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方式兴起:无数高才生用“大好前程”换父母有苦难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啃老”这个词汇在大约十年之前网络刚刚兴起时,在社会上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汇。这个词汇顾名思义,指的是一部分人,在已经成年、理应按照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之后,依然像未成年人一样依靠着自己父母的经济支持生活。在社会学领域当中,这种现象十分值得研究。
因为我们所谓的“成年”,指的是生物性层面上,个体年龄和心理状态足以到达成熟的状态。
然而从社会性的角度去看,除了生理和心理状态之外,个体想要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中,社会年龄(social age)也是一个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没有人能够一直孑然一身的生活。
所以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最近这些年“啃老”这一词汇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流行,甚至都销声匿迹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今社会当中,一种“另类”的“啃老”方式已经悄然出现,并且为大众所接受。
即便是那些被“啃”的家长,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2021年就业难,无数90后高才生用“大好前程”换父母有苦难言。
相信大家也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状:无数走出校园,原本应该走入社会就业、结婚、组建自己家庭的年轻人们并未这样去做,而是以“考验”、“考公”等理由,呆在家中,号称是努力学习,结果往往是年复一年的在“啃老”。那么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如此普遍呢?

社会因素:竞争压力与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社会以及个体角度来分别分析这个问题。
对于上文当中提到的那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而言,现如今想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相对轻松的、收入称心的工作,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首先,用于找工作的一大凭证——学历,在现如今社会已经高度同质化,高度的本科率和愈发精英化的年轻人已经让整个社会当中的竞争达到了几十年之前难以比拟的高度。
就在二十年之前,拥有一个本科学历还足以让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校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学生们素质的提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考的本科录取几率达45%,而2021年,这一数字还有所提升。并且在某些省份和直辖市,比如甘肃和天津,这一数字超过了70%。
这就意味着,在四年之后,将会有更多毕业于优秀院校的学生涌入社会之中,而就业需求,却远远难以达到这一数字。
其次,现如今的社会生活水平较之前几十年有极大提升,许多年轻人自出生起就过着轻松无虑的生活,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抗压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某些比较劳累的工作就难以吸引年轻人去从事。比如一些需要在工地、恶劣环境以及时间不规律的工作,就得不到青睐。
最终,现如今城际的发展差距也导致不同地区吸引年轻人的力度差异极大。
对于很多年轻人以及其家庭而言,“毕业之后去大城市闯闯”仿佛已经成了一种默认的事实,但是许多一线大城市的工作都是十分辛苦的,一方面城市面积大、通勤时间长;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公司和单位往往规模较大,对于工作的要求以及工作时间等都是比较高的,长时间的加班也会导致年轻人扛不住。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工作了几年之后,选择回到家乡,开始这种“啃老”的。
简而言之,现如今的社会当中工作机遇与就业需求的数量差距较大、年轻人对于工作“眼高手低”以及过大的社会压力导致许多年轻人“激流勇退”,选择回到家乡进行这种“啃老”。

个人因素:作为借口的逃避心理以及虚荣心

就像是上文当中所分析的一样,有的年轻人是因为自己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强度,有的年轻人则是根本就未曾考虑过工作的事情,自从毕业之前就已经打定主意“考验”或“考公”,但同时又并未拿出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这些学习和复习生活之中,每天依然是该熬夜就熬夜,该玩游戏就玩游戏,甚至还会偶尔出去和朋友们吃饭喝酒和娱乐。
那么此时这种“考研”或是“考公”等等就完全成为一种借口,就是为了掩饰自己不想工作的事实。一方面可以给外人一种假象,给他们一种自己还是比较“刻苦”的印象;其次就是给自己一种心理安慰,仿佛自己有了这种借口,就没有虚度时光了一样。
其次,在家长看来,这样的行为往往也是会受到支持的。首先毕竟是亲生的子女,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如果其不愿去社会当中打拼,那么作为家长肯定还是会心疼,也会尽量满足子女的想法。
再一个,子女口中的“考公”以及“考研”等目标,无疑是给他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如果这几年不工作换来的是一个更高的学位,或者是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那么这几年也不算浪费。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种竞争是何等之大,尽管研究生和公务员一直在扩招,但是每年国家公布的报录比却依旧骇人。
有的热门考公岗位甚至到了数万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程度,而研究生随着逐年扩招,其含金量也日渐下降。然而一种无形的虚荣心导致其父母不能接受子女在“啃老”的事实,逐渐有一种“骑虎难下”的状态。
总的来看,之所以现如今的这种新型“啃老”状况愈发多见,一方面是社会竞争压力确实在增加,能够为年轻人提供的工作机会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也有个体思维的原因。
人们应该认清一个现状:并不是“考验”、“考公”这些才是唯一出路,趁早找一份工作还是十分必要的,不能以这些“考试”为借口,逃避生活的苦,毕竟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