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安岳石刻巡礼——《千佛寨》历时4朝开凿,男飞天为一绝
药师佛经变龛
西方三圣龛
药师佛经变龛的男飞天造像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郊3公里处大云山上,因唐人在山顶四周天然形成的岩寨雕造佛千余尊而得名。千佛寨又名千佛寺、唐名栖岩寺,隋代开皇(公元581-600)年间,即在此建立寺庙,清康熙、乾隆(安岳县志)均记载,栖岩寺、唐开元僧玄应建崖壁石像千余,寨上古树参天,原有庙宇5座,千百年来几经兴废。大雄宝殿曾被精神病人焚毁,九十年代又修复。
千佛寨造像的开凿,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4年)一直延续至南宋(公元1195年),历时长达500余年,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四个朝代,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造像,展示了历代工匠的辛劳和才智。充分体现了安岳石刻“古、多、精、美”的四大特点。
千佛寨自东向西呈狭长形,南北两崖壁上凿有大小龛窟105处之多,最大的龛窟6.4米,最高6米,深3.3米,有摩佛塔式(浮图)7座,浮图最高达4.6米,最小20cm,有摩崖造像3061尊,高3至6米的14尊,1至2米的250尊,最大的释迦牟尼像高6.2米。另有唐碑3块,历代题记26处。造像区长705米,被称为“安岳石窟艺术的长廊”。千佛寨如今还残留寨墙,景区有水池5口,池水清澈。
千佛寨造像内容以佛教为主,包括释迦牟尼佛、音萨、罗汉、金刚、力士、护法、飞天、供养人及各种经变,内容丰富,雕刻精美。
南岩的释迦牟尼佛衣纹疏而深,线条粗而畅,充满北魏遗风; 观音雕像面部丰满,极富动态,具有唐代韵味。北岩迥然不同,石刻多挺肚束腰,衣褶飘逸,为五代宋代的特征。
◆千佛寨北岩造像
药师佛经变龛
药师佛经变龛
千佛寨北岩以“药师佛经变”龛为主,此龛具有独特的造像风格和雕刻手法。药师佛结伽趺坐正中金刚坐上,左右雕有药师八大菩萨站像。龛后壁上方华盖飘逸、菩提辉映,两侧二男性飞天对衬,显得十分庄严华丽。药师佛本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称号,为东方净土琉璃国之教主,据《药师经》载:“以此善根,顾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时,有八菩萨来示其道路。”这就是药师佛左右八菩萨的来由。佛座下并排站立药师十二神将,又称十二药叉,为药师如来的守护神。像高80公分,手执各种法器,摆着不同的姿势、攥拳怒目,情态十分森严,雕刻也颇为精美。更值得注意是此龛的左右二壁上,分别刻有12组浅浮雕小像,高不盈寸,以生动形像的组合画来展示“九横死”和“药师十二誓愿”的经变故事内容。这些画面,形象地勾画出千百年前的社会风貌和世态人情,是一幅刻在石壁上的历史画卷,从雕刻艺术上来看别具一格,全用圆刀作浅浮雕精工细琢而成,造型生动,设计精美,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石窟艺术中又一风格之珍品,这样完整的“药师经变”摩崖造像,不但在四川其他石窟中未有,而且在中国石窟雕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药师佛经变龛
飞天
飞天
北岩的其他造像窟:
◆千佛寨南岩造像
千佛寨南造像岩多开凿于唐,以“释迦说法图”为主,占21龛。唐多造“说法图”,而五代、宋以至明清多刻站立的五佛、七佛或千手千眼观音、明王经变故事相等题材。主要窟龛有“西方三圣龛”“千佛龛”“释迦、弥勒双佛龛”等。
“西方三圣”龛,为北宋在唐窟基础上改凿而成,侧壁上仍留有明显的唐代造像。龛高6.62米,宽5.2米,深3.2米,主尊阿弥陀佛高4.1米,大势至与观音菩萨高3.1米,其中陀弥陀佛头像有明显的修复痕迹。
“释迦、弥勒双佛龛”(唐)两龛内均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上方刻有天龙八部,看口左右均刻有力士。
释迦、弥勒双佛龛
释迦、弥勒双佛龛
释迦、弥勒双佛龛
释迦说法龛(唐):
弥勒造像龛(唐):
仙佛龛(唐):
◆千佛寨力士雕塑特别多,而且十分精美。据统计现存的各类型力士就有42尊,特别是唐和五代的造像龛外,左右都雕刻有不同风格的力士。唐龛外的力士,高一般不超过1米,头顶着高发髻,脸部为椭圆形,唇薄、鼻翘目深,横眉怒目平视前方,上身祼露,发达的胸部肌肉分成大小不等的数块,腹部略突,十分合符人体胸大肌理的解剖原理。腰部以绳作带紧束腰间,下身着短裙,那有力的双腿隐约可见,这系我国盛唐时期流行的所谓“褒衣博带”服饰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的反映。
10#龛的力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