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厮杀止 安可不言兵?

“武岫晴烟”是康熙初年赵震阳知县评选出来的“西宁八景”之一,后来王钺评出“新六景”,“武岫晴烟”没能入选。

康熙二十六年《罗定州志·卷之一·舆地志·西宁县·八景》载有另一个版本的“西宁八景”,分别为:

苏祠山色、华表江声、

武岫挥戈、文峰挺秀、

玉枕松风、文昌萝月、

长春晓钟、灯心惠井。

武功山又重新被评为“西宁八景”之一,不过不叫“武岫晴烟”了,而叫“武岫挥戈”。

“武岫晴烟”的意思是:晴空万里,武功山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武岫指武功山。岫,是山峰的意思。“武岫挥戈”的意思是:武功山的雄姿让人联想起罗旁大征的金戈铁马。

武功山所在的建城镇夜景(何鉴清摄)

关于武功山,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一·舆地(上)·山川》介绍说:

武功山在城西一里,高二十余丈,山形雄壮,为邑右弼。(《张志》)

译文:

武功山在县城西面,距县城1里,高20多丈,山形雄伟壮丽,在县城的左边辅助着西宁县。(据康熙二十六年张溶《西宁县志》)

文德山与武功山东西相对。明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形胜》载:

县治峰峦环护,前耸笔架,后屏玉枕,东连文岫山,西峙武功。

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一·舆地(上)·山川》:

文德山在城东一里,高六十余丈,峰峦秀丽,为邑左辅。(《张志》)。今建文塔其上。(《采访册》)

译文:

文德山在县城东面,距县城1里,高60多丈,山峰秀丽,在县城的左边辅助着西宁县。(据康熙二十六年张溶《西宁县志》)如今在山上建成了文塔。(据《采访册》)

督兵平定罗旁瑶乱的两广总督凌云翼

历史上吟咏武功山这一景点的诗作不多,今存只有三位知县的作品:

武岫晴烟

赵震阳

轻烟迟日满高台,武岫何缘得号来?

插户诸峰晴似戟,绕城春水夜如雷。

山深五教敷难遍,地险千年运始开。

治世只今羞用武,剑门谁继勒铭才。

武岫晴烟

王钺

嵯峨山势一何雄,暖气凝烟静武功。

政不惊鸿开帝雾,时当放马偃王风。

影随瑞霭林边合,彩逐祥云月下重。

共道太平闲豹略,莫将事业听标铜。

武岫晴烟

张溶诗

峻削盘纡几百寻,铭功何代此崎嵚。

敢云化雨销铜鼓,喜见晴烟澹玉岑。

向晓平铺霞掩映,入宵低抹月阴森。

三泷近挹天河水,束矢橐弓咏好音。

“郁南文艺”微信群两天前开始写“西宁八景”之“武岫晴烟”。山人以一首五言律诗应付:

瑶乱罗旁剧,明廷遂大征。

武功山邑建,社鼓丸城盈。

峰耸晴烟缈,花开峻岭荣。

西宁厮杀止,安可不言兵?

此诗押下平八庚韵,诗中各字平仄情况如下: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诗歌的大意是:

罗旁瑶乱猖獗很久了,对百姓影响十分大,明朝廷于是兴兵平乱。武力平定了瑶乱后,建立了西宁县,从此,西宁这个弹丸小城再也听不到战鼓声,代之而起的是满城的社鼓。看晴空万里下的武功山,峰顶上飘荡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山岭开满了繁密的鲜花,一派勃勃生机。虽然西宁很久没有战争了,但不能放松军事。

“西宁厮杀止,安可不言兵?”此联的意思来自康熙六年《西宁县志·卷之七·兵防志》的卷首论赞:

康熙六年《西宁县志·卷之七·兵防志》的卷首论赞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何可一日讳言兵也?宁方烽靖尘清,櫜弓卧鼓,而未雨彻土,先霜戒裘,诚万世计久安之至意。

译文:

天下虽然太平,但忘记战争必定危险,必须天天都谈论军事!西宁刚刚停止了战争,武器已藏了起来,但未雨绸缪对长治久安确实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与从前相比,如今西宁的军事制度已有一些变化,但防御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年来山人多次来到西宁城,但并不知道哪座山是武功山,希望能有机会登上此山,祭奠在罗旁瑶乱平定中捐躯的朝廷官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