,知道这不对之处的韧带肌腱发生转折,张力不对。这过程若摸得不请楚,应当先练习两侧对称摸;还不清楚就要问患者「会痛吗? 」。若有错位,触压一定就会痛,因为肌腱韧带张力增加,本体受器受到牵引阈值降低,轻轻触压就容易超过阈质产生疼痛,新经络公众号提示像歪斜的胸椎,如果压它不会痛的话,表示上面的肌腱韧带还能承受活动张力,表示胸椎没有错位,只是系统歪斜,并未真正错缝被挤歪。所以刚开始学习触诊时需要问病人,觉得歪歪的就问会不会痛,慢慢的会感觉到「痛」与「不痛」的差别并不在骨头是歪的还是正的,而是上面薄薄的软组织的张力。
第二要摸的是筋。
一个骨头回不去一定是有筋出槽绷着,医生当然要摸出到底是哪一条肌肉,甚至哪一条「闯祸」肌肉上面真正绷着的肌纤维,而不是整条肌肉需连那小小的肌束都要摸到,一个网球肘可能只是两条小小的肌纤维绷着,回不去就会非常的痛,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寻找的模式是从疼痛点开始,在脚踝或者是膝盖、肩膀、手肘上练习顺着关节走,找到那条肌肉,而且一定要找到那条肌肉上绷紧的肌束、即因肌肉收缩而多出来的肌膜与多出来成小小蘘状的腱鞘。能够清楚的找过,就会发现你对肌肉状况清楚了。最后只要手搭在皮肤上就可以「看到」下面肌肉的走向。
第三要摸肌群的走向。
所谓的精确,是在触诊一个骨错缝筋出槽时,只要细致到摸到单一个小点、小圆块,便能搜集到筋膜张力的大小和转折的角度方向。要达到这境地是不能用指尖去摸的,必须用指腹、整排手指或整个手掌贴着。因为指尖是一个点而指腹是一个面,用指腹摸关节面,才会知道骨头关节相对位置或上面附着肌腱韧带的张力走向,也才得以慢慢累积出状态、动态、走向之类的灵敏度,找出结构张力牵扯的来源。若惯用指尖只是真的触诊,无论多少个点,都没有办法直接堆砌出面的起伏状态的。
例如要摸整排肋骨,不要用指尖摸一根一根骨头,因为摸这里也凸凸的,摸那里也凸凸的,摸完以后到底无法明确知道整个不平整的形,其张力来源为何,是胸大肌的张力比较大,还是因为肚子胀气顶上来;肋骨内侧的张力比较大还是外侧缘的张力比较大。必须用手指腹、整个指节、整排手指或整个手掌触摸,才能知道一个结构张力牵扯来源与来去变化的由来。也就是要用整个手的面去感觉它的「态势」。
触诊摸病过程中不仅要摸到肌群的走向,肌膜张力对还是不对,重要的是还要知道「动态」对还是不对。如有ㄧ病患,肩膀抬起来会痛,并伴随着有头痛,痛了三个月,把胸椎肋骨调开,肩膀痛通常一次就好多了,可是患者还残留一些痛,一指归根回春术提示这表示还有一两根肋骨或者是附着的肌肉没有回去,这时要找出那条肋骨,有时不太容易摸出来,因为肋骨跟肋骨间已经被解开了,要用动态才能知道,要转动肩臂及援助胸椎,才能觉知在动态中到底哪一两根肋骨被黏住,没法跟着其它的肋骨动开,然后顺着肋骨去找到有问题的肌肉。
调腰某些层面也依赖动态。这得先从肢端的调整谈起。我们身上的筋膜系统在几个地方常会「锁住」:一是足弓,一是手腕。弓与腕是拱桥式的结构,调整拱桥式的结构从凸面挤压是回不去的,必得从拱桥的凹面由下往上顶,结构顶开后,很容易整平归位。常看医生调手腕是哪里凸起来就把它挤回去,这是会受伤的。从下面往上顶把拱桥的曲度加大,这关节就回去了,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足背也是一样,不要看骰骨、束骨或是楔状骨凸起来,便要把它压回去,这只会把韧带压坏。
若从下面把足弓整个拱起来,关节很容易就被挤开了,开了以后对位放回去就好。距骨同理,稍微顶开跟、距骨的关节把肌肉稍微松开,肌肉收缩对就跳回去了,新经络公众号小编提示切不要学米字调整法,左上右下前后左右摇,若拉轻点把上下肌肉带松的话还好,拉得越用力伤得愈重。
因为足一踩地,腰又顺着歪回去了。
要想知道足弓打开没,骨错缝筋出槽的概念在此用不上,因为跟骨是不易滑动的。因为摸不出来,系统对还是不对必须依着骨头的动态决定,也必须在骨头动态是对的时候整体才能够滑动重组。所以要改变腰的曲度受力,得先把足弓打开,挪出跟骨动态。
做触诊时如果能将骨位、出槽的筋、整个肌群、筋膜张力的走向以至于整体结构的正确性都能够摸清楚时,不见得完全需要用伤科方式处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问题都可以用针解决。用针可以改变筋膜的张力、单一条肌膜的张力,甚至整个肌群收缩的方式,有效减轻症状到患者以为自己好了,这是触诊的重要。
脊柱骨性移位的触诊,一点心得,很浅薄,奉献给大家:
1、挡手效应:常用于脊柱棘突的触诊,可以试想触摸一串佛珠,如果有其中一个偏移,在触诊移动的过程中,就会很明显的感觉到由顺滑过度有阻挡的感觉,此即为挡手效应,一般在棘突挡手侧会有压痛,棘突向挡手侧偏歪。常用于颈椎的横突触诊、胸椎和腰椎的棘突触诊。
2、饱满感或突起感:主要用于颈椎后关节突和胸椎横突的触诊,正常情况下,颈椎后关节突和胸椎横突后方两侧对称,手下平滑无突起,异常时,由上而下触诊会发现,局部会有明显高起顶手的现象,有压痛,结合病人症状和X光片即可确诊。
3、棱角:正常的骨骼都有棱角,但是,由于正常骨骼上面覆盖软组织,棱角较为平滑,在骨骼移位时,患处的棱角明显顶手不光滑,此处多是移位所在。
4、可以结合活动患处,触诊的感觉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