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一)什么是思维?

引言

完整课程视频可在最后一篇文章末尾处链接B站。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

各位老师、家长、同仁们,大家好!

我是知守学堂教师曲姜泽,今年十八岁。在来知守之前,我曾经在朱云龙老师开办的清云学塾有三年的思维学习经历,目前是知守学堂天狮班写作课的主讲老师。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

在正式开始分享之前,我首先问大家两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写作?

如果需要,那需要怎样的写作呢?

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首先来看看现在大多数人是如何看待、对待写作这件事的:

一谈“写作”,相信很多孩子乃至是成人都不由的头疼。“写不出来东西”的困难困扰着很多人。对现在的很多孩子而言,写作文好像是上了战场,不仅如临大敌,而且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句一句地挤牙膏,每挤出一句就好似攻克了战略上的重大障碍,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不仅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有类似的困扰。比如前段时间我母亲在和我交流时还说:真的很羡慕你能一提笔就写出很多东西,像我们就得一点一点十分费力地憋,而且半天还写不出来多少。

当然,对很多体制学校中的学霸来讲,字数早已不是问题,很多人就能很轻易地写出洋洋洒洒几百甚至几千字的文章。貌似写作的困难好像已经不存在他们身上。

真的是这样吗?

以下是我从网上随意地搜索了一篇长达1000多字的模范作文的片段,大家从中不难看出现在学生作文的一些特点:

这几年来,我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着,这片土地也在我的眼中变化着:一片片荒废了的土地上“长”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一条条凹凸不平的泥泞路变成了平坦的公路或者是快捷的高速路。在公路的两旁还有一棵棵小树。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这片土地上落成,当然也有不少的楼盘、厂房建立起来了,东莞的快速发展让人惊叹不已:近年来,连续五次被评为中国双拥模范城,还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禁毒先进单位、全国连及教育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

不知道大家听了之后有什么思考和感受。据我观察,以上的这段话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在整体方向上,本文的作者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偏向于对城市发展的歌颂和赞美。这种文章读起来可能有意境,但只是在描述事实,并没有对背后原因的思考和洞悉,无法启发思想碰撞。说白了就是这种文章没什么太大用处。

其次,在论述形式上,作者的逻辑是有值得辨析的地方的。比如,“越来越多学校的落成”就代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吗?如果教育的本质没有改变,那这只能说教育更加“普及”而非“发展”了。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只有像新教育一样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师生互动等多角度在原有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改进,我们才能说这叫做“教育的发展”。可见,文章的逻辑论证也并不严谨。

此外,在作者的语言中,也会出现很多匪夷所思之处。比如“在公路两旁还有一棵棵小树”这句话,其表达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在说城市绿化搞得好吗?那为什么不作为单独的一点进行提出呢?如果是为了说明城市基础建设搞得好,那证明路修的好就足够了,为什么还要特意描写种的树?难道写文章还可以“买一赠一”?

可见,这种文章虽然字数多,也具备可读性,但是其本身缺少思想、没有逻辑,语言中也有缺少目的性的一面。而写作肯定不能止步于这种水平。这种文章只考验孩子的文字应用能力、查资料能力和对现象的基本观察描述能力。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写作。

因为首先,这种能力只需要短暂性地稍加训练就能达到,不具备太强的锻炼价值;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文章只能引发他人的情感共鸣,而不能给别人带来实质性的思想启发和应用价值。人们也许会读得热泪盈眶,感慨万分,但然后呢?热血鸡汤文我们每个人估计都没少读过,可是真正能拓宽我们认知世界视角的、改善我们解决问题方式的,还得是那些有思想性和内容性的文章。

请设想这样两个孩子,面对“我为什么要追求卓越”这个命题进行作文,其中一个开始用华丽的辞藻和动人的语句赞美古圣先贤和近代伟人,慷慨激昂地诉说自己追求卓越的强大愿心;另一个则是先从“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开始着手分析,推断每一种活法未来的生存阶层和状态,最终论证出了追求卓越的重要性。跟前者相比,后者也许在文字上没有那么华丽,但我相信各位都会认为,后者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写作。也许您也会欣赏前者,但真正能带给您启发的,使您受益的恐怕是后者吧。

