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的百年之恋

原创保护功能开通前发过的文章,标记原创后重新推送

文/沉吟先生

金庸笔下不止有武侠,还有爱情。

金庸笔下的爱情,有的热烈,有的淡雅,有的醇厚,有的悠远,有的幸福,有的凄婉。作为一名侠为主、情为辅的作家,在这个方面能够不输于琼瑶等专业选手,我们不得不献上自己的膝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所有的主角,有的爱得死去活来,有的爱得惊天动地。甚至就连配角的爱情,也是写得五彩缤纷,绚烂得足以亮瞎八卦们的钛合金狗眼。明的有,暗的也有。

例如在射雕三部曲中,我们都会想到的爱情有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赵敏周芷若蛛儿小昭,甚至杨康穆念慈、耶律齐郭芙、武氏兄弟耶律燕完颜萍、程英陆无双、杨逍纪晓芙等等,还有大叔控小郭襄。

唯独不会想到张三丰张真人。

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张三丰活了一百多岁,也许是因为他是出家人,也许是因为他武功超凡入圣,是个半仙化的人物,超越了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但是,老人家也曾年轻过,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说张三丰没有爱情,只是我们的惯性思维作怪,其实,张三丰是有爱情的,而且,因为老人家高寿,比起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更绵长,更悠远。这个,金庸其实是写到了的。今天,我们就深入到金庸的世界,揭秘一下张真人的爱情。

张三丰的爱情在哪里?恋的对象是谁?细心点朋友应该会猜到,正是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郭襄。

与张三丰一生关联甚大的有四座山,分别是华山、嵩山、武当、峨眉。

张三丰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华山,在《神雕侠侣》的最后一回“华山之巅”。这一回是《神雕》的结尾,同时也是《倚天》的引子,引出了觉远和张君宝(张三丰),为《倚天》的开局埋下了伏笔。在张君宝的第一次出场中,张君宝和郭襄相识。张君宝被尹克西打伤,郭襄表达了对君宝的关心,当然是出于一个大姐姐对小弟弟的关心。原文如下:“郭襄回头过来,见张君宝头上伤口兀自汨汨流血,于是从怀中取出手帕,替他包扎。张君宝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谢,却见郭襄眼中泪光莹莹,心下大是奇怪,不知她为甚么伤心,道谢的言辞竟此便说不出口。”

郭襄眼中泪光盈盈,是因痴恋杨过,而即将分别,正是帕系君宝而心系杨过。对郭襄来说,这只是同情弱者的随手之举。但对君宝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因为这是他极少有的,甚至极可能是第一次与异性如此接近。为什么这么说呢,觉远向杨过介绍张君宝时是这么说的:“自幼在藏经阁中助我洒扫晒书”,可见张君宝是在少林寺中长大,少林寺中长大的男孩子,初次面对一位妙龄少女的温柔关怀,怎能不心神荡漾?

或许有人要问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怎么就知道君宝当时心神荡漾了?或许人家与出家人相处久了,近僧者僧,四大皆空呢?后来人家不也出家了么?

且慢,我这么说是很负责任的,因为是金庸先生告诉我的:金大侠在很多细节上隐晦地道出了张三丰心中永远的牵挂正是大他三岁的郭襄姐姐。

张君宝与郭襄差几岁?书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张君宝出场时,金庸这么说:“十二三岁”,那么到底是十二岁还是十三岁?可以肯定是十三岁。在《神雕》第三十三回“风陵渡口”第一句就介绍“大宋理宗皇帝开庆元年”,开庆元年是公元1259年,那一年,郭襄十六岁,遇见了生命中最美丽的烟火,也遇见了生命中最深的痛。

