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鲤:秦始皇的父亲们到底是谁?

Yesterday 音乐: The Beatles - Help! (Remastered)

秦始皇的生父是谁,真正明白司马迁想说什么的人根本不会去讨论。对于每在竹简上写一个字都需要花费巨大成本的太史公来说,花费心思来写一个花边故事,压根就不可能是为了让人去挖花边故事本身的,它一定是一个政治文本。

那么值得讨论的是是什么?是:秦始皇的政治父亲是谁?

两个问题不仅是文本上的不同,更是内涵上的本质不同。我先说结论:秦始皇的政治父亲是秦始皇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什么人。这是秦始皇想表达的,也是太史公想表达的。

秦始皇称呼自己为始皇帝,这意味着他不再接受秦国宗庙的世系,他要开创万世,虽然只延续了二世,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始皇帝的宗庙价值。

太史公把《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分拆开来。如果我们把每个本纪比作一座宗庙,那么显然秦宗庙和秦帝国宗庙在太史公的认知里是不同的。

以上是结论,下面我将通过对文本的政治分析来讨论这个结论的可靠性。

在司马迁的笔下,嬴政这个人有过三个父亲,他们分别是: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焦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蒺藜谏士,有桀纣之治。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王乃自迎太后归咸阳,立茅焦为傅,又爵之上卿。」——张守节《史记正义》

其中《史记正义》是《史记》三家注之一,给《史记》提供了许多信息补充。之所以选这个文本是因为接下来我们还会用到。

好了,以上的文本告诉我们,秦始皇有三个父亲,分别是秦庄襄王、吕不韦和嫪毐。

既然是分析政治文本,那我们分别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政治属性。

秦庄襄王,我们都知道,嬴异人,秦国在赵国的质子,后来在吕不韦的运作下改拜了华阳夫人为母亲,改名子楚。因为华阳夫人没有子嗣,所以子楚顺理成章成为了嫡子,登上王位。

上面的这个文本是我们综合各方面信息得出的,但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史记》原文本,我们会有几个惊人的发现。

一、秦庄襄王的故事从头到尾只在《吕不韦列传》里出现了,而在《秦本纪》里一字未提。

「(华阳夫人)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宫,不幸无子,原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讬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餽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於诸侯。」

二、秦庄襄王从头到尾都只被称子楚,至于异人这个名字还是从《战国策》里得知的。

《战国策·卷七·秦策五·吕不韦贾于邯郸》:「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

如果仔细揣摩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太史公果然没有令人失望。

首先,《吕不韦列传》看似讲的是吕不韦一个人,其实说的是秦庄襄王及秦王政初期的朝局。因为吕不韦是商人,没有独立的政治力量积累,所以他需要在各方势力之间来回纵横,因此这个故事是由他串起来的。

说得不好听一点,这其实是《掮客列传》。

在这个列传里,出现了吕不韦、秦庄襄王、华阳夫人、赵太后、秦王政、嫪毐、茅焦等七个人,这七个人出现的篇幅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必须引起我们注意。

这是其中不同的政治势力分布。

我们先看秦庄襄王,太史公既然自始至终都在说他叫子楚,那意味着在这个政治文本里,他和楚是高度挂钩的。

而华阳太后呢?楚人。

换言之,秦庄襄王是依附于华阳太后的,说得再清晰一点:他的政治资本来自秦国内部的楚系力量。

而且由于他死得过早,并不存在一个整合自身独立政治资源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的一个人是,吕不韦。

吕不韦,《史记》里对他的定性是商人。商人是什么?奇货可居,政治投机。这样一个人并不是显贵出身,但有着灵活的头脑,所以他可以立场多变。他不受立场的约束,但也因此不可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政治力量(那是一个依靠钱财还不能构建文化主体的时代)。

他可以来回反复依附。

所以在《吕不韦列传》里,他先是依附了异人,然后去找了华阳太后,在帮助异人变成子楚并且登基后,当了相国。在子楚死后,又重新依附赵太后,给赵太后找了嫪毐。

现在我们说赵太后和嫪毐。

赵太后很简单。

《史记索隐》:「其姬邯郸豪家女。」

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赵姬家里在邯郸是有一定地位的,这并不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普通歌姬,否则秦国宗室也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人当太后。

所以赵太后的政治力量,一方面来自邯郸(赵国),另一方面来自夫君和儿子。

但显然这还不够。

《吕不韦列传》里说:「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

全文的重头戏来了!

