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别这么说了,穷人的孩子其实更晚熟
文丨福林妈咪
中午去一家凉皮店吃饭,到的时候店里人正多,仅有的位置上,上一桌客人的餐具还没收,我们坐了下来。这时,一个看起来才7、8岁的小男孩儿很有眼色地跑过来,动作利索地收走了桌子上的餐具,又拿来抹布擦桌子。
过了一会儿,男孩儿又端着两份凉皮过来送餐,我们赶紧接住,对他说谢谢。
被这样一个小孩子的服务,我作为一个同样有孩子的宝妈,心里很难受。
孩子很懂事,而且谁也不比谁差,也没有必要替人家感到心酸,我只是作为一个母亲,想到如果自己的孩子也这么懂事的话,我应该也有一些难受。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孩子被过早地催熟,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有的需要去帮忙做家务,有的需要去帮着带弟弟妹妹,有的还需要帮父母忙家里的小生意……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像在这些孩子身上,困难反而成了一种财富。
但我觉得没有这么简单。
有位的网友说:“我活到40多岁才明白,穷人的孩子其实并不会早当家,他们一般要到30岁左右,才会逐渐成熟有主见。”
他所说的成熟有主见,是指理解人类社会运转的逻辑,以及人性深处的真相,而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生存技巧。
成熟的含义,不应该仅仅是“懂得生活的艰辛”,更应该是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
家庭的困难,对孩子更透彻地理解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从这些样的生存环境下得出的人生道理行为习惯,还可能成为孩子长大后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因素。
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就不太富裕,所以我也是很早懂事的孩子。
发现家里的情况后,我很少跟父母开口要东西,因为害怕父母为难,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压抑自己的需求、顾全大局的性格。
长大后,我发现这个特点让我错失很多机会,让我自己变得没那么开心,也让别人跟我相处有些累,所以我在二三十岁的年纪,又开始重新学习儿童般的直抒胸臆、主动争取……
相反,我观察身边家境比较好的孩子,他们身上并没有所谓“骄奢安逸”、“不思进取”的问题,相反,他们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更高的追求,也更勇敢。
家境更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接触到的圈层会更广泛,看到的事物也更多元,这会促使他们对人生和世界有更多的思考层次。
还有一点区别也很重要,就是父母能够对孩子提供的人生建议。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那段时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就是跟着别人一起考各种试。后来工作之后,才发现很多道理如果自己提前知道,就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这里消耗掉的不仅仅是青春,还有很多激情和斗志。
所以说,家境的贫困,不是提升孩子独立成熟度的最好方式。
真正能让孩子独立成熟的,是提升认知。
有一本书叫做《贫穷的本质》,其中就讲到让贫穷代代遗传的到底是什么,不是机会,甚至不是劳动,而是贫穷的认知。
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去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从而带动孩子提升认知。
提升认知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学习一是多出去看看。
学习是普通人最低成本地提升自己的方法。
课本,书本,媒体,这些都是学习的素材,把自己的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比刷无聊的短视频有价值得多。还有当下流行的一些概念、热词,社会中的一些新的趋势,都要跟上。因为认知提升的最大敌人,就是认知固化,让自己能够接受新信息新观念,这本身就是可贵的。
在育儿观念上和教育方法上,更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
出去走走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比讲道理更管用。
见世面,并不一定是有钱才能做的,很多很有用的地方但免费的地方,我们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图书馆博物馆,一年能去几次?不说远的,周围地区的人文自然旅游景点,有没有充分逛过,有没有跟孩子讲过背后的故事?旅游有舒服的游,也有穷游,见得多了,孩子就知道世界很大,志向应该更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