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嘢,酸啊爽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吃一方食,各地有各地的美食小吃和口味,都说东咸西辣、北甜南酸,虽是泛泛而言,但我们广西人爱吃酸品(酸奶酸菜酸瓜果)却是真的。

“到兰州吃拉面,到新疆吃烤羊肉串,来广西别忘了逛酸嘢摊。”这是导游的提醒。的确,漫步广西城乡圩市,随处可遇见卖“酸嘢”的摊档,多个透明的玻璃缸内浸泡各种各样的酸料酸品,五颜六色,风味独具,令人不禁停留脚步买它一碟或两串吃起来,顿觉既酸且甜又脆还微辣,顿呼:“酸啊爽!”

酸嘢风靡广西,却是桂东南盛于桂西北,而桂东南接近广东,多讲白话(粤语),“酸嘢”一词就是从广东传入的,“嘢”广东话意为东西,酸嘢就是酸东西,以时令生鲜果蔬为原料,用米醋加白(冰)糠浸泡到瓦罐或玻璃缸内,短的一两天便可食,长的得半个月以上才开缸取食。每个季节都有可浸泡酸嘢的瓜果蔬菜,如春天的青瓜、李果、莴芛,夏天的青梅、刀豆、菠萝、芒果,秋天的木瓜、洋桃、冬天的包菜、萝卜等。选料贵在一个“生”字,忌熟,才得爽脆。另外,酸嘢的简单吃法,即生鲜瓜果洗净沥水干,太阳晒半天,然后醋糖浸泡一二天就行;若要卫生无毒,长久浸泡,那就先用盐腌制,醋得煮熟,后加些许糖和米酒浸泡。

酸嘢源于何时,未有考究,但古书有论述,因南方的地形气候特点,导致南方居民生活习惯、状况的不同,便形成地域性体质差异,疾病治疗上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南方者,天地所养,阳之所盛也。……其民嗜酸而食腑。”旅游大家徐霞客当年云游到广西,在邕州见证了本地人的酸嘢情结,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以糟芥为案,山家清供,不意诸蛮中得之,此亦一奇也。”

从中医学家来说,南疆炎热且湿热,湿困脾土、懒食倦怠,酸味属木,土得木则达,左升右降,中枢得运以化湿。南方人容易春困夏乏秋打盹,而酸嘢可以提神舒困、清热解毒、开胃生津、帮助消化。酸嘢美味,令人垂涎,但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吃的,病人、肠胃功能不良的人不宜吃,就是健康的人也不要贪吃,此外,泡制过久、腐熟了的酸嘢就该倒掉,酸嘢味美在于脆生生、鲜爽爽。

我身为男人,好酸食嘢,是与三个女人有关的。广西有俗语:“不会做酸嘢的女人不是好母亲。”奶奶在世时,就浸泡酸嘢了,材料简单,都是自家地里产出的萝卜刀豆、青瓜木瓜之类,醋则是到村头酒坊买几斤酒尾,那时没白糠,放的是黄沙糖,酒味得有些日子才变酸,所以奶奶泡制的酸嘢得半个月后才可吃,那年月清贫,多以酸嘢就粥。后来母亲继任,酸品也多了几种,就是上街买回李子芒果、青梅洋桃等,有些酸嘢除了醋和糖外,母亲还加入辣椒、酱油浸泡,便又多了份香辣味。现在所吃的酸嘢又是老婆的杰作了,除了耳濡目染,老婆做的酸嘢还得益于闺蜜的传授和手机视频的教授。家中有了这几个玻璃缸内浸泡的色泽各异的酸嘢,我喝粥以酸嘢佐之,过瘾;平时吃点酸嘢,解馋;和她宴请回来吃点,去腻;和朋友喝酒回来又吃点酸嘢醒酒著名的三大风味小吃,一是创出品牌,上了央视,造富一方人的柳州“螺蛳粉”;二是清明时节才有的色彩斑斓、风味独特的五色糯米饭;其三就是这酸嘢了。也许北方人不屑于广西的酸嘢,因为他们是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也许两湖四川人看不起这酸溜溜的小不点,他们可是辣字当头、无辣不食,以辣去湿消瘴的。知否,广西既沿边又沿海,山地多雾多湿热,近海又有湿漉漉的“回南”天,且多食咸鱼海鲜,于是,赖以酸嘢来去湿消暑化淡解毒生津开胃……

过去,阿婆推一小车,上有几个鱼缸浸泡的酸嘢到市场到车站到学校门囗叫卖,赚女孩子的几个小钱,已成记忆;如今那些卖酸嘢的店铺摊点那可是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新鲜又卫生的酸嘢,那些仨仨俩俩手拿一袋或一串酸嘢边吃边聊的女孩女郎女士们可成了街头风景。南宁市可是有俗话的:“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嘢关。”

随着生活的提高,人们的味蕾也在改变,可是酸嘢这东西仍是广西传统的独特风味小吃,是百姓人家的钟爱之物,现在这小家碧玉竟也成了大家闺秀,进了超市柜台,上了酒楼饭馆的餐桌上,成为食客们饕餮之后的消食去腻的美味小吃。面对街上那些“宾阳酸”、“酸嘢王”等牌子挑逗市民味蕾的酸嘢,我感觉还是家中老婆牌的酸嘢好吃。

酸嘢,酸啊脆,它为什么那么酸那么脆?其实就是一盘大萝卜。酸嘢。酸啊爽,酸在口里,甜在心头,爽在情怀。

文/磨志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