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CO2资源化利用企业(一)

1、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由天津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博士康鹏发起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阎村镇北京金融安全产业园内,占地2200平方米。碳能科技自成立后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一支二十多人的研发团队。投入项目开发资金1500万,购置的设备有100多台,如电化学工作站、大功率恒电位仪、直流稳压电源、美国SRI气相色谱仪、精雕CNC雕刻机、各型测试台等。公司基于在电化学方向上的研发优势,致力于碳利用技术开发及商业化,依靠自有核心技术对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废气进行规模化、商业化利用。

碳能科技在首席科学家康鹏博士的带领下,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已经成功解决了二氧化碳电还原制备甲酸和合成气的三个关键问题,做到了知识产权的完全自主化。目前已经完成了关键材料(催化剂)和关键设备(电化学反应器)的原型设计、生产制造和性能优化,完成了关键工艺(电化学转化)的路线设计和参数优化。

公司使命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及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开发新型生产工艺,为大型排碳企业提供二氧化碳高附加值转化利用解决方案,目标客户是已经被国家列入限制排放的,包括火力发电、化工、钢铁、水泥、有色、造纸、航空等行业,真正实现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碳排放。

2、江苏绿碳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绿碳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专业从事CO₂资源化转化利用及大气重污染治理,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高科技公司。公司团队成员由中国和加拿大的顶尖大学和科研院所团队组建,致力于工业烟气CO₂ 捕获、转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将各种烟气排放的CO₂ 转化为经济价值高、应用范围广的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产品、高分子材料、建材、包装产品及燃料等。

3、山东中科绿碳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中科绿碳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中科绿碳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山东潍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组建。公司主要从事绿色节能化学、化工新技术开发及化学工程项目工艺包的研制,是目前国内一家以中试放大、技术孵化、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2017年5月,山东省科技厅审批通过山东中科“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备案申请。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有机化学、催化化学与化学工程方面雄厚的科技实力与人才资源,目前已经组建一支以丁奎岭院士为核心,由院士、教授、高工、博硕士组成的专家团队。

目前,山东中科主要承担上海中科研发项目的中试放大及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的试验任务。项目一期任务主要是研究二氧化碳一步法合成DMF的产业化应用技术及工艺包的开发;所采用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丁奎岭院士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的成果;这一技术目前在公司的千吨级中试平台上取得中试成功,自2019年5月29日开车以来,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200多小时。72小时现场考核结果表明,整体技术工艺路线合理,反应条件温和,过程绿色环保,能效高、产品质量稳定,形成了资源化利用CO2合成DMF的成套技术、工艺和装备。并于2019年8月6日顺利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这一成果被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将来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将产生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冷能利用分公司

冷能公司作为专业的工业气体(含 CO2、H2、甲烷、丙烷、乙炔等)生产销售公司,将继续在集团公司QHSE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在工业气体领域的专长与优势,以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提升富含二氧化碳天然气资源的产业链价值,积极与集团内部有碳减排需求的单位沟通协调,“变废为宝”,开发二氧化碳资源,兼顾合规性与经济性,为集团公司绿色节能低碳工作贡献我们的专业价值。

5、上海睿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法定代表人为孙予罕,注册资本为29000万元,经营范围为能源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据悉由于孙予罕同时系东华工程董事,东华工程与上海睿碳签署该EPC项目合同构成关联交易。

6、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以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项目为主的综合性科研单位,主要从事炼油、化工、树脂、过程开发等领域的工艺研究和新产品开发,集应用研究、工艺过程开发和放大研究,在清洁汽柴油生产技术、加氢裂化技术、重油加氢处理技术、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和石蜡、微晶蜡特色产品生产技术、高性能聚乙烯催化剂、高附加值聚烯烃新产品、α-烯烃共聚单体合成技术、碳一化工利用技术、羰基合成及醛加氢技术、炼化污染治理技术、生物燃料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并建成中国石油的加氢催化剂与工艺工程试验基地、聚乙烯催化剂与工艺工程中试基地。

7、中国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年,南化研究院获中石化“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命名。该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毛松柏领衔的研究与开发队伍,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工程化实践经验,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工程化开发、人才培养等各方面中均具备雄厚的实力。

8、华能集团

华能CCUS技术团队首次基于海外技术标准,开展碳捕集项目的前端工程设计的澳大利亚Millmerran电厂11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项目签约仪式:受嘉能可(Glencore)澳大利亚子公司(CTSCo)委托,华能在Millmerran电厂建设11万吨/年CO2捕集系统,澳方在Surat盆地进行CO2地质封存示范,计划2024年前在澳境内建设首个工业规模的燃烧后CO2捕集及地质封存的全流CCS示范项目。

9、东芝

去年3月,东芝发布消息称,大幅提高了利用二氧化碳制备燃料和化工品原料的技术的性能。将处理速度提高到了原来的约60倍,利用底面积为信封大小的机器,每年最多可处理1吨二氧化碳。

10、加拿大CarbonCure公司

CarbonCure公司成立于2012年,通过储存二氧化碳和回收混凝土产品中的废物来实施碳捕获解决方案。这家初创公司的目标是到2030年,每年将建筑环境中的碳排放量减少5亿吨。CarbonCure于2015年成为38家入围Carbon XPRIZE的竞争者之一,并于2020年在艾伯塔省完成了最后一次技术演示。

END

平台声明

若有任何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您的转发分享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