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要接受一个残酷真相:你对孩子的付出,几乎是无用的

都在说孩子的性格遗传父母,但这是真的吗,生活中优秀的家长一定就能培养出像他自己一样优秀的孩子吗?那些不优秀的家长难道就培养不出优秀孩子吗?

明明看了很多文章,也实践了不少,孩子却好像一直在和我们对着干,这不免让家长感到为难,到底要给孩子怎么样的教育环境才能让孩子越变越好呢。

心理学家哈里斯提出过一个观点:真正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人,是孩子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所接触到的人,特别是同年龄段同性别的群体。也就是说,其实孩子从小到大的同学,朋友才是决定他们一生的人。

很多文章都在说家长对孩子的重要性,甚至会说孩子的样子就是父母的样子,这让很多家长感到焦虑,怕自己孩子不够好,怕别人怪罪自己养不好孩子,但反例在生活中却很常见。

比如有的父母做事谨慎认真,而孩子做事却是大大咧咧;有的父母做事雷厉风行,而孩子做事却喊了半天,也没有动静。

由此可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得那么大,那孩子都该是父母的复刻版。

《教养的迷思》里举过一个例子,移民家庭的小孩从小和父母去了新的国家,他们在家和父母说母语,在外和同学用当地的语言交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够大,那么孩子应该说母语更好,但实际上孩子却是说当地语言更加流畅。

对于父母来说,可能一时无法接受,另一个孩子居然比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但事实就是如此,因为平日里,父母工作忙,无法经常陪在孩子身边,而那些经常陪在孩子身边的朋友,同学就成了孩子另外的学习对象。

有的家长可能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和在外简直就是判若两人,在家这不吃,那不吃,到了幼儿园却什么都吃;在家像个“小皇帝”,在外却乖得不得了。明明没有教过孩子这些,很多孩子却是无师自通,在家在外两副面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而这,在孩子的身上最为明显。

也就是说孩子更容易进行人格转换,同时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教养并没有完全影响到孩子在外面和别的朋友一起玩耍,上学。他们在外和朋友,同学一起玩的时候,并没有记住家长的教育,同时也很轻松地就接受了同学,朋友灌输给他们的事情。

比起成人孩子更容易被同龄人吸引。

哈里斯认为:这是因为在孩子眼中,和他同龄的人,才是自己人;而家长、老师这些大人,只是别人。

孩子最大的希望,并不是成为父母嘴里听话的乖孩子,而是成为群体中合格的一员。

同时哈里斯认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上幼儿园后变懂事了,其实这是因为孩子被群体“社会化”后的现象。

有群体的地方就会产生规则,让孩子不由自主地学习别的孩子的样子,害怕自己成为班级的“异类”。

换句话说,社会化其实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这么看难道父母对孩子就一点影响都没有了吗?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帮助孩子更好地在社会上生活

我们要教会孩子生活的基本知识,帮助孩子在未来步入社会能更好地生活。

2、教导孩子更好地去社交

长期和孩子交往的往往都是同龄人,孩子在未来的时光里,更想要的是获得群体的认可感,孩子的外貌,衣着甚至是名字都可能会影响他。

3、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环境学习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孩子的教育和环境息息相关,所以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不断地努力,从一开始为了让自己过好,到为了让孩子过好,这么地努力不也是希望孩子的未来能更加美好吗。

孩子的社会化是通过向他们身边的人模仿,学习,一点一点最终慢慢长成大人。

身为父母,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竭尽全力地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光明,更加平坦。

优秀的孩子必定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一定站着一对有眼界有见识的父母。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于有钱的父母。比如,给孩子买一本童书绘本用不了多少钱,但会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知识。利用好孩子的敏感期,培养好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有好的阅读习惯。

我做早教看过很多绘本,这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就很不错,一套共有10册。中英双语绘本,对于家长启蒙孩子的英语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孩子不认字家长就读给他听,不断地熏陶。孩子熟悉故事之后,可以让孩子讲给家长听,培养阅读兴趣,语言能力,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这套书共有10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故事,给孩子带来良好的熏陶!分别有:做最好的自己、诚实守信、不乱发脾气、自我保护、克服恐惧、团结友爱、知书达礼、分享快乐、我能行、形成好习惯。

这10册书,不过才69.9,元,折合1本书才不过7块钱。现在7块钱连顿早餐都买不了,却能给孩子带来那么大的帮助。

里面还有扫码听故事的功能,防止家长偶尔想偷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