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在东北陵墓,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值34亿寿衣为何无人碰?

辽萧太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素有汉之吕雉,唐之武则天的比喻,宋朝的刘娥在某些方面就与萧太后相似,算是北宋几代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模板。萧太后在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绩就是促成了宋辽的“澶渊之盟”,而让当今世人再次想起这个女政治家的,却是其陵墓中被盗的“黄金寿衣”。萧太后陵墓遭遇过六次规模较大的洗劫,至今难寻文物下落,当这件寿衣在90年代抛头露面时必然引起轰动,专家估值为34亿元,那么这件文物为何能经历浩劫后又重见天日呢?

据考古学家的实地考证,及相关文献记载,萧太后与辽景宗的合葬墓乾陵,受到较大规模盗掘6次。首次盗掘是辽天庆九年(1119年),此时金人崛起并占据了乾陵所在的乾州(今辽宁省北镇市)。由于契丹人对女真人的民族压迫政策较为严重,加之军费开支过大,所以金国占据乾州后,便开始寻找辽帝王墓葬群,可以说整个辽国帝王陵墓的首次盗掘,都是金国的官盗行为。

后来因统治需要,金宣宗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这便造成东北地区控制力减弱,零散的民盗行为开始渗透至乾陵一带。民国初期,由于天灾人祸,饥民遍野,为谋生路,很多饥民都参与到盗墓活动中,乾陵也受波及。到了30年代,日本策划了“满蒙独立”运动,关东军在东北一带又以研究的名义搜罗了乾陵。70年代我国北方又出现了蒙东盗墓集团,这些人专门针对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的王公墓进行盗掘活动,其中的北镇东子盗墓集团,又一次盗掘了乾陵。

经历如此多的盗掘后,文物保护部门也就认为该墓没有什么保护价值了,因此并没有进行及时的保护措施,所以到了2003年,乾陵还能再次被盗。这种情况其实很多,我国古代被盗的墓穴在未发现有文物留存时,也就当做野墓弃之不管。比如很多汉代墓,文物被盗严重,只留些壁画岩画,因此就弃之不管,以至于杂草丛生,荒废于山野之间。而萧太后的乾陵在最后一次被盗后,才引起重视,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这位千古难遇的女政治家,死后千年不得安宁,也实在令人唏嘘。

由上可见,乾陵经历了官盗、民盗、专业盗墓团伙、外国文物掠夺等方式,那么黄金寿衣到底是怎么被盗的,还能保存完好重见天日呢?

这需要分析不同盗墓方式的特点:

首先是官盗,也就是官方组织的盗墓行为,历史上著名的官盗头子如董卓、曹操。董卓盗墓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盗汉武帝茂陵时,发现了一首藏头诗写到“千里草,河清清,十日子,不得生”,董卓愤怒之余将武帝尸体抬出暴尸,又因害怕,又将武帝尸体加所盗宝物原封不动的葬了回去。这件事虽然无法考证,但这里透露了官盗的特点,即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换句话说就是毫无底线。

在盗墓“行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不动尸身,董卓动没动没法考证,但上世纪30年代,孙殿英是动了。慈禧的嘴角被划开一个口子,据说就是为了取出压舌的夜明珠,乾隆的棺材被劈开后,尸骨被随意扔在地上,后经考古学家抢救性的拼凑才得以还原。所以说官盗是最没原则的,其目的就是掠夺死人的财富,墓里发现的,只要可以快速“表现”的,都得拉走。比如乾隆墓里被污水浸泡的字画,孙殿英一副也没拿,后经修复都成了国宝,但“金银细软”,孙殿英一个也没剩下。

前面说到萧太后的墓首次被盗属于金人组织的官盗,除了解决经费问题外,其中还夹杂着民族仇恨,金辽之间的战争,其实可以看做女真人的起义运动。所以金兵在盗墓时,更不会有盗墓行业的“职业素养”,脱光萧太后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女真人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里崇尚火葬,所以对古墓不存在畏惧,暴尸、鞭尸的行为很可能会发生,那么这件黄金寿衣最有可能就是金兵所盗。

民盗行为往往是盗的少,破坏力大,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撑,普通民众盗墓的方式较为粗犷。这种盗墓的目的也更为单纯,普通百姓没几个愿意发死人财的,他们迫于生计,能在古墓里捡到一些金银古钱就足矣,像是字画、古董、服饰之类的东西,他们不认识,也没有变现渠道,卖不好了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所以萧太后的墓在遭遇金兵官盗后,所剩下的一些零碎陪葬品,可能成为吸引民盗的关键。宣宗南迁、民初灾荒导致的民盗行为,应该不会对乾陵造成更大的损失,这才造就了乾陵三次被盗后,仍然具备对日本、盗墓集团的吸引力。