这一段事实上是《吕不韦列传》的精华之一。

第一,逻辑不通。

秦王政慢慢长大了,赵太后淫不止,于是吕不韦敬献了嫪毐供赵太后享用。这显然是一个非常粗糙的逻辑,你吕不韦要是担心出事的话,那显然要做的是止淫。

第二,这段话的文本里有几个字是一定要注意的。

如果还有朋友记得我之前分析张良和黄石公那个故事里「履」与土地的文本是如何互化的,那么在这里就很清楚了。

首先是「壮」,壮的政治意味是可以亲政了。

其次是「淫」,淫在最初解释是雨水过度,后来引申为放纵、贪婪、僭越、不肯收手,最后才是贪色。

刘向《说苑·反质》:「吾闻国之昏,不由声色,必由奸利好乐声色者淫也,贪奸者惑也。」

所以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是:等到秦王政快亲政了,赵太后还是想不停插手、不肯放权。

这才是这个文本的核心逻辑。

在这个核心逻辑的基础上,我们来看吕不韦的举动,就清晰多了。他在谋求新的政治平衡,于是他给赵太后献上了嫪毐。

嫪毐是谁?

我们来看看方诗铭老师在《战国秦汉的「赵女」与「邯郸倡」及其在政治上的表现》里列举的史料。

《史记·南越列传》:「婴齐其入宿卫在长安时,取邯郸樛氏女。」

《汉书·两粤传》:「婴齐在长安时,取邯郸摎氏女。」

而《史记索隐》:「嫪氏出邯郸。」

这里可以看到,樛、摎、嫪三个字在当时是通用的。

更重要的事情还在后头。

秦国有一个出土文物,铭文刻的是:「四年相邦樛斿戈。」

《史记·秦本纪》:「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秦使将军摎攻西周。」「秦使摎伐魏,取吴城。」

这件事告诉我们,嫪毐的政治地位,不只是一个下贱的假阉人这么简单。在嫪毐的背后,很可能同时存在着赵国的力量以及常年在秦国的樛氏的力量。

所以赵太后所谓的「事皆决於嫪毐」,其实可以理解为在秦王政逐渐要亲政后,赵太后为了维持政治上的特权,与这个大家族进行了政治结盟。

那为什么这个家族最后无影无踪了呢?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车裂以徇,灭其宗。」

《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九年九月,夷嫪毐三族。」

从这里也能佐证,嫪毐不是孤零零一个人,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利益体,这个利益集合体在赵国和秦国都有着巨大的关系网,而在吕不韦的运作下,他们想通过赵太后完成更进一步的政治诉求。

可惜失败了。

这才是嫪毐之乱的核心。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最一开始的问题,秦始皇的生父是谁。

这个问题没有回答的必要,但大家都会感兴趣,那么谁最有动机散布这个说法?

秦始皇自己吗?如果他有这个动机的话那别说灭六国了,六个亲戚他都干不掉。

吕不韦吗?他是政治掮客,他有政治诉求,但他的政治诉求是必须依附的,如果坐实秦始皇是他的儿子,那他再依附谁都没有用。

赵太后和嫪毐吗?《史记》里说他俩想让他们的孩子当王。拜托,这是秦国,秦庄襄王已经死了,你多出来俩儿子,谁会同意他俩当王?还是你们打算自己在毐国(秦王政八年封国)独立?

