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生改作文(4、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由管鲍之交得出的结论
(标题需要明确,直接写结论的内容,而不是笼统说结论,现在的标题依然是模糊的,指向不明,不知道在三人中选取了哪一方。)
1901班 于笑涵
(发言稿,没有格式,说明审题不清)友谊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可缺少(补充一个字“的”,的字短语可以作宾语),每个人都会有一至二个好朋友(这句话经不起推敲啊,每个人都有一至二个好朋友吗?改为“挚友情深”),他们可以帮我们渡过难关,使我们逢凶化吉。历史就有许多著名的例子,(前面一句话删掉,文章更顺畅)比如伯牙摔琴谢子期,廉颇和蔺相如的友谊以及管鲍之交,(三组典故句式一致,更有气势:伯牙摔琴谢子期、廉颇负荆赴相如、鲍叔慧眼荐管仲)今天我们(“我们”缺少一个动词,加上“分享”或“讨论”)的重点就是管鲍之交。(第一段格式不对,论述方向偏向的“管鲍之交”已经有偏题的倾向)
在一开始的时候(这是一句口语,尽量用书面一点的语言“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投资少,但是到了最后赚了钱他却拿的比鲍叔牙多,别人听说了这件事都为鲍叔牙鸣不平,但鲍叔牙只是笑了笑说:“管仲家贫,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他照顾,他多拿并不是因为他贪财。”(理不糙但是话糙,就跟和老头老太太聊天一样,亲切有余,文采不足)由这一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由此可知)鲍叔牙的心胸之大,也可以看出鲍叔牙对管仲的照顾。他不认为管仲贪财,只认为他多拿钱只是因为家贫还需要照顾老母亲,这是我们现在的(加上“许多”,不然表达过于绝对)友谊所比不上的。 (这个例子真伪暂不去考证,但是还是比较贴切的,最后不要落到二人友谊上,而是落到鲍叔的身上,这篇文章就等于是救回来了。)
后来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管仲去刺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只得装死逃脱。再后来,公子小白大败公子纠,即位后成了被人尊称的齐桓公(桓公是谥号吧,死了之后,根据一生功过才有的称号,表达一定要准确),桓公欲杀管仲以泄恨,但鲍叔牙阻止了他这么做,他认为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一定可以登上霸位(登上霸位不如改为取得霸权或成就霸业),管仲也因此幸免于难,之后,他登上了相位,勤勤恳恳的侍奉桓公,不负鲍叔牙之托,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这一大句话,中间应该出现句号)。而管仲对于鲍叔牙的举荐也是非常的感激,认为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自己。这件事中鲍叔牙表现出来的和好朋友不计前嫌还用心扶持的品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一段最精彩的是最后一句,完全扣住了主题,但是前面的例子不当,和上一段的问题正好相反)
人们常说知人论事,但在管鲍之交中,我认为知事论人更好一些,从鲍叔牙不在意管仲多拿钱财,时时刻刻都想扶持他的事件(把事件改为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鲍叔牙对管仲扶持公子纠的不计前嫌和他宽广的心胸以及他和管仲的友谊之深厚(和上一段内容有重复的嫌疑)。因此司马迁才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一段突出的还是鲍叔,只是始终没有点透)
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做不到鲍叔牙对管仲的关心照顾,做不到朋友对朋友的关心,做不到在朋友危难时刻雪中送炭(调整一下语序:在朋友危难时刻做不到雪中送炭)。却还处处嫌弃自己的朋友没有别人的好。
针对此现象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都做不到像鲍叔牙一样,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来要求我们的朋友做到,要求别人对自己多好,他们不是你的父母,不会无私的奉献,在朋友关系中我们只有做好自己,像鲍叔牙(对待管仲)一样对待他们,他们才有可能会好好待你。(结局比较仓促,没有把主旨升华起来。)
总评:笑涵的作文优势在于对大方向的把握,不管是不是透彻,大方向始终没有偏,这一点能够可看出孩子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笑涵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是没有认真审题上来就写,未按文体要求写作;二是文字的驾驭能力欠缺,病句很多,过于通俗,语文知识储备较少,在表达时有许多不够准确的地方。针对这个问题,建议每天背诵识记一些名言名句,做好长期积累的准备。(王青生点评)
