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曾为母亲立“无上”碑,但这块石碑经历曲折,堪称一段传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她的故事却依然出现在各大影视剧中,甚至还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武则天的历史早已被说“烂”了,因此小编今天给您说个新鲜的事情——武则天为母修碑,可惜这块碑后来的下场武则天做梦都想不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也想知道,小编下面就来给您揭秘。

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其父亲叫武士彟,曾资助李渊起兵,因此也算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也为后来武则天能进宫参加选秀奠定了基础。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的母亲叫杨氏,于公元670年去世,而当时的武则天已经掌握大权,正如史料记载“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因此,杨氏死后武则天按照王妃之礼将其安葬于渭城,即现在咸阳韩家村的顺陵。

其实杨氏之墓称之为“陵”则是在武则天称帝之后,她为了彰显自己的孝心和提升母亲的地位,便按照帝王之亲的礼制为母亲重修了墓园,并且还将原来的墓园面积扩大了十几倍,修建了封土堆,内外城和墓道,同时在墓道两侧放置了大量石刻,如石狮,华表,石天禄和翁仲等等,以至于其规模都超过了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在朝廷上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武则天修完顺陵之后,还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于是在公元702年又为母亲杨氏立了一块碑,即《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史料记载,该石碑是唐睿宗李旦敕书,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撰写,共计4000多字,内容主要描述了武则天和杨氏之间的情感。当时,《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竖立在顺陵,通高约11.6米,宽约3.2米,比武则天自己的“无字碑”还要大一圈。值得一提的是,该石碑上还篆刻武则天创造的16个字,如曌(照),埊(地),玍(人民)和囝(儿女)等等。

然而让武则天意想不到的是,《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在明朝就被毁了。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地区发生地震,该“无上”石碑用于体型过高,基座不稳,因此在地震中被震倒摔成了三四节。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其他帝王陵在地震中被毁的石碑很快就被当地百姓修复,但《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却一直被忽略了,或许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顺陵并非真正的陵,而是武则天僭越古代礼制的产物,因此也就不愿意去修复被毁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

过了很多年,《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也几乎被人遗忘了,一直到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渭河发生洪水需要修建堤坝,而当时又欠缺石料搭建河堤。因此,当地知县就下令采集附近陵墓中的多余石料,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凡是看到墓园中的石料就往渭河运,所以在此过程中很多陵墓被毁,而首当其中被受到破坏的便是《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

《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被毁多年,早已埋没在杂草丛生的土堆下,也许当时的工匠挖出残碑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么,就一股脑将它敲碎运往渭河修建堤坝。后来,在清代史料中记载,乾隆年间渭河再次发生洪水,当地百姓也同样搜寻石料修建堤坝,在此过程中也挖出了《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的残块,将它敲碎后全部倒入了渭河的滚滚洪水。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百姓在清理渭河的时候发现了几块石碑残片,并且上面的篆刻的文字清晰可辨,如“初地六尘不染孤标水”,“衔冤汝痛抚穗帐”和“星中之月洎乎凤凰开繇”等等。文物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结合史料记载确定这些石碑残片正是《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残片,因此也证明了明清时期百姓用该石碑修建堤坝的记载。如今,这些“无上”石碑收藏在咸阳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让我们也有缘一睹其风采,但可惜都是残片,也希望专家们能找到更多的残片还原石碑。

这是武则天做梦都想不到的,她为母亲竖立的“无上”石碑最后却成了后人修建堤坝的材料,虽然没有在陵墓中起到作用,但是在修建堤坝上做出了贡献,也算是造福了一方百姓。如今,这件石碑又成了珍贵的文物,在博物馆彰显了它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资料:

《武则天传》作者:王尚琦,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唐顺陵》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