所以这几个当事人都没有可能散布这个说法。

于是答案就很明显了。

本来是我儿子当王,我做太后,可以有独立的力量。现在我儿子死了,变成你儿子当王了,你开始插手了。

华阳太后(没有资料显示是否要称呼太王太后)默默看着赵太后如是说。

在上一篇讲张良和黄石公的文章里已经说过在汉末以前王后、皇后的地位是极高的,是可以有合法的政治资源的,不像后世那样不得干政,因为这些本质上是一个个的家族利益结合体。

所以散布这个消息的目的是什么?

看起来针对的是吕不韦,其实吕不韦一点也不重要。但赵太后的力量是极强的。

针对的是赵太后。

那么谁才能把赵太后解决掉?

赵太后的儿子自己。

秦王政就这样被推上了舞台。

一个还没完全亲政的他,看着这漫天飞舞的风言风语,无论正确与否,他都必须做出决定。

在他面前无非几条路:

一、对散布风言风语的华阳楚系下狠手,表示这是谣言。但这样的结果是赵系彻底坐大。

二、公开各种各样的细节,剖腹自证只吃了一碗粉。这样的结果是赵系和楚系会利用这件事来回混战,而秦王政则被裹挟其中,再也无法挣扎出来。

对风言风语不闻不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人在乎这件事的真相是什么,但每个人都会假装相信其中一部分是真相,因为这部分符合他们的利益。

真相是什么其实不重要,谁会相信什么样的真相才最重要。

所以秦王政选择了第三种办法,也是楚系在最一开始就希望他做的。

以嫪毐和赵太后淫乱、嫪毐要造反为由,把赵太后和嫪毐干掉。

《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昌平君是谁?已经有大量的相关研究了。他是楚系在秦国的重要人物,后来他当了最后一任楚王。

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这里如何断句,是「相国昌平君」还是「相国、昌平君」呢?换句话说,吕不韦这个时候他有没有参与攻打嫪毐,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解决这个文本问题的办法,是我们看看《史记》里的其它用法。通过对比大量文本后我们发现,太史公的写法基本上是:职务后加人名,或者职务后加爵位,从来没有过职务、爵位并列的。

因此可以断定,这场清剿行动,吕不韦没有参与。

那么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

秦王政可以亲政了。这是秦王政和各方势力的交换条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

这是嫪毐党羽的下场,这是楚系希望看到的结果之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这是吕不韦这样一个相国的下场,作为嫪毐的同伙,无论是不是同伙,都必须是集团同伙,这是楚系希望看到的结果之二。

《史记·吕不韦列传》:「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於雍。」

这是赵太后的下场,这是楚系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经此一役,这样一个联盟就此解散。

但故事结束了吗?

没有。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那秦王政就只是一代雄主,不可能是千古一帝了。

什么是同盟?有共同的敌人。

秦王政在这种问题上从来都没有心软过。在除掉赵嫪吕同盟后,他可以从此一家独大了吗?

不会的。

楚系的力量会无限膨胀,一直膨胀到无法遏制。

如果秦王政一直在这个游戏里内卷,今天制衡这家明天制衡那家,那他永远只能是秦王政。

于是《吕不韦列传》里看似最没用但最有力的一笔来了。

茅焦登场。

《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

茅焦是谁?为什么他说秦王就改变了局势?这发生了什么?

太史公是不会留闲笔的,茅焦是谁不重要,他是齐人最重要。

《史记正义》:「焦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蒺藜谏士,有桀纣之治。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王乃自迎太后归咸阳,立茅焦为傅,又爵之上卿。」

什么意思?即便嫪毐出了这么大事后,茅焦还敢称呼他为假父。

为什么?

