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街巷之(28)——天库前
苏州老街巷之(28)——天库前
天库前横在吴趋坊和专诸巷之间,两三米宽,一路走完三四百米,方砖路面两侧都是一两层的老房子,还保留了古巷的味道。
巷名“天库”听起来像是与朝廷、皇家有关,其实这里没有官方的府库。苏州人的天库、地库,是为道士建坛禳灾处,苏州天库就在此巷。清康熙《苏州府志》:“唐周真人为民禳灾,建坛于此,曰天库巷”。天库前曾名郑使桥巷,巷因东段接吴趋坊的郑使桥而名。从前也是一巷一河的格局,如今已难寻河的踪迹。而郑使桥因宋人郑戬得名。
提起天库前,最被人熟知的是支弄文衙弄的艺圃和曾在此巷有大片房产的盛宣怀家族。
从天库前拐向文衙弄往艺圃,需要穿过一个骑楼的楼道,骑楼墙面木材斑驳,感觉像是穿越了很多年代。穿这种小弄虽然会给迎面的人侧身让路,还是会引起人的怀旧和穿越感。需要拐两次弯儿才到艺圃。
艺圃是一个占地近五亩的小园子,房屋占了大部分面积,花园虽小,湖石山林俱全,有着山水画的林泉高致。浴鸥庭院的月洞门上,藤蔓附高墙,四季各色,门外的一池湖水,和门内的小桥假山,依着屋檐的一棵红枫,是最多人留恋和取景拍照的位置,经常碰到穿着婚纱的新人。
艺圃始自明代袁祖庚建“醉颖堂”,袁祖庚曾与戚继光一起抗倭,罢官后回乡建宅。后来为文震孟所得,改名“药圃”。文震孟是文征明的曾孙,他的弟弟文震亨是园林设计师,著有《长物志》,可称园林软装布置和鉴赏的经典。有这样的弟弟,文震孟的药圃一定是别具一格。到了清初,山东莱阳人姜埰购得,改称“颐圃”,又名敬亭山房,后又称“艺圃”。晚晴又被商人为筹建丝绸同业会馆而购此园,称会馆为“七襄公所”。
现状的艺圃留有几代主人的痕迹,好像几家人住在一起的错乱感,初次游会有些疑惑。门口的““七襄公所”是晚晴丝绸商人的痕迹;“东莱草堂”是清初姜埰想念老家山东莱阳而为;“世纶堂”是关于文震孟和文征明,曾祖孙俩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最初主人袁祖庚的痕迹大概就在山水屋宇间吧。
看了一个盛家后人的回忆文章,盛家在天库前购置房产是在盛宣怀父亲盛康的年代,阊门外的留园辗转至盛家也是在盛康手上。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为了方便家人往来于天库前的宅子和留园之间,盛宣怀出钱修了一条石子路,就演变出后来的石路商业区直至今日。盛家在盛宣怀的年代荣耀备至,他光大了晚晴的洋务,当年他经营的招商局延续到今日,还在沿用这一名称。盛宣怀当年的洋务实践之一苏州电报分局就租用他自己在天库前的房产。不过现在已不见他后人回忆的有99间房之多的老宅,已经零散分割了。
近巷子西头的积善堂陆宅是中西合璧的院子,西洋楼和中式厢房的组合。原主人陆氏是经营洋行的上海人。陆宅对面的巷子口有花岗石四连方井,井口壁刻字“源源泉”,也被列入苏州古城十大古井。
天库前隐在声名显赫的阊门身后,如今巷子里住着寻常人家,有些高门大户大门紧闭,里面藏着很多的故事。据当地人介绍,巷子里的武安会馆是清朝河北武安(当时属河南)的绸缎商人们所建,在生意兴隆的年头,常有大戏演出,而隔壁的火神庙总与武安会馆竞演,大唱对台戏。而如今藏在天库前的火神道院据说是比下塘街神仙庙还早的“轧神仙”热闹处,一般认为这个火神道院就是唐代周真人为民禳灾而建的天库,是这巷名的来源。
苏州在明清时代的商业繁荣,造就了众多的戏楼。一个苏州告诉我,他知道的现存的老戏楼统计有二十七处,其中有两处就是天库前的火神道院和武安会馆戏台。也就是当年对台戏竞演的两个临近的戏台。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重视历史的保护,但是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我深入过很多控保建筑内部,不论是散住着人家的还是荒废的,都在加速破败。给我介绍苏州二十七家戏台的人提醒我,也许不久前统计的二十七个戏台,你现在再去,已不够这个数了。我走在天库前的老巷子里也有这种预感,老巷子真的老了,楼口的历史街巷标志牌也被停车紧贴着挡住,看不完整。从车身上的灰尘看出已停了很久没都没有启动过,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