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九)

感谢各位点赞读者捧场,谢谢。

(紧接上期)

联盟内斗

少帝被杀,刘虞宁死不称帝,关东联盟失去政治合法性,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起兵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州牧郡守,曾经的朝廷官员,却反对当今的皇帝,又找不到一个皇室宗亲来替代,一下子全变成了与黄巾军差不多的“反贼”。

关东联盟与董卓的并凉集团相比,几乎就是一盘散沙。这两个集团截然不同,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并凉集团天然地比关东集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反过来说就是关东集团天然不具备凝聚力。

来看看这些差异。

第一,组成人员的差异。并凉集团成员主要是武将,关东集团成员主要是由文臣转为武将的。这种差异导致并凉集团的战斗力远高于关东集团,这也是关东集团都不敢轻易与并凉集团交战的原因之一。(曹操当时还是个愣头青,自恃有作骑都尉时与黄巾军交战的经历贸然出击,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

第二、领袖的差异。并凉集体的领袖是董卓。集团以凉州军为主,并州军为辅。凉州军里的主力是董卓的三千亲兵,主要将领长期跟随董卓在西部作战,对董卓的忠诚度相当高。

并州军在吕布的统率下依附于董卓,虽然忠诚度相对凉州军较低,但仍然忠实于董卓。董卓是唯一的领袖。

关东集团的领袖是袁绍。集团以州郡兵为主,各自忠实于自己的州牧郡守。主要将领虽然与袁氏家族多少有些关系,但并没有长期跟随袁绍,忠诚度比较脆弱。在集团凝聚力上还有个致命的漏洞,就是袁氏兄弟不和,出现两个都以袁氏家族的人为中心的不同阵营,分散了实力。

第三、政治目标差异。并凉集团的成员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目标。这与他们的政治水平、文化层次、地域限制和职业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人主要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没有受过什么教育,长期在西北戍边征战,对政治运行、行政管理几乎是一窍不通。董卓自任相国,却不取消拥有实际行政权力的司徒、录尚书事,使得王允拥有充分的行政权力暗地里对付董卓。

董卓外放文官出任州牧郡守,内任文官担任朝廷重臣,造成他们拥兵自重,拉帮结伙,共同反对自己的现象,其根源就在于董卓不懂朝廷行政运行的程序,手下也没有治理国家、地方的人才。

他们的目标是低层次的、原始本能的奸杀掳掠,最高境界也不过如董卓造郿坞,希图做一辈子土老财。

关东集团的成员则多是儒学之士,生长于仕宦之家,受教于饱学鸿儒,对帝国的政治关系、运行程序了如指掌。时局的变迁使他们从士人转化成武将,而拥有武装的现实无疑使他们在乱世中有了非分之想,他们的政治目标是很明确的。

第四、社会认同。并凉集团边陲武将和甚至带有羌胡血统的身份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朝廷历来对武将压制和戒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既是他们主政的外在社会障碍,也是他们自身内在的心理障碍。

关东集团大多是根红苗正的红几代,不论是外在社会和内在心理,都有很高的认同度。他们有建构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和能力,社会也普遍认同和服从他们的治理。

因此,关东集团自成立时起就是个各自心怀鬼胎的假联盟。与其说他们是反对董卓,拥护袁绍,不如说他们是借这个名义获取自身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在董卓还没有迁都之前,关东联盟的内斗就开始了。

第一个对盟友痛下杀手的是孙坚。

还记得关东诸侯起兵时的名单里列有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吗?但后来盟军各自集结进逼洛阳时,却没有这两个人的身影。他们并不是临阵脱逃,而是被孙坚杀了。

董卓进京,擅乱朝纲,孙坚知道后抚胸长叹,说“张公(太尉张温)要是听从了我的建议,朝廷怎么会有今天这样的灾难啊!”感叹之余,孙坚仍然参加了反董联盟,带兵北上。就是在北上途中,孙坚杀害了自己的盟友,还不止一个,而是二个。

