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胡人骑狮器

现藏于临沂市博物馆的胡人骑狮器,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3年临沂王羲之故居出土;文物为西晋时期南方越窑所产的青瓷精品,其性质为烛台。器物造型设计奇特,制作精致,通体施青釉。胡人浓眉大眼,高鼻大耳,络腮胡须,右手执便面,目视前方。头戴卷沿高筒帽,身穿圆形十字形纹裤杉,端坐于狮身上。卧狮张口,獠牙外露,长尾呈树叶状下垂。

有一件类似的龙泉窑胡人骑狮器,长约21厘米,高约23.5厘米,底足露胎处的火石红如有一层馒头皮紧紧地吸附在素胎表面,摸之较为光滑。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釉下有大小不一的气泡,大气泡较多,大气泡比小气泡大数十倍。

欢迎各位爱好者评论、交流、指正。

(0)

相关推荐

  • 用馆藏品解读古瓷的出土痕迹

    [请多关注] 出土痕迹是鉴定古瓷真赝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几十年,随着全国的基本建设深入,古人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大量出土. 除了国家组织的抢救性发掘外,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数不胜数的出土文物流落民 ...

  • 故宫博物院精美文物来袭

    逍遥散人的酒馆2021-03-13 13:29:02 #文物之美##故宫特展# 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清乾隆 仿钧新紫釉太白坛 清雍正 郎窑红釉观音尊 清康熙 三彩烛台 唐代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元代 ...

  • 经量子文物检测仪检测北宋汝窑碗;高4.7厘米.上口径;9.7-10厘米

    经量子文物检测仪检测北宋汝窑碗;高4.7厘米.上口径;9.7-10厘米不太圆.足径5.3厘米.此碗香灰胎,三支钉托烧,足胎浅外撇.稠玛瑙釉,口沿外边足外沿釉薄,在阳光下呈微红褐色,胎凹处釉厚色重,可见 ...

  • 传世哥窑之美 惊艳了世界

    哥窑却由于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以及瓷器太过复杂,包括窑址说法不一,因此在考古学界备受争议.而完整流传下来的.在文本上有过记载的哥窑瓷器,总共不过300件左右,它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传世的哥窑瓷器与龙泉 ...

  • ​经量子文物检测仪检测唐晚期钧窑大盘;盘径22.7厘米

    经量子文物检测仪检测唐晚期钧窑大盘:盘径22.7厘米高4.8厘米.盘内上沿有8个圆鼓钉.盘内底有一径7.8厘米圆圈,圈内一古钱型.盘内口釉黄褐色,釉在鼓钉处流淌痕明显. 釉内有较大的气泡,盘内底较密气 ...

  • “胡人骑狮”追踪:厦门丙洲昭应庙发现四件“无价之宝”!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昭应庙胡人骑狮(林鸿东摄) 目前,在闽南文化符号意象中,代表福气的,主要有两种,一为"蝙 ...

  • 胡人训狮形琥珀握

    胡人训狮形琥珀握(如图),长8.4厘米.宽6厘米.厚3.4厘米,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此握略呈长方形,正面雕刻胡人驯狮的场面.胡人头缠巾,袒胸,下 ...

  • 胡人戏狮花钱

    "胡人戏狮"花钱一枚,直径:61mm

  • 乌获扛鼎 胡人骑象 东公西母: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南馆巡礼之七

    乌获扛鼎   胡人骑象  东公西母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南馆巡礼之七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出土地之一,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包括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内容,包含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

  • 东胡人与东胡国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它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从有史记载以来,东胡 ...

  • 为给3000汉人女奴报仇,他杀尽3000胡人皇族,梁启超:真民族英雄

    刘裕,又称刘寄奴,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开国君主,是为宋武帝.他出身低微,从一个小兵做起,一生战无不胜,最终成就了从小兵到帝王的惊世伟业.刘裕活跃的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罕见的分裂期.淝水之战后,前秦灭亡, ...

  • 汉朝男子被俘到匈奴后,为何大多会被迫娶胡人为妻,生胡人孩子?

    自汉高祖刘邦被困白登以来,汉朝和匈奴便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但是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汉朝人和匈奴人之间,却往往存在着一种半强迫性的婚姻关系,而匈奴自然就是强迫的一方. 一方面,匈奴以军事施压为手段,迫使汉 ...

  • 《世界古代民族》东胡人

    东胡人曾是活动在滦河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它包括了许多族属相同而名东胡族号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样,同属北方游牧民族.东胡,并非东胡族人自命之名,因匈奴人自称胡人,所以中原人便把活动在 ...

  • 曹操最爱的养子,却诱导华夏男子争相做娘炮,害汉人被胡人按着揍

    当今社会,"小鲜肉"类型的审美逐渐成为荧屏上的主流,各色花美男活跃于舞台上,获得万千簇拥.然而这种类型的审美古已有之,早在魏晋时期,就曾流行过这种"女性化"的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