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个人能否驾驭生活,答案就藏在自己的念头中

一、

你人生的大多数状态,都取决于你的念头。

在这个世间只有对自己有着高标准要求的人,才会有一个高于世俗的成就,如果对于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得过且过,甚至任性而为之,那么最后也通常需要为自己的任性去付出代价。

关于如何做好一个人,有许许多多的教条和标准,而在这教条和标准之中,却有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在人生的细枝末节处谨言慎行。

在《中庸》之中有一句话,叫做: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秘的地方越容易表现出本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能显示出真情。所以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总会更加谨慎。

孔子说过一句话叫:“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不管是通达世界还是身处厄运的时候,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中,都能做到一丝不苟,不管当下事物多么繁杂,身处的环境多么困苦,都能排除外界干扰,凝神静修,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从未偏离道义的准则,以此来塑造真实而美好的自我。

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人活着要这样约束自己的言行生活,难道随心所欲的自在状态不是更好吗?

这个答案的根本就在于,当你用谨言慎行的态度修养自身之后,其一可以避免因为自己的素质卑劣而伤害他人,其二可以用自己的厚德善念,让自己以此获得好的结果。

人性之中存在着许多负面卑劣的状态,比如说嫉妒心,贪利心,任性以及思虑过多等等问题,当一个人不能改正收敛这些问题,甚至不能察觉这些问题的存在时,必然会在与人相处时,因为这些弊病而伤害别人,最终伤害自己。

所以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首先修正这些错误的念头,平衡人生的生活状态,才能在避免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最终成就自我,这就是慎独的意义。

人活这一生,首先就是让自己拥有好的状态,并且能给自己的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如果再有能力的话,再去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时代去增添几分善意。

用古人的一句话可以概述,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一切的状态之中,修身则占据着首要位置。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真正的成为人,就要观照自己的内心,认真正确地审视自己的状态,不要以主观意识和偏见,去评论事物的对错,并且能够做到在细枝末节之处,也就是独处独知时,严格省察自身。

二、

《小窗幽记》之中说: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须五更头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得。

意思就是说:要想知道自己是有道德的正人君子还是小人,只要在五更天的时候自我反省一下,知道自己头脑中想的是什么事情,就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生活的真正悲剧,并不在于一个人没有拥有足够多的优势,而在于他拥有优势的时候,却缺乏了一个看到优势并且恰当使用优势的智慧,而及时自我审查,就是能够拨乱反正,查找自己智慧,并且正确发挥智慧的根本。

当很多人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将问题推给外界,在身处的环境中找借口,比如说自己没有做成一件事情时,就怪罪于自己的某一个条件,当自己遇上了人生的坎坷时,就会怪罪于命运,但是从来没有在自身找原因。

实际上,一个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核心就是自己未能认清自身,不能察觉自己优缺点的所在,不能察觉问题,更谈不上在细枝末节处改善问题。

如果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反省,必然能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并且找到一个正确的,属于自己的,以及符合当下条件的正确方法。

大禹时代,诸侯有扈氏叛变并入侵,大禹就派他儿子伯启率兵抵抗,但是伯启却被打败了,手下要求继续进攻,伯启说:“我们兵比他多,地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一定是我德行不行,我的带兵方法也不行,从今天起我要改正自己过失。”

从此之后,伯启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粗茶淡饭,去照顾百姓,以此修身养德,一年之后,有扈氏知道这件事情不但不在侵犯,反而主动投降。

如果你的人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说明你的德行不够,而反省自己的问题,从自身寻找根本原因,生活也必然在你面前主动“投降”。

一个人能否驾驭生活,取决于对于自身的认知以及对于条件的掌控,而足够谨慎的反省自身,修正念头,才是决定这一切的根本。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