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始了,回顾2020年真可谓一波三折,疫情在反复、公司在裁员、网络上也是一片沸沸扬扬:
特朗普下台了、嫦娥五号成功升空、丁真的横空出世、杭州杀妻、偷情少妇案件争议不断……直到最后一天还曝出了郭敬明、于正道歉事件,不禁让人感觉,这真是个值得纪念的一年~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郭敬明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庄羽的《圈里圈外》整体上构成抄袭。判决郭敬明与春风文艺出版社赔偿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公开道歉,但这判决一直都停留在纸面上。
由著名编剧汪海林牵头,中国演艺圈发起了针对郭敬明、于正的,有136位编剧、作家签名的联名倡议。该倡议第二条明确指出,拒绝抄袭、盗版、侵权、跟风等不良状态,并登上了央视新闻。倡议特别提及:郭敬明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小说《圈里圈外》。法院已经明确做出判决,然而郭敬明迟迟不肯道歉;于正的《宫锁连城》抄袭琼瑶的《梅花烙》,法院判决于正和五个出品方赔偿琼瑶500万元,并且要求于正向琼瑶道歉!然而,于正却迟迟欠琼瑶一个道歉。
直到2020年12月31日,在判决生效15年之后,郭敬明在微博上向庄羽道歉。这应该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最具爆炸性的舆情事件。
从如此“有心”的举动看来,郭敬明是想就此给2020年画个句号,好在新的一年轻装前行,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庄羽也表态自己愿意把《圈里圈外》的全部收益拿出来和郭敬明一起成立一个反剽窃基金,用来帮助原创作者维权。对此郭敬明只有接受,但目前暂无新一步的行动。
更值得让人玩味的是,在郭敬明书面道歉仅仅8个小时后,另一个被推倒抄袭事件风口浪尖的人物,于正也紧接着正式向琼瑶发出道歉函。
在这封道歉函里,于正称这六年并非大家眼中的一帆风顺,生活和事业都要从零开始,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还要承担巨额的赔偿,这是对他最好的惩罚,也是血一般的教训。很多网友说,终于等到当事人的道歉,一切可以从新开始;也有很多人说,之所以出来道歉,是因为很多政策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了。但其实这不是这两封道歉信的事,而是学会道歉、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表达歉意,以及不会主动承担做错事应该担负的责任。要想孩子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积极有效沟通,首先就要让孩子理解什么是道歉。曾听过一位妈妈抱怨自家孩子总是打人,每次他动手去打别的小朋友时,爸爸就会要求孩子去说对不起。听到爸爸的要求,孩子那句“对不起”就脱口而出。但问题是没过几分钟他还是会继续打。
这种道歉的方式,只是说了声“对不起”而已,它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更像是一场游戏,让孩子误解为“我打了人只要跟着说句对不起就可以。”这种毫无歉意和愧疚的道歉,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去思考自己错在哪里,反而更容易犯错,渐渐忽视了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知道自己有错,但是不愿开口或者不会去表达这份歉意,会觉得做错了事情,道歉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个“坏孩子”,把对一件错事的承担上升到了对自我的否定。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告诉孩子,道歉是一种与人沟通的方式,是“就事论事”。它并不会给任何人贴上“不好“的标签,反而会因为积极解决而获得赞扬。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也曾提到,上小学前培养孩子的这三种能力,比认多少字重要一百倍!1、学会自我负责,只有自己能为自己负责的孩子,在学习上才有主动性。他会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也不是老师的事情。2、学会尊重他人,帮助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到小小社会人,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3、教会孩子基本的社交礼仪,有研究表明,不合群的孩子,会影响他的学业表现,教会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下说你好、谢谢、对不起。
真正的道歉,是让犯错误的人知道自己的问题,感受到对方在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受到的伤害,真正反省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后果,并想办法弥补、修复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懂得了道歉的含义,孩子才能够正视错误、学会负责、学会尊重自己与他人。再让我们回到道歉的事件上, 郭敬明和于正此前一直在否认了自己的抄袭行为,认为那些只是在借鉴,他们觉得所有的桥段都是被人用过的,我用一下又有何妨?但相信他们心里比谁都明白借鉴与抄袭的区别,15年后迟来的道歉就是最好的证明。可在巨大的利益下,又有几个人能坚守那份虚幻的道德底线呢?
大多数人都会面对这样的“道德两难法则”,这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曾提到过的一个观点。他还用一个故事将人们的道德与利益标准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欧洲一位海太太罹患严重癌症,医师诊断只有一种新药可治。海因茨为妻子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他恳求店主允许其先付此数取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余款保证稍后补足。店主拒绝并称卖药目的只求赚钱,不考虑其他问题。海先生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间撬开药店窗户偷得药物,救了妻子一命。在这则故事之后,科尔伯格要被试者回答:"你认为海先生偷药救妻的行为对不对?如果说他对,为什么?如果说他错,为什么?"
第1、2阶段-前习俗水平(0-9岁):具有关于是非善恶的道德要求,但主要从行为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判断是非。第1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第2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第3、4阶段-习俗水平(9-15岁):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观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第3阶段是儿童寻求认可定向的阶段,也称"好孩子"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该做的事;反对者则说,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第4阶段是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应当遵守。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是偷东西是犯法的。
第5、6阶段-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则制约。第5阶段是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的孩子会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第6阶段是普遍道德原则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即使是明星或是被人吹捧的大咖,他的道德认知阶段也可能依旧停留在浅层,就像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而对于前习俗水平的孩子,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是非道德观,不能过于溺爱孩子,不能觉得孩子还小,就对他们的一些错误行为一再容忍。这样只会纵容他们,让他们的错误观念越演越烈,最后酿成大祸。
PS: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将于2021年1月9日20:00-21:00开启直播课程,与父母们就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好好的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