外来入侵者由于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层次不够,因此在盗墓过程中必然会以专业盗墓团队做顾问。盗墓集团也属于专业的人士,无论是做顾问还是自身的盗墓,都是最守规矩的。现代一些盗墓类的小说都将盗墓分出各种派系,这一点并非凭空想象,古代盗墓确有派系划分,大致为摸金、发丘、搬山、卸岭四类。

摸金、发丘应当不陌生,当年袁绍征伐曹操之前,让陈琳写了个《为袁绍檄豫州》,也就是俗称的讨贼檄文,其中写到“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里是谴责曹操的盗墓行为,但这里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并不是官盗的特定职务,它更像是一种雇佣制的盗墓行为,曹操雇佣这些专业的盗墓人,为他敛财充实军饷,所以摸金、发丘在这之前就已经出现,曹操是因人设岗,这并不是官盗的常见形式。

专业盗墓人的派系之分主要依据是盗墓手段不同,比如摸金校尉,常当打独斗,从定穴探墓到入墓盗窃都是一人完成,后才发展成两三人的小团队。这种方式玩的是“技术流”,行话叫倒斗,也就是将大古墓比做倒立的“斗”,进入斗内将明器取出来就称为倒斗。

摸金派是最讲究规矩的,他们只盗“大斗”,即达官显贵或者皇亲国戚墓;每次只拿一两件明器,目的是为了给同行“留饭吃”;开棺摸金的时候,要在墓室东北角点蜡,摸金过程中蜡烛灭了就叫“鬼吹灯”,则立刻停止盗墓行为,并将墓室恢复原貌后,磕三个头才能离开;摸金时不能损坏墓主人的遗骸,轻拿轻放;盗墓时间为晚上,听见鸡鸣则立刻终止盗墓活动。

发丘派与摸金派属于同根同源,但发丘派自成体系是因为该群体大多能“见光”,他们会以古董店、当铺的形式做买卖,形成盗墓后的销赃终端。盗墓形式上与摸金派大同小异,也是技术流派,以风水定穴,盗墓团队比摸金大,往往会是三到五人,正宗门派会有“百无禁忌”的铜印佩戴身上。

搬山派素有搬山道人之称,他们的盗墓方式较前两种粗放一些,会使用“爆破”技术,在墓穴上炸开喇叭,使墓室内痛风,氧气充足,降低盗墓风险。卸岭派的特长则是懂机关法阵,嗅觉又特别灵敏,据说铁锹铲出的土壤,他们一闻就知道有没有墓。这些派系虽然没有摸金派那么讲究,但行业规矩还是会遵守的,这里主要包括“三不挖,三不毁”,即民坟、义坟、近冢不挖;尸、棺、阴宅不毁。所以看一个古墓是否为专业盗墓人所盗,看看棺木尸体的损毁情况就大概知道了,还有就是盗洞被重新填好的属于专业盗墓人所为,没填上的就是业余玩家所为。

一般专业盗墓人不会开棺,拿了旁边的陪葬品就走人,因为棺材上会有七颗钉子固定,寓意保佑后代享福的,称为子孙钉,毕竟拿了别人的钱财,再诅咒人家子孙就不太好了。另外专业盗墓人不偷墓中玉器,这可能是古代丧葬礼法造成的,因为古代能够以玉器陪葬的,都是达官显贵,这种玉器不像金银可以熔掉,所以销赃比较困难,稍不注意被抓获了就是重罪。还有甲骨类的物品,往往被认为代表巫术,巫蛊不是一般人能解开的,所以不拿。

由上述可见,萧太后的寿衣,必定不可能是专业盗墓团伙所盗,这种坏规矩、“不值钱”的东西最有可能是金兵第一次盗墓拿走的。但这件文物能够传承近千年,也说明收藏者并无意售卖,可能是觉得寿衣的售卖价值不高,所以才在沉积千年之后才重见天日。之所以专家给估价34亿元,并非寿衣本身的价值高,而是它承载的历史研究价值、古代失传的工艺价值已无法估量。这一点与乾隆的裹尸布“缂丝陀罗尼经被”如出一辙,重见天日时才卖了9万元,但经专家估值后拍出了1.3亿的天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