恰恰是因为嫪毐出了这么大事。

因为嫪毐死了,所以嫪毐现在才对秦王政有价值。

我们来看《秦始皇本纪》:「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齐、赵来置酒。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太史公在吕不韦被罢免和茅焦说秦王之间,插了一件事:齐、赵来置酒。

分析一下当时的秦国局势。

秦国和楚国世代联姻,因此国内楚系是最强的,赵太后来了以后赵系开始崛起。其余各国除燕国外在秦国都没有太多深入的交往。

那么赵国关系密切,不能触碰。燕国本来就有力量,不能使其坐大。韩国刚刚才发现了郑国渠事件,也不方便来。

于是齐国又不是当事人、又有政治资本,那么由齐国来提议就最好不过了。所以赵国和齐国一起来置酒,然后齐人表示,我们还是要讲一下伦理的。

什么叫「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大争之世谁还看亲情吗?

用上面的分析我们翻译一下:如果秦王政你一心要把赵系力量赶跑,那各国诸侯可能都会因此担心不能和睦相处从而合起来搞你。

于是秦王政立刻就同意把赵太后接回来了。

而《秦始皇本纪》里紧接着的下一句话是什么?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要注意,这件事和李斯上《谏逐客书》可是同时发生的,这意味着楚系在夺得秦国力量后,变本加厉,直接要把各国的力量都清理出去。这件事可不可能是秦王政所为呢?可能性很小。因为秦王政刚刚亲政,他没有理由也没有诉求做这件事,更没有能力做这件事。

我们之前分析过《谏逐客书》的唯物背景时说,李斯这可不是谏书,这是要挟。是在跟秦王说,你要是再这样搞,我们大家都活不下去,那首先是要先造你的反的。我们要换一个可以替我们统一的秦王。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事实上二者是统一的。

秦王政找到了自己的同盟军:庶族地主。

以「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李斯为代表的一批人登场了。

在庶族地主面前,什么楚系、赵系,都不值一提。这是摧枯拉朽的力量。

他们是分封制下无数被甩出去的、没有爵位的边缘人,挣扎着,他们读过很多书,有过很多经验,但他们没有任何继承爵位的能力。

几百年下来,七国积累了无数个这样的人。

卫鞅,诸庶孽公子。张仪者,魏氏馀子。

这个名单排列下去还有很多。

所谓的奋六世之余烈,说的不是秦王的威烈,而是六代秦王都给了这些庶族地主们一个新的出路。

拿不到爵位?那就不要爵位好了。我们有新东西。

在这样的力量下,华阳太后薨,昌平君在秦国不会有任何招架之力,于是他只能逃回荆楚,可他即便是当了最后一任楚王,也敌不过王翦的百万雄师。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灭六国的过程我们以后再展开。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

楚系抛出了秦王政父亲是谁这样一个疑难杂症,秦王政按照他们的意思给了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的父亲是秦庄襄王,所以我要把赵嫪吕同盟赶跑给你们看。秦庄襄王叫子楚,所以我跟他一样。

但这只是楚系的痴心妄想。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政最后选择的是,更改宗庙。

《史记·秦始皇本纪》:「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当然,始皇帝显然不能一下子把什么都改掉,所以还保留了两件事。

一是没有更改纪年。当年秦惠文君称王后,就从「十四年,更为元年」,但始皇帝还是保留了之前的年岁,这是不与过去彻底断绝关系的表现。

二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给他名义上的生父一个政治地位。由儿子来给父亲地位。这一点后来刘邦、李世民都干过,嘿嘿。

始皇帝做到了,自己当自己的爹。

归根结底是要安抚一部分秦国老公族和六国里对旧时代还有依恋的人。

后面的事情谁都知道了,因为太过激进,其实秦帝国很快就覆亡了。这又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今天就不聊了。

最后说两个细节。

一是胡亥没有单独的本纪,就连项羽和吕后都有,他没有。这说明在太史公的政治态度里,这个二世是不合法的。为什么不合法?因为陈胜起兵打的是为扶苏报仇的旗号。

二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也改嫁过。这说明改嫁的事情在秦汉非常常见,但按照司马迁在《史记》里反复暗指汉武帝的行为,司马迁在改写始皇帝故事时有没有添油加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的文章到哪结束呢?

其实这篇文章和昨天那篇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太阳照常升起 音乐: 久石让 - 太阳照常升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