一个是荆州刺史王叡,孙坚昔日的上司;一个是南阳太守张咨。

孙坚杀王睿、张咨,是想染指甚至霸占荆州,可最终却事与愿违,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一边是朝廷(董卓)及时派刘表任荆州刺史;一边是袁术逃亡到南阳。

孙坚就是个瓜农的儿子,正宗的瓜娃子,朝中无故旧,郡里非望族。汉室宗亲的刘表,四世三公之后的袁术,孙坚都惹不起,只好将荆州、南阳拱手让出。

孙坚杀张咨时,袁术正在逃往南阳的途中,听说此事后,为拉拢孙坚立即表其为假中郎将。孙坚让出南阳,并由此成为袁术阵营里的人。(孙坚之事,可参阅本号《孙坚:最正宗的瓜娃子 最勇猛的愣头青》)

第二个对盟友痛下杀手的是刘岱。

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汉室宗亲,是后来任扬州刺史的刘繇的哥哥。他杀的是东郡太守桥瑁,就是伪造朝廷三公文书,倡议反董的那位。

原因是什么不大清楚。泰山太守应劭对桥瑁日常行为有个评价:“陵蔑同盟,忿嫉同类,以殒厥命。”以此推论的话,应该是他依仗首倡之功,欺负同僚,与刘岱产生了矛盾,才被刘岱所杀。

刘岱不光杀桥瑁,安置自己的手下王肱接替桥瑁的东郡太守。还写信告诉冀州治中刘子惠,等讨灭董卓后,要回师杀掉冀州刺史韩馥。

济北相鲍信与后来代替王肱成为东郡太守的曹操此时也正在商议占据黄河南面,等待局势变化的计划,准备脱离袁绍自立门户。

联盟成员之间互相暗算、厮杀,作为盟主的袁绍本来应该出面制止,谁知道盟主也参与其中,追杀、暗算自己的盟员。

陈留太守张邈,著名党人,八厨之一,是袁绍的奔走之友。既然是生死之交,就应该肝胆相照风雨同舟了吧?其实不然。袁绍当了盟主后骄傲自大恣意妄为,张邈劝他不要这样,不论作为朋友还是下属,张邈的建议都是正常正当的,袁绍却不高兴了。指使张邈的顶头上司兖州牧曹操杀掉张邈,曹操和张邈也是朋友,没有听从袁绍的话。(后来因为兖州之变,曹、张二人也反目成仇)

其中最让人痛惜,也是对讨董行动影响和破坏最大的是对孙坚的暗算。

前面曾经提到孙坚进入洛阳,派兵出函谷关,穿插到新安、渑池之间,截断了董卓后路。形势一片大好时突然撤兵,功亏一篑。为什么会撤兵呢?就是因为遭了袁绍的暗算。

袁绍在此时表会稽人周喁为豫州刺史袭取豫州,攻占了阳城。

孙坚此时是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豫州是他的大本营,不能有失,只好放弃眼前的大好时机,回身保护自己的根据地。

在孙坚回程救豫州时,袁术派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协助孙坚回救阳城,公孙越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正在青州与黄巾军作战的公孙瓒怒不可遏,把这笔账记在了袁绍身上,发誓要为从弟报仇,埋下了公孙瓒与袁绍结仇的种子。

孙坚在听说此事后,曾慨然长叹,说:“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董卓已经快失败了而各路诸侯却做出这种事情,我应当和谁一起共同努力啊!”(不知他这时想没想起王睿、张咨?)叹息归叹息,在这个“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的特殊时期,孙坚也不是傻子,决不能失去自己的地盘,所谓“不据一州,无以自全”。

好在周喁能力不济,在与孙坚争夺豫州的战斗中,屡战失利。同一集团的袁绍正与公孙瓒相持不下,曹操又在与黄巾军周旋,任九江太守的二哥周昂遭到袁术攻打,都无法抽身增援周喁,孙坚顺利地保住了豫州,成为袁术手下最大的割据者,远胜于当时的曹操,更别说刘备了。

袁绍取豫州,杀张邈没能成功,但却成功地暗算了韩馥,夺取了冀州。

袁绍对黄河以北之地一直情有独钟,幻想像汉光武帝刘秀一样在河北龙兴,夺取天下。最初起兵时,袁绍和曹操有次对话,颇能说明袁绍的心态。

袁绍问曹操“如果讨董不能成功,应该依靠什么来保持生存呢?”曹操这时只是袁绍的一个马仔,也没有什么实力,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反问袁绍:“你认为呢?”

