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江涛:需要高情商、智商岗位人工智能难替代

  光明网北京4月30日电(记者 李政葳)人工智能在行业应用落地方面有哪些挑战?哪些岗位将会被机器人替代?“未来将是人机结合协同的时代,比人类更强大的不是AI(人工智能),而是掌握AI的人类……”在日前科大讯飞与国家档案局档案科研所合作仪式上,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江涛谈及行业发展时这样说。

  什么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是好莱坞电影中天网终结者的恐怖形象,还是那些看起来善良温柔,甚至能与人类谈恋爱的模样?“荧幕上这些形象很打动人,但与业界实际在做的人工智能完全是两码事。”江涛坦言,科技界、工业界在做的人工智能是像人一样能够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系统,是指表现出来的结果像人一样,并不是过程像人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江涛说,人工智能领域主要按照两条技术路线走,即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研究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底层规律如何实现,未来这些内容研究清楚了,理论上可能用机器做出像人一样能举一反三的大脑。弱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不是脑科学神经科学,而是概率论、统计学,基于数理统计建模的方法。“人工智能进入爆发期,很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是指基于深度学习的弱人工智能”。

  “机器人离家出走了”“机器人投河自杀了”,这些是真是假?在江涛看来,人工智能热度不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为吸引眼球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比如,机器人“投河”其实是因为其程序出现了故障,导致掉入水里,根本不是机器人真的要跳河。

  人工智能与人类PK胜负几何?江涛说,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做两个细分方向——感知智能与认知智能。前者是“能听会说、能看会认”,像人类一样感知世界;后者是“能看、能理解、会思考”。比如,科大讯飞的“讯飞超脑”计划就瞄准了认知智能,可以理解各类文章的语义,在此基础上做逻辑推理、分析归纳和知识表达。其中,类人答题机器人项目中,机器人能读懂题意,理解出题者意图,运用学过的知识推理判断,并给出表达,目标是在2020年参加高考能考上一本。

  “对应过来,档案也是一样。”未来的档案工作将越来越需要数字化、多媒体化,各地档案馆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声像档案。这次科大讯飞与国家档案馆达成合作,将依照档案业务收集、管理、存储、利用四大方向,共同构建新型人工智能智慧档案行业标准,探索人工智能+档案”的更多可能。

  江涛表示,机器擅长运算、记忆,在海量数据中寻找规律,这方面人类确实无法与之相比;但人类有全局观、世界观,有审美能力、敬畏之心,这些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系统永远不能掌握的。“但机器正在向人类学习逻辑推理、理解决策。因此,在教育、医疗、司法、档案等领域,机器正在不断接近人类水平,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已达到一流专家的水平”。

  未来哪些人的饭碗会被人工智能抢走?分析公司麦肯锡统计显示,到2030年很多就业岗位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一是艺术家、设计师、娱乐从业者、媒体工作者等创意类和需要原创能力的岗位,需求会增长85%;二是技术人员、技术工程师、专家等有全局观、分析判断能力的岗位;三是需要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工作,比如,通过细腻沟通点亮孩子心灵,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机器就无法替代。

  “机器不会完全替代人类,但机器可以辅助人类提升劳动生产率。那些需要高情商高、高智商的岗位,机器没法替代;某些看起来朝九晚五、有保障、相对轻松的岗位将越来越少了,比如,电话推销员、打字员、客服等。”江涛说。

[责编:张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