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下雨是否有必然联系?
在历史上,也曾有很多大地震之后下雨的情况,如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和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地震。人们不禁联想:是不是每次地震之后都会下雨?地震和下雨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
降雨需满足两个条件:1.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 2.有足够的凝结核。
小编查阅了不少文章,其中有文章分析地震引起下雨作如下解释:
(1)地震时,地下储藏的巨大能量瞬间释放出来,地面温度会升高,这有助于地表的水分向空气中蒸发,空气中水汽含量上升,更容易形成降雨。
我国古代所谓的“擂鼓求雨”,就是利用空气震动,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扰动,使得水汽分子充分碰撞结合增大,从而形成降水。
(2)地下本来也有一些水分,在地震时迅速被汽化,顺着大地裂开的缝隙升腾到大气中,形成很强的对流上升作用,水汽上升后受冷凝结为雨滴落下。
(3)地震时房屋倒塌、大地变形、山体滑坡,会产生很多粉尘和微小颗粒物漂浮在空气中。而且地震时形成的冲击波会把这些灰尘“轰”到云层中。于是这些粉尘变成了凝结核,水汽附着在这些凝结核上,再不断碰并结合,等增长到空气无法托举的时候,就变成雨滴落下。
中央气象台原台长、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针对公众的疑惑明确表示:不能说地震后必然会出现降雨,地震后不下雨的情况也有很多次。
据统计,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6级地震后7天几乎没有出现降雨,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后7天只有两天出现降雨,而且都是微量小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后6天内都无降雨。震后下雨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一般是因为降雨会增加救援难度,而且容易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媒体报道更广泛,所以公众对灾区降雨的心理感受和认知更强烈。
据专家介绍,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带,从气候角度来说雨季里三天两头下雨是常态。如果地震恰好发生在当地的雨季,地震后几天内出现降雨是气象条件所致。九寨沟地震就刚好正值5至9月降水频繁的雨季,尤其8月,常年降雨量最多。
专家认为,地震和下雨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一起来看三个方面的解惑释疑:
疑问1:地震冲击波会向空中释放大量能量,强烈扰动空气产生降雨吗?
首先地震是一种瞬时、突发性的现象,持续时间往往仅有几秒、几十秒,最多1-2分钟。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明地震发生时刻震中附近地区大气层结、大气环流、气象要素会发生异常变化。因此,地震冲击波会强烈扰动震区上空的大气层没有事实依据。
疑问2:地震会导致空气中产生大量粉尘和微粒,给雨滴形成提供凝结核吗?
地震导致山体滑坡、房屋倒塌,会让空气中产生粉尘和微粒,但应注意到,这些增加的粉尘是在极其局地且小范围的近地面层,而产生降雨的云层一般在几百米至一千米以上的空中,需要强烈的上升气流,尘粒才能输送到云中成为雨滴的凝结核,而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发生。
疑问3:地震能使地面温度升高,水分快速蒸发,导致空气中水汽增多形成降雨吗?
观测结果表明,震源附近地区并未出现地震时温度突然增高的现象,不会导致地面水分蒸发突然增加。此外,蒸发导致空气中水分增加是需要时间的,而地震是瞬时现象,空中水分突然大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地震会带来降雨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看来,地震后下雨是一种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性。震后下雨只不过是恰当的事件遇见了恰当的季节!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心中才能云开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