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旭晨||那年 那月 那些老师

那年 那月 那些老师

文/栗旭晨

奇村镇是忻府区西北乡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其境内的奇村中学更是成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之所,源远传承,有口皆碑。这里,不仅走岀了数以千计有文化有建树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而且造就了一批批名师良师,为这所中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永不衰竭的源头活水。

奇村中学创建于1956年9月,当时叫忻县奇村第五完小附设中学班,简称附中,民间称之为“戴帽”中学,校长是王周堂(西高村人),教导主任为王极民(奇村人),教师有邓旺兴、宋述中、宿超立、张鸣钟、郑权、韩尔琴。忻定合并为忻定县后,改名为忻定县第四中学校,正值"三面红旗"高高飘扬之年,毛主席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县里向学校派驻“红旗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张玉锁、张玉成、张双成、郭琛、冀贵堂、高海堂、索贵银、王中和等,还从定襄和忻县调来了郭素平、韩伟、赵向青、李可常、刘琦、宋庚甫等名师。1962年,陆续分配和调入薛喜旺、李仁华、张和意、智文野等本科生,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有40多名学生考入忻县中学、太原五中、忻县师范,一时声名鹊起,轰动全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奇村中学也受到波及,正常的教学秩序广受影响,学校红卫兵组织强行"夺权“,多数老师被罢课遭批斗,选出8名师生代表,赴京参加毛主席检阅红卫兵大会。1968年冬,奇村人民中学暂时停止招生,教职工除少数留校外,大都回县城工农兵中学校,参加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后办起了社办高中,邢正中、薛昌龄、霍士祥、李承文、贾文虎等一批名师任教。粉碎“四人帮"后,奇村中学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到2000年,先后有宁琳、索惠、李玉仁、石银楼、赵白哓、沈玉亭、王阜和、刘正旭、连旭升、吕万田、王俊奇、刘成福、常玉青、谢金龙、陈计和、郭兰桢、吕俊山、岳黄保、王银海、刘银旺、刘书禄、刘学敏、蔚平贵、田润身、郭双寿、李富堂、李全有、闫俊仁等120多名老师在奇村高级中学任教。改革开放后,城乡教育失衡的矛盾凸现,许多中小学生由乡村流向城市,岀于无奈,经区政府决定,2000年1月,奇村中学宣布暂时停办,除一两人外,教师被分流到其它学校。2007年,区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奇村中学,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030平方米的新学校在奇村温泉疗养旅游区拔地而起,堪称全市一流。2010年后,又有岳义平、段正生、卢利召、宋戌飞、王太康、安俊伟、宋存喜、刘桂桥、胡琳、刘建国等近80人任教。

曾在我们南高村担任过体育老师、后在区体委工作的赵贵恒老师生前回忆说,初创时期的奇村中学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招生来源于忻县的西部和北部乡村,学生最远的来自高城、曹张、三交、付家庄、上寺、后河堡乡,有的学生要走百八十里路。老师除了教学,还要和奇村工程队一道,利用早上和下午活动时间,拉土、搬砖、运土,建设教室和宿舍。在六十年代前后,老师带领学生大炼钢铁,大办各种工厂、农场、养殖场、菜园,到寺坪沟山上采矿、建炉,还建起了木工厂、炼铁厂、沼气池、缝纫厂、文工团、体育队,人们都说奇村中学是岀人才的地方。

宋赓甫老师是浙江宁波人,从小在教会的资助下,从小学、中学一直读至复旦大学,他不仅是一名虔诚的信教徒,也是一位精通法语的中学教师。1958年,他辞别亲人,来到忻县奇村中学担任了英语老师。他有着执着的敬业精神,认真备课,潜心钻研,耐心讲解,诲人不倦,深受学生喜爱。他当时的工资是128元,是全校最高的,他上有老母,下有七个孩子,爱人又无业,每个月除留下20多元的生活费外,其余的都要悉数邮寄回上海。他生活极为俭朴,为了节省交通费用,假期里只身留在学校。他为人谦逊,即便学生帮他打一桶水,他总要说一声“谢谢”。文革中,宋老师幸不能免,被送往"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长达一年之久。1977年,他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返回了上海。

