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运动能让孩子长高?反正不是跳绳
为了让13岁的女儿抓住“最后的长高机会”,杭州一家长逼着孩子每天跳绳3000次,一段时间后孩子患上了胫骨结节骨骺炎。这个病多见于12-18岁喜欢剧烈运动(如跑跳、球类等)的青少年,接诊医生认为,很可能与孩子超负荷的跳绳量有直接关系。
图源 钱江晚报 医生为孩子检查脚踝
这位13岁的女孩身高158厘米,但妈妈仍不满意。现实中,很多家长都很担心自家孩子身高落后,或者想让孩子一枝独秀,于是让孩子参加跳绳、打篮球等运动,希望能“促进骨骼生长发育”。
那么,这些运动真的能达到让孩子长得更高的目标吗?
不是运动促进了长高
而是身高选择了运动
我们都听说过,适量运动有益健康,有益青少年生长发育,这话本身没错,但并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运动会让孩子长得更高”的意思。
人的身高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就占到了大约70%,环境因素占三成左右,其中包括疾病、营养、睡眠、运动等。
合理强度的运动作为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胃口、香甜的睡眠,从而为身高发育提供基础保障,避免环境因素拖后腿。
目前并没有任何高质量证据表明跳绳、打篮球等运动能够提升孩子原本的身高。运动本身并不会“刺激关节生长”或“拉长腿骨”,不止跳绳,其他任何运动都没有发现具备这样的功能。
人们之所以会形成练篮球让人长高、练体操让人变矮的印象,其实更多是把结果当成了原因。
比如篮球运动的规则决定了高个子会更有优势,所以长得高的孩子会更经常参与这项运动,也更容易擅长打篮球;体操项目也同理,重心稳定、身体柔韧度好的孩子更有优势,更容易留在这个项目里。
有种观念认为举重运动会把人“压矮”,这其实是另一种错觉。由于我国举重项目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小体重级别,因而电视转播举重项目也更多关注这些级别,大家看到的举重运动员普遍个子不高。其实在85公斤以上级别里,一米八、一米九的举重运动员是很常见的。
简而言之,不是运动改变了身高,而是运动选择了身高。
孩子“长得慢”
不一定就长不高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非常理解家长对孩子身高的焦虑。每一次排队、合影,都会有一批家长为自家孩子感到着急。但我也想提醒大家,孩子的身高是动态增长的数字,既有整体的规律,也有每个孩子自己的节奏,总跟同龄孩子静态比较身高并不科学。
孩子出生之后,生长速度并非是匀速的,出生头几年的时候长得快,随着孩子月龄的增加,生长速度会有所减缓,从而让家长产生“我家孩子长不高”的错觉。
一般来说,2岁以上青春期以前的孩子,每年会长高5-7厘米,到了青春期,每年长高6厘米或以上。具体的情况,还是要使用生长曲线来记录孩子的生长情况,以监测他的身高是否在按照正常的轨迹生长。
此外,现代医学也基于遗传原理并通过大样本数据总结出了一些利用父母身高预测孩子成年后身高范围的方法,比较主流的估算方法如下(单位:cm):
女孩=(父亲身高-13+母亲身高)/2±8.5
男孩=(母亲身高+13+父亲身高)/2±8.5
注:该计算值(靶身高)上下8.5cm表示预期成年身高的第3百分位数到第97百分位数,估算结果并不等于就是孩子未来的实际身高。
总而言之,家长能做的应该是尽量提供条件保障孩子“正常发挥”,而不是想各种办法让孩子“超长发挥”。
帮助孩子身高正常发挥的几个要点是坚持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睡眠、保持愉快心情。
帮助孩子身高超长发挥的几种有效办法是X@#$%,^$#!,{%)~,我编不下去了……
文章开头那条新闻里的妈妈就是走进了这样的误区,试图通过超量运动让孩子身高超长发挥,结果适得其反,到头来伤害了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