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潮谈滨水休闲产业(43)如何打造城市滨水休闲广场
来源:滨水休闲联盟
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滨水休闲区是滨水城市的独特资源,是滨水城市的“会客厅”,主要由以下几类形态或业态组成,其中包括:
1、城市公共滨水休闲区——滨水休闲广场、滨水步道、滨水自行车道、滨水文化设施、滨水建筑景观带、滨水绿化景观带、城市湿地等;
2、城市滨水休闲商业街区——滨水商业街、、渔人码头、滨水餐厅、滨水酒吧、滨水娱乐等;
3、城市水上休闲区——城市公共游艇码头、城市内河观光游船、水上餐厅、水上舞台、船屋等;
4、水系古城镇旅游区——江南水乡古镇、大运河两岸旅游区、各类旅游水镇等。
城市滨水休闲广场是构成滨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对于滨水城市的意义尤为重要。城市滨水休闲广场的规划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滨水城市建设进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每个滨水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推出具有本地文化性格的城市滨水休闲文化,在当前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探讨这个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一、打造城市滨水休闲广场的重要意义
1、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志
打造城市滨水休闲广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滨水休闲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市民向往的居住休闲胜境。水的亲和与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是人与自然之间情结的纽带,是城市中富于生机的体现。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休闲广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休闲广场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的资源潜质;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休闲广场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态层面上,城市滨水休闲广场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滨水休闲广场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城市滨水休闲广场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志。
2、是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滨水休闲广场是一种独特的滨水城市景观,是形成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极具景观美学价值,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变与提升,有助于强化城市的识别性和品牌传播。城市滨水休闲广场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城市滨水资源已非常稀缺,要让稀缺资源真正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应该重视滨水休闲广场的规划与设计,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令人过目不忘。滨水休闲广场为展示城市群体景观提供了广阔的水域视野,这也是滨水城市标志性、门户性景观可能形成的最佳地段。
3、是滨水城市文化的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高速时期,城市工业、经贸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在给城市带来繁荣和富饶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城市文化的缺失、生态环境失衡、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等问题。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的开发,使城市仅有的滨水休闲区无法得以保障,原本的生活岸线受到重工业区的排挤,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现象。对滨水区的长期粗放型利用,更是对其景观环境特色的浪费,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许多滨水区空间结构产生结构性变化工厂搬迁、建筑老化、工业滨水区逐步衰退。这正是滨水区景观改造的大好时机。随着人居环境时代的到来,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滨水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重新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重点。要突出滨水城市的文化特色,避免滨水城市千河一面,避免滨水城市的特色景观缺失,如何利用规划设计滨水休闲广场来体现滨水城市的文化特征是我们今后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自古以来,水是生命之源,无数城市发展的源点都位于水滨。在早期的城市中,水体作为城市生活和军事防御功能而存在,也是城市公共交往的主要空间,因此滨水区成为古代城市最为繁华和人为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成功的滨水休闲广场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风貌、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人类文明的起源离不开水,近代城市大多数是沿河分布、依水系走向而建,江河湖海孕育了独有的城市地域文化。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城市公共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水休闲广场设计,理应受到相关设计规划部门的重视。如何打造具有区位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休闲广场,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滨水休闲广场的的综合价值
1、文化价值
滨水休闲广场首先是文化广场,是体现滨水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因此, 滨水休闲广场不仅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而且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 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因此滨水休闲广场的景观设计, 是人类的生活理想和创造能力在自然水环境中的凝结化和形态化、是人与水的结合点、是人类在自然风物中倾入情感的结晶。
2、实用功能价值
滨水休闲广场不仅是城市的旅游观光景点,也是市民休闲健身场所,还可以成为大型户外演出、音乐喷泉等文化活动场地。此外, 滨水休闲广场可以成为水上运动基地,利用广场水上设施开展游艇、帆船、赛艇、龙舟、划水、水上飞机、垂钓等一系列滨水休闲项目,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
3、景观价值
江、河、湖、海的岸线景观是滨水城市特有的景观元素,而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景区、景点。由于滨水区在城市中多以线型延伸, 并展现出边沿的空间形态,从而为人们感知城市风貌, 控制城市的天际线提供了良好的机缘。这些天然的地形、地貌在水体的声、光、影、色的作用下, 与城市灿烂的历史文化精粹相结合, 形成了动人的空间景观。滨水休闲广场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 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
4、社会价值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集聚扩大,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为求最佳经济效益,大量占据滨水空间,致使水质恶化。近年来,城市转型为滨水地段的开发提供了契机,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开发所潜在的巨大社会和经济价值。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 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不堪重负,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而河道堵塞、水域减少和过度的人工作用又使得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 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功利的开发, 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水空间,优美的生活岸线受到污浊的工业区的排挤, 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 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 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 滨水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重新成为滨水城市保护的重点。从环保、生态、经济、生活空间等方面,滨水休闲广场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三、城市滨水休闲广场的规划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滨水休闲广场首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高低缓急和周边环境,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行改造,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微调,尽量保持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滨水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既兼顾了空间发展,又做到了因地制宜。城市滨水学习广场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将人工造景和生态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实现开阔的自然空间对城市布局和城市环境的有效调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城市布局的合理化和生态化。
2、本土化原则
滨水休闲广场还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则,不要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应该在尊重本地文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顺应本土风俗、气候、人文特征,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无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历史文化存留的痕迹都不应该被忽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当地历史风貌和城市文化,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支撑。景观小品是滨水休闲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设计中注重地域文化的植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形象特征,呈现原生态的生活面貌,折射出滨水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雕塑题材的选择要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植物造景应该尽量选用适宜本地气候的地带性树种,滨水休闲广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风土人情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3、实用性原则
首先,滨水休闲广场的交通规划应该遵循便捷快速的原则,增建利于通行的行人过街通道,运用绿化带实现对滨水广场区域和城市主体的有效隔离,提高步行者到达景观区域的速度,保证了景观区域的空间完整度。在步行区域的规划方面,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地面载体,应该合理布局整体空间,修筑架空走廊或者临水回廊等多样化的步行道路,将水面、地面、半空等不同层次的平面有机结合为一个立体化的步行空间,使得观景效果更富有层次感。
其次,打造立体的亲水性空间,着力体现了滨水休闲广场的人文主义关怀。现代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拉近人与水的距离,实现人与水资源的亲密相处。亲水性设计主要体现在对立体空间的合理布局,利用景观节点打造复合岸线结构,或者就势利用岸线的高度差异营造空间层次分明的浮动平台和滨水步道,便于人们近距离接触滨水景观,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预留一定的鉴景平台(如观水走廊、视觉回廊等),对建筑高度实行区域划分,营造良好的观景空间。建筑群体的设计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观景优势,实现人与水体的和谐共存。另外要考虑广场多功能利用的问题,体现其实用性原则。
4、多样化原则
滨水休闲广场在设计中大量植入景观照明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滨水广场的鉴赏时间,配合水岸、水面的景观照明,使得整个滨水广场尤其是在夜晚呈现出一种立体动态的综合性艺术效果。另外,音乐喷泉、水幕表演等运用先进科技进行控制的滨水景观,更是将声学和光学的合理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营造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滨水自然景观环境。
城市滨水休闲广场的总体设计与规划涉及到美学、生态学、力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方面的知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高难度工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各城建、市政、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合作,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滨水环境带,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作者简介:中国滨水休闲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市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市场学会滨水休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游艇盛典执行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