打分:38
舍一己之利 成大国之业(观点明确)
1901班 王梓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格式不对,后文另起一行)管鲍之交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鲍叔牙。(第一段简介明了,非常明确。)
一个人,(能)认清自身才能,善于识得他人贤能,并乐于举荐,甘于屈(既然是举荐贤能,就不是屈于人下而是居于人下)人之下,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这句话危险,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虽然存在追名逐利的现象,但主流是好的。只要你不是,我不是,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尤为可贵。
(上面提到了这个时代,这一段上来往事越千年又回去了,衔接上不顺畅)越(透)过千年历史尘埃,因为才华相争而造成悲剧的故事不在少数。三国演义中“既生瑜何生亮”一言让人印象深刻,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既是敌人也是战友,孙刘联手共抗曹操,两人又服侍(用辅事更好)着不同的君主。在历史中的数次较量中,在我们看来,(这四个字就删掉吧)诸葛亮似乎略占上风,后人不得不感叹诸葛亮的贤能。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欲加害诸葛亮于,最后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英年早逝。周瑜的结局让人唏嘘,也引发我们思考,强者相遇,难道一定要反目吗?(这一组例子类比管鲍不是特别恰当,就算周瑜甘心居下,诸葛亮也不可能弃刘投孙)
诚然不是,认识自身才能,愿屈人之下,往往会走向不同结局。管仲鲍叔牙,两人辅佐不同君王(当时他俩都不是君王,我们可以说各为其主),境遇也不同。无可否认,两人都是贤才,鲍叔牙有辅佐登基的大功,却不居功自傲,而是审视自身,深识管仲之贤能,甘于退后,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何尝不是一种贤能?如果说齐桓公的宽容是因为他君主的身份,那鲍叔牙的宽容则更加让人肃然起敬,他绝对称得上贤能二字。(这一段本身没什么问题,也很准确,但是感觉有把前两段的意思重复表达了一下,有无话可说凑字数的嫌疑)
放眼当下,竞争的风气愈来愈盛行。人们开始容不下别人比自己优秀,甚至在一些父母的教诲下,孩子从小便开始与他人相争,我并不否定全部,但当我们看到一些人看不惯他人的才华,仅为自身利益而去阻碍他人的道路时,这真的是一种好现象吗?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人们是否开始变得自私自利,社会是否愈加冰冷无情。(这一段好,升华主旨,联系当下,古人身上的精神之光依然可以照亮今人之路)
只有将每个人的才华放到正确的位置,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而不是每个人都想去争去抢最优秀的位置。俗话说:“伯乐常有,千里马不常有。”我认为,有伯乐之眼,即识人之贤固然重要,认清自己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伯乐(应该是 鲍叔 吧)的胸怀,包容他人之度量,并屈人之下,退有时何常不是进。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为大局,为大家,无私包容,社会才会持续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其中不缺如管仲的能人,缺的是像鲍叔牙一样能认清自身,识他人贤能,并甘于让步的知人识人,当有越来越多的鲍叔牙涌现出来时,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定会腾飞(最后一句改为: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顺序颠倒了,先完毕,再感谢。)
总评:
梓懿的作文比较规矩、稳妥,在考试中作文分数起伏不会太大,这既是有点也是缺点,依然欠缺作文的亮点。梓懿作文问题比较大的地方是,结构不是特别清晰,有边想边写的嫌疑,以致文章前后有重复与脱节的地方。建议梓懿以后在作文之前,先列一下提纲,打个腹稿再写,读到优秀的作文的时候,用笔画一画结构,看看其他人是如何梳理思路的,一定要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琢磨的行文思路。(点评:王青生)
打分: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