从上面的分析,其实大家可以看出,目前社会上占多数的,是写作困难户,或者停留在表面华丽辞藻,不深入探究背后思想内涵的人。而所稀缺的,且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带有内容性、思想性、逻辑性的写作;而不是只留于文字的,歌颂性、记叙性的写作。因为这样的写作才能给社会带来价值,给每个人以思考和启发,从而反向地给予孩子以价值。

而要想获得这样的写作能力,就必须要有很强大的综合素质,如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得洞见的能力、自我批判的能力、创造力等。而这些能力的背后,则都受到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的牵制——思维力

其实,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心性和思维教育,而思维在其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说句实话,作为一个年龄只有十八岁的人来说,我其实很难真正把这么重要的话题讲清楚、说明白。所以我今天分享的,更多的是我个人受教育以及教育他人经历当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

思维到底是什么?

学习思维有什么价值?

作为老师,如何教授思维?

作为学生,如何学好思维?

思维的常见误区和偏误认知有哪些?

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在以上的几点能够给大家带来收获。

一、思维到底是什么?

我曾经认识一位刚刚接触思维学习的同学,他在听过第一次思维课后,有些苦恼地说:“思维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知道自己学没学会呢?”

事实确实如此。思维不像学习英语,相对于一个人的阅读、听力词汇量,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水平是比较模糊的。就像我们很难对一个孩子的信念系统做出客观明确地打分一样,思维也不能进行精确量化。虽说如此,但我们也可以用一些案例和理论进行大致的框定,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思维大概是种什么概念。

(一)思维区别于

信念系统和行为特征

要想理解思维是什么,我们首先来讲讲思维不是什么。

首先,一个人的底层信念系统,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属于思维的范畴呢?假设一个人的人生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另一个人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请问这种人生格局的区别属于思维方式的区别吗?好像不属于。我们有了思维虽然能觉察和分析信念系统,但信念系统属于我们人更深层的东西,思维好像更浅显一些。

其次,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否属于思维的范畴?比如,一个人有坚持每天规律地学习运动的习惯,另一个人没有。请问这种行为上的区别属于思维方式的区别吗?好像也不属于。虽然我们可以说,这种习惯表现的背后投射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但也不能直接说,有好习惯和没有好习惯就是思维上的区别。

理解了这两点,思维的大致范围就很清楚了——思维比信念系统要更加浅显,比行为习惯更深入。通过行为习惯,能看到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通过思维方式,我们也能洞悉其背后的信念系统。

在明晰了思维的大致范围之后,我们再来通过一些详细的概念把对思维的模糊认知进行拆解。

(二)思维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我曾教过这样一位同学:她是体制学校标准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别人家孩子”。听老师的话,做事也很靠谱,可以说各方面都不错。正常来讲,这位同学在思维学习上应该没什么大的障碍。

但在第一次给她上课时,她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她十分专心的听课,可有时很难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时,她表现得十分迟疑,很难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有一次,我在课上得出了一个她自己并不同意的结论,可她当时的第一反应仍然是点头表示赞同。等她下课回过味来,才在自己的周总里提到了这件事。

很明显,这位同学有些“标准答案”的倾向,等待老师给一个问题的准确见解。简单来说,她自己的脑子是不太转的,更多都停留在记忆老师说了什么内容,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

不过,经过了一个月的学习,再加上她强烈的愿心,这个问题明显改进了不少。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思维的一个特点:

思维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的。要想提升思维,脑子先要转起来,不能期望别人给自己答案,而要自主探索寻找。作为老师,我们正是要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当然,思维之所以被称为“思维”,肯定代表他不能只停留于独立思考。其背后肯定有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

我还曾带过一位学生,他并没有受到标准答案思维的影响,思考还是比较独立的,经常会在课堂上发表独特见解。这种孩子有一定独立思考的基础,因此不会有和前文那位同学一样的困扰。可和他进行了几次互动之后,我发现他也有自己在思维上需要攻克的难关。

他虽然和我的互动一直比较积极,但缺少逻辑性。我们之间的对话经常是鸡同鸭讲,所问非所答。

比如,在问他“为什么某句话是文章的核心”时,他说“因为这句话很有道理”。而实际上,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自有道理,可“有道理”和“是核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可见,这位同学的思维非常跳脱,没条理,脉络不清晰;有时只是抛出一个结论,并没有严谨的分步骤思考。而在几次互动后,他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并也开始尝试改进与突破原有的错误模式。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思维的另一个特点:不仅需要独立的思考,还要有步骤,有条理的思考,要懂得先想什么,再想什么。

