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年龄不可能重回青春,被冒名顶替的农家女也就不可能再重新上大学

【平湖一柱 第1179期】

一名学生寒窗苦读十几载,为的就是一朝跃过高考这个龙门。这个龙门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事!尤其对于一个农家孩子来说,这个龙门更显得尤其重要。

16年前的2004年,普通人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在农村,很多家庭也装不起(座机)电话,因此,高考信息并不畅通,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分数线和录取情况,都不如现在公开透明。

更何况,那时高考志愿填报不是现在的“平行志愿”,“高分落榜”并不是什么罕事,因此,对一个农家孩子来说,“等不来”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意谓着“没戏了”,就不得不“认命了”!

可是,谁曾想,自己当年并非落榜,而是被人顶替了。这个秘密16年后被无意间揭开。但是,历史可言说,犯错者当严惩,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不可“重演”。16年过去,物已非那个物,学非是那个学,人也非是那个人了。

据悉,山东省聊城市冠陈某16年前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曝光后,顶替者已被撤销学历,学籍也被注销,相关涉事人员也正在调查处理中。

现在,受害者陈某向当年录取她的大学提出重新入学请求,但学校以“无此先例”给予了拒绝,这让她很不理解,自己当年明明考上了,录取了,有学籍,为何现在就不能再入学学习呢?

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甚至也发问“一个曾经考上过大学的人难道就真的再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了吗?”(6月22日澎湃新闻)

实事求是地说,遭遇他人顶替无学可上的受害者陈某情况实在令人同情,但同情归同情,历史确是不会“重来”。

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原则的有机体系。每年从招生计划下达、录取、教学、毕业等都不是随意的。比如当年2004年,招生计划是100,已然是完成了计划,现在16年后的2020年,招生计划是200,可这是2020的计划,已然不是16年前的计划了。假若今年拨出一个计划给受害者陈某,那2020年的考生就要少招一个,换句话说,就等于今年的考生被她“挤掉“一个。相当年陈某被顶替对她不公平,难道今年对被陈某“挤掉”的这个考生而言就公平了吗?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或者说弥补过去的不公平,就要制造一个新的不公平出来!

其次,2004年高考录取的学生,无论中学段还是大学段,学习的都是16前年的课程,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业水平在当年是相适应的。

我们应当承认,高考虽然还是那个高考,大学虽然还是那所大学,但高考的内容,大学的教学内容,16年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着,内容有变化,要求有提高,今日学生的能力与16年前也不可同日而语。说得再直白一点,受害者陈某用16年前的高考成绩来入现在的大学,与今年高考录取的学生已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了。因此,就假定她能入学的话,不要说年龄、精力是否能适应,其学识水平、学习能力,也是无法跟着今年高考的新生一块学习的,这是一个毋庸争辩的事实。

时间是一维的,历史是一维的,人生也是一维的,发现错误要改正,对违规违法者要追究,但对于受害者来说,就像年龄一样,却是再也无法回到16年前了。

“逝者如斯夫!”我以为,对于“一个曾经考上过大学的人难道就真的再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了吗?”的回答虽然不是否定的,但事实和大学体制要求,绝不可能让受害者陈某凭借着“当年成绩和录取通知”就直接入学。如果受害者陈某想再继续学习的话,第一重新参加高考,第二继续她的成人教育学习……这才是一个理智的唯物主义者应有的判断和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