袁绍踌躇满志地回答道:“我南面占据黄河,北面依托燕、代,利用戎狄族族群的人马,向南扩张争夺天下,这样可以吗?”曹操模棱两可地回答了句:“我任用天下人的智慧,以正道来统御,无往而不胜。”

 袁绍巧取豪夺冀州

董卓西迁,关东盟军作鸟兽散,各自回到自己的领地扩充军力,捞取势利。袁绍驻屯河内,以他渤海太守的实职,并没有多少兵马。幸运的是前往丹杨募兵的曹操带了一千多人马前来投靠。张杨与南匈奴单于於夫罗也来投靠。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背叛韩馥的大将麹义。

麹义祖籍青州平原郡人(今山东省德州市)。西汉哀帝时期(公元前7年——前1年),就是那个留下断袖之癖成语的皇帝执政时期,麹氏家族中的鞠谭为尚书令,公元前3年,因受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的牵连被削职为民。为避祸带着儿子鞠閟避难湟中,居住西平,改鞠为麴。到麹义时已有一百多年,因此,麹义除了祖籍平原外,其实就是个土生土长的西北边陲人。

麹义少年时代就爱好弓马骑射,长大后受命统领家族宗兵长期与羌胡作战,非常了解羌人战法。公元186年,皇甫嵩到凉州招兵,麴义率家族兵勇一千多人应招。跟随皇甫嵩平定黄巾余孽,在冀州、并州一带与黄巾军大战,屡立战功,深得皇甫嵩赏识。

事后麴义留守黎阳为冀州牧韩馥参将。因不满韩馥阻扰袁绍讨董而叛归袁绍,成为袁绍手下最优秀的将领,为袁绍最终成为北方霸主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麹义,袁绍早就成了公孙瓒的刀下之鬼(此事后面会提到。麹义之事,可参阅本号《袁绍军第一猛将:麴义》)。

联盟瓦解使得袁绍继续呆在河内已经毫无理由和意义,当务之急是必须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谋士逢纪不失时机地向袁绍提出了夺取冀州的计策,“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的话就是他此时说出来的。

逢纪的计策是,“现在冀州强大充实,但韩馥才能平庸,可暗中约公孙瓒率领军队南下,韩馥得知后必然害怕恐惧。同时派一名能言善辩的人向韩馥讲述祸福。韩馥为突如其来的事情所迫,一定会让出冀州之位。”

逢纪真不愧为一个老谋深算的谋士,既摸透了袁绍的心理,又看清了当前的形势和韩馥的性格弱点,此计就是为袁绍量身定做的。

袁绍取冀州有四个理由:一,袁绍的实职是冀州渤海太守,取冀州相对方便;二、前面说过,袁绍想学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龙兴,冀州是河北最为富强的地区,取河北必取冀州;三、袁绍必须除掉韩馥,因为从逃出洛阳到渤海开始,韩馥就一直对袁绍戒备有加,事事监视,处处设防,袁绍不能容忍继续处在这样的局面下;四、韩馥性格懦弱,遇事犹豫不决,又是袁氏家族的门生故吏。按照当时的潜规则,取而代之不会受到强烈的舆论攻击。

袁绍是这样想的,可是韩馥会答应吗?要知道,袁绍的粮草一直是靠韩馥供应,这是命根子,一旦韩馥停止供应粮草,袁绍就会不战而败,那么,韩馥会这样做吗,袁绍能得到冀州吗?

