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救“网瘾少年”?未成年人保护,召唤法律人

来源丨律新帮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

家长们是否感觉轻松?

不仅作业减少了

培训不去了

连游戏监督都省了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

随着“三胎”落地,未成年人保护政策不断加码,各类未成年保护组织积极发力,很多法律人也在创新未成年人普法及相关预防工作,避免孩子遭受侵害。律新社公益服务项目律新帮拟推出《未成年法律服务指南》(暂定),欢迎各界专家加入!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蕴含了许多社会公众的期待,《通知》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印发后,将进一步加强监督巡查,开展专项集中整治,组织各地对游戏企业进行逐一排查,推动防沉迷工作常态化机制化,对心存侥幸、敷衍应付的企业,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决不允许任何打折扣、搞变通的行为。

防沉迷政策的出台并非突然。律新社观察到,近年以来,青少年抑郁自杀、刑事犯罪的事件层出不穷。

2019年10月,13岁大连男孩蔡某某杀害同小区居民10岁女孩小淇,抛尸灌木丛,事后在班级群聊中恙装无辜并提到“我虚岁14,我惨了”。

2020年6月,媒体曝光“陕西蓝田小学女生校内遭四名男生强奸,由于四名嫌犯均未满14周岁不追究刑事责任且次日全部转学”。

2021年4月,西安12岁女孩因被疑偷窃跳楼自杀,警方发现女孩的本子上写着一句话:“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

2021年8月,上海南汇某中学准初二女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跳楼自杀,留下一封三页长的遗书。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2018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排名第二的死因,仅次于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显示,2014年至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84569人,居前六位的罪名分别是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强奸。

每一次事件曝光都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居高不下的数据更令人心惊,在走入三胎时代的当下,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国家对这一态势有着深刻认知,近年以来出台了诸多举措加码未成年人保护。《民法典》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监护等相关制度,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工作保障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等部门陆续发布《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相关司法解释等一系列规定。

2020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十一)》。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2021年8月,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二审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1年9月1日,教育部首部未成年人保护专门规章《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实施。

未成年人保护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只是其中一拳。

一个个政策的出台将未成年人保护推向了社会视野的焦点,但仅凭政策本身,仍不足以实现未成年人的全面保护,这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和全社会的协同参与。

根据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可以分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保护六大块。

在中央层面

国务院近期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的重大进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个别部门先后设立了独立的未成年人工作机构,比如民政部设立了儿童福利司,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了未成年人检察厅(第九检察厅),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其他大多数部门的未成年人工作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和职能交叉等现象。

在地方层面

《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了省-县-乡-村(社区)自上而下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同时设立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初步构建起“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兜底”的未成年人工作格局。

在司法保护层面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也卓有成效。自2021年起,检察院、法院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公益诉讼案件,逐步实行归口办理,即凡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原则上由同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检察机关内设未检部门,审判机关内设少年法庭,统筹整合现有未成年人工作机构和编制资源,不断推进未成年人检察和审判工作专业化,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力度,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在社会层面

《未成年人保护法》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明确将社会组织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力量。对于弱势未成年人群体,社会组织可以充分依托社区力量,开展未成年人个案帮扶,向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亲职教育、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技能培训、困难救助等专业服务。社工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链接者和政策倡导者,是社会组织的中坚力量。

实践中有地区开始探索“家-校-社”联动合作模式,以充分发挥社区、学校和家庭三方力量,规范社会支持主体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供给,增强未成年人保护能力。

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力量总体不足且分布不均,社会参与的程序规范与效果评估也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情况下,可以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健全转介机构,进一步充实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力量,规范社会组织服务流程、保障服务质效,使全社会形成优先、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法律人在未成年人保护中责无旁贷。

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之际,为了推动未保法的贯彻落实,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就腾讯运营的“王者荣耀”手机网络游戏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一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成为全国首例由社会组织提起的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希望通过民事公益诉讼遏制“王者荣耀”引发的消极态势继续发展,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中国第一家儿童保护法律机构。从2001年起,研究中心为社会免费提供法律咨询5万余人次,直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协调和支持各地志愿律师直接办理案件500余件。中心律师共开展法制讲座400多场,直接培训的对象超过10万人。研究中心推动、组建的“中国律师未成年人保护志愿协作网”,目前已拥有志愿律师9300多名,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佟丽华:惩防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 | 儿童防性侵公益专访)

深圳市福田区维德法律服务中心

由一群热心公益的律师自筹资金、自发创办的公益法律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为未成年人、家暴受害人等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维德中心设计并实施了新型青少年普法项目——新雨计划,着重帮助中小学生初步了解法律背后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法律常识,招募和培训志愿律师为5-8年级学生进行授课。上周,维德中心刚刚结束了“未保志愿律师团”首批成员的招募。(为了孩子,来Get新技能 | 未保志愿律师团招募中)

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

一家偏公益性质的律师事务所,致力于推动包括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权益状况的改善,推动公益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千千发起组建了“公益法律服务律师志愿团”,在全国20余个省(区、市)开展了300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律援助进社区、下农村、入校园、进企业”公益普法宣教活动,受众逾万人,共发放各类常用普法手册、海报、法律折页共计超过10000份。(性侵案宣判后 谁可以成为他们的“守护天使”?丨儿童防性侵公益专访)

今年7月,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猿辅导在线教育、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优秀检察官,推出了在线青少年系列公益直播课《少年“维特”的成长日记》,聚焦校园暴力、亲子关系、青少年性教育等多个备受家长和学生关注的话题,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辐射和影响全国青少年。[1]系列公益课程采取公益捐赠的模式。目前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工作委员会仍在积极收录相关课程,致力于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课程的网络传播。

公益诉讼、法律援助、普法宣讲、加入或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公益组织……当前法律人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公益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律新社关注律界公益多年,记录了公检法司、法律工作者、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社会组织、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多年来的殷切期盼与躬耕不辍,见证了未成年人防护网的编织一步步严密(精准匹配好律师!《中国律界公益法律服务发展报告、指南(2021年度)》重磅发布),也深知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多么不易,而前路仍长。

为此,律新社今年推出公益法律服务项目律新帮后,针对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及时推出“女性、未成年人防性侵及维权指南”等系列普法公益(“我爱你才打你?” 举报家暴,你只差这一个电话!丨小帮说热点),同时为公众提供公益法律服务预约,还与各类机构积极联手成为公益联盟共建单位,创新普法阵地建设。

当前,律新帮拟推出《未成年法律服务指南》(暂定),辑录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重要方式方法,收录致力于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专业机构和律师,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寻求法律服务提供指引,也为未成年人法律服务专业化发展献一份绵薄之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