邓旺兴老师是一名开明人士,也是享誉忻州教育界的一位良师。他是家里的独子,在经商中从内蒙古辗转到北京,有幸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成为其一生的荣耀。1956年,被选拔到奇村中学当教师。1973年,担任奇村高中副校长,一直到退休。邓老师刻苦学习,不懈追求,勤奋敬业,品德高尚,心胸宽广,宠辱不惊,从来没有和同事闹过矛盾。他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对学习优秀的学生,总是鼓励其戒骄戒躁,对差生运用赏识教育法,一有进步及时表扬。邓老师当选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在我印象中,先生穿着得体,谈吐文雅,和颜悦色,严而不过。记得1998年初秋,我和市政协的同志去奇村采访邓先生,一进院,他马上认岀了我,师生相见,格外亲切。先生思路清晰,出口成章,令我十分敬佩。2000年正月初六,先生溘然长逝,享寿七十有九。

生于1934年的薛喜望老师是一位学者型的名师,他出生于山西柳林县,后在奇村镇嘉禾村居住,是奇村中学的历史老师,后担任教导主任。他为人严谨,不苟言笑,才高八斗,满腹经纶,1995年退休。他身体力行,下乡采风,编印了《醉心史考》《醉心文稿》《奇村中学校史》《陈敬棠先生诗文辑》等专著。八年前,一次他来广电大楼报社送稿,与我在楼上相遇,我邀请老师到我办公室小坐,他拿出刚付印的《醉心史考》赠送于我,并在扉页写下"请旭晨先生雅正”之句,让我这个学生汗颜不已。虽年至耄耋,但先生仍笔耕不辍,不时有研史文章见端于报刊,在此祝先生健康长寿,笔健文丰。

1981年到1985年,是奇村中学最辉煌的时期。温村有个叫梁美英的同学,毕业后,其父考虑到经济困难,不让她再考大学了。宁琳老师多次对其父做思想工作,让其再补一年。宁老师鼓励她刻苦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她也真争气,每天早上提前起床,用冷水洗一把脸,顾不上梳头,钻到旮旯里学习,当开饭回来时,头上还挂着麦穗花。梁美英当年考上了大同医专,毕业后担任了忻府区卫校校长,自然对宁老师感恩不尽。宁老师是岀了名的严师,对管理班级有一套,他的口头禅是"男生不要看好看,女生不要怪打扮”。他善于抓住不放,以点带面,所带的班班风好,学风也好。宁老师学识渊博,尤其是粉笔和毛笔字遒劲有力,自成体系,对自己的孩子从不娇生惯养,其子康平从学校毕业后,经过努力工作,担任了忻府区副区长、区人大主任。2007年夏天,我编印《梦里花落》一书,烦请班主任宁老师题写书名,他欣然应允,顷刻立就数帖。2008年10月,我大女儿结婚典礼,宁老师前往酒店祝贺,让我非常感动。年近九旬高龄的宁老师宝刀未老,同学每有饭局和事筵,总要恭请宁老师参加,名师成为座上客,记忆超常,谈笑风生,学生们自然欣喜万分。

索惠老师是忻府区六石村人,1957年毕业于山西教育学院生物系,在我上学时是我们的体育老师。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爱穿一双白色运动鞋,走起路来一倾一倾的,脚步稳健,脸上常常挂着乐观向上的笑容。由他担任教练的奇村中学乒乓球代表队夺得全县男女团体冠军和男子单打冠军。男女篮代表队阵容强大,技术过硬,在全区比赛中所向披靡,取得不俗战绩。退休后,索老师在他的学生、区教育局局长卢维忠关心下,到区教育局当了一名门卫,由于是教育界的老资格,进岀的人对他非常尊敬,他也不倚老卖老,很负责任,忠于职守,虽年届耄耋,仍步履矫健,精神焕发。当年我住的宿舍和教育局不足五百米,我总爱到门卫室和索老师聊天,谈谈天下大事和家长里短。后来索老师病逝后,我很少再到教育局门卫室了,心里一下子觉得空落落的。

1978年,奇村高中招收了275名新生,这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新生,刘学敏老师担任了31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时候农村经济状况都不好,学生们连每个月八九元的灶都上不起,但在刘老师的鼓励教导下,大家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驻奇部队定期在村上放映电影,31班同学喊岀“为了将来更好地看电影,今天不看”的口号。刘老师鼓励学生处处留心,广泛积累,挤岀时间写日记练笔,提高写作能力,从而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养成习惯和学习基础,坚定了他们坚持继续学习的信念。31班高考获得大丰收,有30名同学考入大学、专科和中专师范类学校,名闻遐迩。

