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奇谈之十二:慧能和老子商量好的吗?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从猴王到悟空粗看不过是一个名字的变化,本质却是从自性到人心的蜕变。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古圣今圣同心,自性和道同义——先天地生,就是本不生灭;寂兮廖兮,就是本自清净;独立而不改,就是本无动摇;周行而不殆,就是本自具足;可以为天地母,就是能生万法。
慧能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老子则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两位圣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成佛成仙的办法。相较而言,慧能大师的简单明了,但是对个体要求极高;老子祖师的则有法有则,有次有第。如果按照佛家的说法,慧能的属于“顿悟”,老子的属于“渐修”。
猴王专为寻个“不老长生”方而来,作者唯恐后人误入歧途,所以就参照《坛经》的情节编排了一个“斜月三星洞”寻得“须菩提祖师”的故事,开宗明义,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菩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成佛做祖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而“明心见性”的关键在于“悟空”。
这可以说是修行的大法则,无论是成佛,还是成仙。
如果《西游记》是一本关于禅宗修行的书,那么故事到这里就可以结尾了,因为已经讲无可讲了,再讲下去就是言语道断,开口即错了。
偏偏《西游记》是一本讲述道家修证金丹大道的书,虽然前面的大法则也是修证金丹大道的大法则,从道家的祖师爷老子那里就是“渐修派”,所以讲完了大法则之后,为了把修仙的程序讲清楚,作者不辞劳苦地继续给孙悟空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戏码。
孙悟空破了须菩提祖师的哑谜,半夜三更跑到祖师的卧室求法。须菩提祖师在装模作样训斥了一番之后,吧啦吧啦说出了一大段据说是“显密圆通真妙诀”的口诀: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这个可以算作是“金丹大道”的简要程序了。在《性命圭旨》中则把这个程序总结为九个阶段:
其一曰: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其二曰: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其三曰:蛰藏气穴,众妙归根。
其四曰: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其五曰:乾坤交媾,去矿留金。
其六曰:灵丹入鼎,长养圣胎。
其七曰: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其八曰: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其九曰: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西游记》中如果说从唐僧收了孙悟空,翻过两界山,算是正式踏上修行之路,那么漫长的取经故事则是按照上面所列出的“金丹大道”修行程序依次展开。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了,如果孙悟空从两界山才开始修行之路,那么他的第一次西牛贺洲的拜师旅程代表着什么呢?前面说了孙悟空拜师情节是讲述修行的大法则,包括后面的入龙宫取金箍棒,大闹天宫以及被压五行山等情节,都不过是用来象征“自性”和“道”的的各种功用。也就是说,前七回的情节和修行的具体步骤和程序无关,也算是为后面具体的修行程序描述做了一个大大的铺垫。
如果还有朋友不相信,那就再看看孙悟空名字的变化——孙悟空拜唐僧之后,唐僧给孙悟空又起了一个名字“行者”。行者——实践者,这下子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