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三国:董卓挟持汉献帝撤往长安,诸侯联军中为何只有曹操去追击?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侯组成联军,以袁绍为盟主,出兵洛阳,讨伐擅自废立皇帝的国贼董卓. 有"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袁术兄弟俩带头,关东联军声势浩大,董卓也不敢跟联 ...

  • 狗血三国之诸侯惨兮兮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轮番干政,禁锢正直文士,政局混乱.汉桓帝.汉灵帝昏庸无道,亲小人,远贤臣,聚敛无艺,卖官鬻爵.地方豪强兼并土地,压榨百姓,各级官吏大多为贪滥之徒,苞苴为政,贿赂公行.天灾频仍,民不 ...

  • 大道至诚,阴鸷之主带不出最强的队伍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初平二年 公元191年 绍遂领冀州牧,承制以馥为奋威将军,而无所将御,亦无官属. 绍以广平沮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宠遇甚厚. 魏郡审配.巨鹿田丰并以 ...

  • 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对后世有何影响,官渡在今天的哪里

    官渡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的第一场大战役,他的形成是由于北方军阀争夺中原的控制权而引发的,在公元189年董卓作乱的时候,中原及北方还有十几个军阀,等到官渡之战前,中原及北方只有袁绍和曹操两大军阀,战争就是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十九)

    周末结束,继续开聊. (紧接上期)  袁术僭号 一直说袁绍想学光武帝刘秀从河北龙兴,因此,他的主要敌人是称霸幽州,势力扩张到青州的公孙瓒.灭了臧洪后,按原计划应该北上攻打公孙瓒,没料想到曹操挟持献帝后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一)

    开场白 聊袁绍势必涉及当时大批风云人物,尽量把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都聊聊,方便各位读者从全局看待当时的人和事.这就难免会出现某一篇的标题仍然是聊袁绍,而文中有可能没袁绍多少事情的现象,请各位读者理解. 看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二)

    谢谢各位点赞的朋友捧场. (紧接上期) 避祸期间的密谋 什么祸吓得袁绍这个豪门公子躲家里长达六年呢?一般的小灾小祸对袁绍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就一定是大祸.确实如此,那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运动,史称党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三)

    感谢点赞捧场的读者,谢谢. (紧接上期)  投靠何进的秘密 一个豪门公子,当红政治明星进入大将军幕府做僚属,表面看上去很正常.正如上期中所说,何进是大将军,同母异父的弟弟何苗(其生父姓朱,故亦名朱苗)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四)

    谢谢点赞捧场的朋友.周末结束,继续更新. (紧接上期) 背叛带来的胜利 蹇硕暗杀何进的计划被潘隐诡异的眼色破坏,何进逃回军营,誓不进宫,双方出现僵持状态,但国不可一日无君,灵帝死后两天,刘辩以嫡长子身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五)

    (紧接上期)  宦官的报复 走投无路的宦官们开始了处心积虑的报复,环环相扣,步步杀机. 先是示弱.张让的养子太医令张奉之妻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去给儿媳妇叩头认错,说:"老臣得罪了,本来应当和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六)

    (紧接上期) 废少立献 袁绍出逃 袁绍费尽心机逼迫何进杀宦官,让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火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弥补自身武装力量薄弱的短板,阴招董卓等袁氏故吏以杀宦官为名进京,希图董卓听命于己.如果真能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七)

    现在开聊的应该算第二部分了,换一个封面以示区别.感谢各位读者捧场. (紧接上期) 各怀鬼胎的关东联盟 关东联盟中最早起兵的是曹操.曹操出逃洛阳之路艰难坎坷.当时的豫州牧黄琬奉董卓之命追捕曹操,曹操改名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八)

    感谢各位点赞读者捧场,谢谢. (紧接上期) 董卓迁都 在有可能被盟军三面合围的危险中,董卓加快了迁都节奏.迁都长安,既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凉州通道存在被白波军打断的危险问题,又可以避开盟军的锋芒,拉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