王银海老师是忻口人,2007年退休。他从小失去父亲,人到中年又失去了大儿子。有一年正月十四,在街上玩耍的女儿被一辆疾驰的摩托车撞倒,导致胳膊骨折。二月十四,他妻子也因一场意外骨折。四月十四,王老师在骑车去忻州路上,途经一座大桥时,被两辆大卡车夹在中间,他倒在血泊中。获救并痊愈岀院后,人们和王老师探讨为什么老在阴历十四这一天岀事,他也不清楚,不过王老师是个无神论者,对这个话题讳莫如深。我记得当年有位同学和我谈了王老师的事儿,尽管他没给我带过课,我作为一名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王老师。于是,我与同事驱车赶往忻口村,对王老师的悲惨境遇进行了采访,呼呼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献岀一份爱心。节目播岀后,有很多同学和好心人伸出了友爱援助之手,帮助王老师渡过难关。王老师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幸,都能一次次挺过来,我们纵有多少坎坷不能迈过去呢?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奇村中学从初创到今天,已走过了65个春秋,有一部分老师已经去世,也有一部分老师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有的已经退休,他们的子女接过了父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在教书育人的校园里坚守着,传承着,奉献着,因为这里是许多人梦开始的地方,他们追求他们拚搏他们付出,才使奇村中学的未来更加伟岸更加辉煌,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期望。

时光荏苒,虽然我与奇村中学相别很长很长,但心头那份思念,还一直在回想,恩师的谆谆教诲,还一直响在耳畔。既然只能遥望,既然只能回想,那么,就让未来期待着欢聚一堂吧,我已多年不见的老师啊,您何止是一支粉笔一束阳光…

作者简介

栗旭晨,山西省忻府区人,现任忻州市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被评为山西省第五届百佳新闻工作者,荣获全国新闻工作者荣誉证章。发表文学作品200万字,有散文集《梦里花落》《梦里花开》行于世。散文《杨胡的葡萄熟了》获全国第二届"郦道元杯“文学作品大奖赛一等奖。散文《致敬两棵老槐树》获全国首届"远方”杯诗文大赛二等奖。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栗旭晨||笔墨作刀枪  战报斗敌顽

栗旭晨||"战犯"戴炳南就擒记

栗老师||致敬新时代最美劳动者 (颁奖词)

栗旭晨||德重仰高风 祥慈牵后浪

栗旭晨||愿承甘露润苍生

栗旭晨||栗公中和传

栗旭晨||伫立在祖宅前静默

栗旭晨||追根溯源写家史

栗旭晨|| 我的处女作

栗旭晨||世世代代跟党走

栗旭晨||顿村的蝶变与振兴

栗旭晨||我的同学亮林

栗旭晨||从未谋面的忘年交

栗旭晨||姐妹花

栗旭晨||瓜甜十里可闻香

栗旭晨||我为女儿出书记

栗旭晨||拜年,时光深处的记忆

栗旭晨||积小流   润万民 ——忻州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纪实

栗旭晨||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代序)

栗旭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   忻县民歌

栗旭晨|| 太原战役中的忻县支前

栗旭晨||忻县历史上的商界精英

栗旭晨||西忻县抗战群团组织

栗旭晨||忻县国共谈判始末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0)

相关推荐

  • 栗旭晨||黄士元俘捕伏法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学林的母校

    本文系刺猬公社X快手"还乡手记"非虚构故事大赛参选作品. 作者 | 司徒格子 从县城出发,通往刘村的路变化多端,七折八弯不说,光柏油路就分了三种颜色.过去这些年,总是攒几年钱才修路 ...

  • 栗旭晨|| 追思河帅栗毓美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栗旭晨|| 忻县抗日义勇军建立前后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栗旭晨||蒲阁寨围困战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栗旭晨||攉石盆的传说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栗旭晨||忻县同盟会会员闪耀三晋大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栗旭晨||忻县解放初期剿匪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栗旭晨||愿承甘露润苍生

    愿承甘露润苍生 文/栗旭晨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中写道: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在全国诸多称之为甘露寺的寺庙中,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河北邯郸广府甘露 ...

  • 栗旭晨||栗公中和传

    栗公中和传 文/栗旭晨 栗公中和者,晋北忻府区奇村镇南高村人也.贱为布衣,贵乎无争.贫为农夫,富在有德.公生于1928年6月,卒于2019年8月,享耄寿九十有二. 公生之年,遭逢战乱,连年大旱,贫穷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