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何以赢在起跑线上却输在了终点线上?

【平湖一柱 第1038期】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诺贝尔奖中的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奖项,是极具有含金量的。因此,一个国家的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不仅标志着这个国家自然科学处于领先地位,也在一定程度是映射着这个国家教育状况。

有数据统计表明,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占获奖总人数的近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近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我国现有人口14亿,仅有2人获过诺贝尔奖,其中还有一人是文学奖,这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和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

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奖项的评选标准虽然复杂,但其核心却是简单,那就是创新性、对人类的贡献性和领先性。这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摘取诺贝尔奖,不仅要智力超群,学富五车,更首当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而这“三创”绝非一日之功,当从娃娃做起。

德国人为什么获诺贝尔奖人数多?这与其基础教育有关。任天军先生撰写过一篇文章《输在起跑线的德国孩子》(原在《芳草(经典阅读)》 2014年11期 ),文章中说:德国禁止过早和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在上学前对孩子的“教育”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基本的社会常识;孩子的动手能力;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与中国相比,德国如此教育,孩子好像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事实并非如此,德国孩子虽然“输:在起跑线上,却是”赢“在了终点线上。正是由于德国从小对孩子“快乐成长”教育,孩子们从小乐动手、爱操作,为孩子的创新、创造、冲击诺贝尔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反观我们国家,许多的家长总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牙牙学语起就教他们背唐诗,幼儿园里让孩子学拼音、识字、学算数,及至上了小学、中学,更是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语、数、英等各种文化课学习上,每天晚上做大量的作业,双休节假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家长对孩子所有的教育都指向分数、名次,加分、升学……较之以德国,真是有天壤之别。

单从文化课学习来说,中国的孩子的确“赢”了,德国的孩子的确“输”了。但“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被异化成了学习考试的机器,自理自制能力缺乏、生活生存能力低下、没有抗挫折能力,更难以奢谈什么创新……许多“优秀”孩子上了大学,不仅生活也难以自理,更有许多考试挂科,甚至不能毕业,有的毕业后不愿工作,不想工作,沦为啃老一族,还有一些患上抑郁症,自闭、厌世、自杀……赢在“起跑线”的孩子,却“输在了人生终点线”上,与诺贝尔奖渐行渐远……这实在值得我们的家长、教师、学校、教育的顶层设计者们深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