此外,如果一个人思考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章法,我们就可以说他养成了一种思维模式。比如,如果一个人思考问题时能做到一环扣一环的严密推理,我们可以说他具备了逻辑思维;如果思考问题时能通过批判层层深入,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我们可以说他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如果发现问题后能及时的补足漏洞,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说他具备了创造性思维

可见,“想”只属于思考,而“怎么想,遵循什么想”才属于思维的范畴。

(三)思维的运转涉及到

输入-消化-输出的过程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相信各位已经能够理解思维本身的概念了。不过,思维的内涵不止是静态的定义这么简单,在生活中,它往往是呈动态的方式运转的。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

A同学特别愿意表达自我,上课时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而且也有基本的逻辑性,可他很难真正的理解他人在说什么。在归纳别人文章的核心要点时,他往往只能写出文章表面的现象,而无法理解文章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这导致他在学习前期进步速度一直受限,这也让他非常苦恼。

B同学则恰恰相反,无论是在老师引导时,还是自己分析问题时,他都能比较快的理解老师所讲述的核心。正因如此,他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一旦分析透彻,他立刻就会显现出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并拼命举手。可一开口,他的话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别人听了完全摸不着头脑。他的作业虽然只言片语能覆盖到核心,但也像他的说话风格一样,不成系统,没有逻辑。

回看这两位同学,我十分感慨:这两人的问题恰巧相反,如果能平均一下就好了。

很明显,A同学有着很强的表达意愿与能力,但是他所缺少的是理解他人思想核心,分析现象本质的能力。这让他即便想要表达,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内容,只能单纯的重复作者的原话或者复述案例,且有时还并不准确。

与之相反,B同学恰恰能快速的理解本质,可是因为他头脑中缺少逻辑,很难对思想进行消化和整合,也就自然说不清。所以听他的话就好似进了一座迷魂阵一样,东游西晃还不知通向何方。

当然,随着问题的逐渐显现,老师也开始给A同学刻意强调文章本质,帮助其深刻理解;让B同学用逻辑步骤去表达自我,有条理的把话梳理清楚。逐渐的,两个人的问题都有明显好转。

而从他们的案例中,我们不妨能看清一些思维运作的规律:

要想让思维运转起来,

首先需要有意识分析清楚别人思想背后的本质以及逻辑体系,从外在理解信息;

其次,在吸收信息之后,大脑要用思维模式对分析到的信息进行编排、整合、得出结论;

最后,要根据对象、时机等情况把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和执行。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不少行为都是遵循着这三个步骤。

比如做老师,先要从学生的各种行为中分析出其心理模式;然后再判断这种心理模式的问题和隐患,思考如何解决;最后在实操中寻找时机进行引导,或者制定措施调整学生的心理行为。

当然,我们很多人的头脑不能像这般行云流水。比如上面的A同学,恰好是在第一步遇到了阻碍,这就好似堵塞了进水闸门,出水闸门自然没有太多水了;而B同学恰恰是在中途蓄水时没有做好清理和沉淀工作,导致头脑不清晰,表达起来也就自然有很多“杂质”。

通过以上的几种说明,想必大家对思维也有了基本的认识。我这里再总结一下:

首先,思维有别于心理、行为,是两者中间运转的过程;

其次,思维的前提是要独立思考,但同时也要注重思考的逻辑、章法,形成思维模式;

最后,思维在运作中涉及输入外在思想本质、消化整合形成观点、输出思想落地执行这三个步骤,而思维的逻辑、章法无不贯彻其中。

有了这几个洞察,原本模糊的思维是否被归纳得清晰一些了呢?

不过,思维是个高深的概念,虽然有一些部分能讲的请,但肯定还有很多讲不清的部分。

比如,孔子、老子等人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直觉”到底算不算一种思维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达到了某种高度自然融会贯通。

当然,要想学好思维,不仅需要把“思维是什么”搞清楚,更需要思考思维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价值。如果没有意识到思维与自身目标的契合性,那么即便听起来再高大上,孩子也不会有很强的学习动力。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