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晨晨:打捞千年余晖 找寻吉光片羽—评颜建国先生的《元朝东平学派》
【东原新语】
的《元朝东平学派》
文 / 熊晨晨
东平是一方承载厚重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热土。
生于斯、长于斯、回馈于斯,颜建国老师积二十年之功力,从历史的长河里打捞千年余晖,从历史的角落中找寻吉光片羽,精心打造了《元朝东平学派》一书。
“东平学派”,这段中国历史的尘封记忆,这个并不为人熟知的学术流派,在扎实的考究、广博的学识、严谨的论述、细腻的笔触中复现眼前,一个个从历史的天空中倏忽而逝的名流雅士走出故纸堆,鲜活立体地走向读者。
颜建国老师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风起云涌、风云际会的时代,是一个名仕云集、挥斥方遒的东平。
《元朝东平学派》纵横百年,写尽了“东平学派”的百年兴盛,也成为元朝百年国运的一个生动缩影。
上编“东平学派承前贤”,讲的是肇始与发端,元初地方军阀严氏父子辖据东平,采取保境安民、尊儒兴教的统治策略,竭尽全力延揽元好问、杜仁杰等金末名士大儒来鲁,“东平学派”声名日起、逐步发展为北方第一大学术流派。
中编“东平学派倡太平”,讲的是传承与嬗变,“东平学派”师生相互援引向帝国统治中心发展,逐步成为国家中枢骨干力量,学术流派开始向政治团体转变。
下编“东平学派继绝学”,讲的是昌盛与发散,在四代学派骨干承前启后接续引领下,“东平学派”辐射到儒学、礼乐、文学、农水、建筑、科技、书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元曲、《水浒传》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瑰宝奇葩,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政治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这本《元朝东平学派》内容丰富、考据详实、论说新颖,行文自出机杼,既博大精深又可谓雅俗共赏,实现了历史与现实兼顾、理性与感性兼具、锐气与大气兼备、学识与见识兼容、文思与文学兼长。这本书最大价值,在于聚焦“东平学派”这个历史多棱镜的一个横截面,回答和解释了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的问题,显得更加厚重、弥足珍贵。
从书中可以读到,古代学术流派的产生,既有深厚文化底蕴,也有政治因素的推动。文化是政治最直接的窗口,也是最直观的体现。封建时期,政治高度集中、经济富足繁荣、社会平稳安定,一般是造就文化盛世的先天土壤。“东平学派”诞生与发展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反常现象,在金朝、蒙古、南宋大三角的角力拉锯中,山东地区社会动荡、城市残破、文化浩劫,大批文士遭到屠戮,为什么会在这个历史时期、在这个特定地区产生了一个影响至深的学术流派?
《元朝东平学派》从历史源头讲起,给了读者一个清晰的脉络。东平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文字记载历史已达4000余年,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在此交汇交融,先后为诸侯国、郡、路、府、州、县。北宋中晚期,宰相王曾在郓城兴学,孙复、石介、士熙道首倡理学,“郓学”以“朔党”的群体姿态影响了北宋政治、文化、经济,美名流传于青史的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宋末元初的“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曾说,“东平古为圣贤宅里,名儒巨卿,今优林立”。这是东平第一次成为影响全国的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也为“东平学派”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和人文根基。
1221年,金朝降将严实占据东平,建立东平行省机构,与其子严忠济、严忠嗣、严忠范罔替绵延,从全国广招幕僚强化统治基础,从另一个层面也为乱世中挣扎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东平文风学风骤然浓厚,成为一个区域性文化繁荣的“现象级事件”。从“东平学派”产生背景和历程看,在封建时代,一个学派的产生与传承,有时也是必然与偶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像植物生长,一方面需要丰沃土壤,另一方面需要独立无扰的空间,才能在政治夹缝中抓住间隙破土而出。
(作者简介:熊晨晨,女(1991.8—),山东东平人。201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专业,学术硕士,现为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编辑。)
(《元朝东平学派》作者颜建国简介,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