而《倚天屠龙记》第三章“宝刀百炼生玄光”中言道,“这一年是元顺帝至元二年”,元顺帝至元二年是公元1336年,与张郭二人相识的日子(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相差77年,当时正值张三丰九十大寿。所以,可以推断张三丰与郭襄华山之会时为13岁。郭张二人二次相会为三年之后,在嵩山少林寺,其时郭襄已经19岁,而张君宝正是16岁的花季。书中是这样描述郭张二次见面的:“(郭襄)只见身后站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粗眉大眼,身材魁伟,脸上却犹带稚气”。如果说第一次的相见是在君宝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那么二次相见,正值张君宝16岁的花季,正是种子发芽的时刻。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正是最好的诠释。这还说明不了问题,因为如果光从年龄上就作出这个推断,实在是太武断、太牵强了。但在之后的故事情节中有意无意透露的几处细节,就是铁证如山了。

首先,郭襄初上少林,与无色禅师结识,无色送郭襄下山时,“张君宝远远在后跟着”,郭襄笑问“张兄弟,你也来送客下山么?”张君宝的第一反应是脸红,注意是“脸红”——典型的花季少男在心上人面前的生理反应。

其次,还是在这里,无色有急事回山,张君宝继续送别,一番叙旧后,郭襄道:“张兄弟,你也不必送我啦。”呼哨一声,招呼青驴近前,张君宝颇为依依不舍,却又没甚么话好说。“依依不舍,却又没什么话好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契合16岁花季少年在心上人面前应有的表现?

无色之后去而复返,命张君宝回寺,张君宝“躬身答应,向郭襄凝望一眼,走上山去”。这一眼大有深意,这一眼,郭襄的身影便在君宝的心中深藏百年。

第三,如果仅仅如此,张君宝也许只能在少林寺单相思到老,可金大侠这个总导演并不是这么安排的。少林寺平地起风波,因昆仑三圣的到来,张君宝无意显露了自学的少林拳法,引起一班死心眼的少林和尚追杀,导致觉远圆寂,张君宝无家可归。除了眼前的这个姑娘,张君宝只觉天地茫茫,唯一的反应是垂泪道:“郭姑娘,你到哪里去?我又到哪里去?”,这下郭襄觉得自己肩上有责任了,她将张君宝托付于自己的父母。以金丝镯儿为信物,让张君宝去投奔郭靖黄蓉。于是“荒山野岭之间,一个瘦骨棱棱的少年黯然西去,凄凄惶惶,说不尽的孤单寂寞”(每当读到这里,心弦都会被拨动一下,情不自禁会希望金庸先生给他安排一份美好的爱情)。半月后,张君宝来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根据地——湖北武当山。

在武当山,他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也影响了整个武林的决定。

而这个决定,是因为郭襄作出的——不是按照郭襄的意愿,去投奔郭襄的父母——而是自力更生,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给郭襄看。

张君宝在武当山下偶然听得一对乡民夫妇对话:“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门户……没来由的自己讨这场羞辱……常言道得好,除死无大事,难道非依靠别人不可?”听到这段话,张君宝受了点刺激,决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每当看到这里,我都觉得金导演其实有点太过着于痕迹了,刻意安排了两个群众演员路人甲和路人乙来刺激张君宝,一代宗师因为一对乡民的几句话刺激而产生,先不说是不是有点太巧合,也不说合不合情理,光是那几句鸡汤对白,就不是一个寻常农妇说得出来的,有点生拉硬套的感觉,跟我小时候写作文的套路有点像。但这对群众演员还不能没有,一是因为剧情需要,更重要的是金导演需要通过这对群众演员释放一个信号。

接下来是这样的:张君宝又想:“郭姑娘说道,她姊姊脾气不好,说话不留情面,要我顺着她些儿。我好好一个男子汉,又何必向人低声下气,委曲求全?这对乡下夫妇尚能发奋图强,我张君宝何必寄人篱下,瞧人眼色?”

来了,这样的自尊,除了表给心上人看,还能再给谁看?

第四,张三丰手创武当七十二路剑法,剑法的名字挺有意思,叫“绕指柔剑”,取自西晋刘琨的“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可以想象,张三丰创这路剑法之时,心中是如何的柔肠百转,一边是手挥青钢剑,捏着剑诀的另一只手却满指绕青丝。张三丰心中的这份旖旎属于谁?首先不可能是男人(没听说过张真人有断袖之癖、龙阳之好),至于女性呢,在张三丰的江湖生涯中,也可能接触过郭襄之外的其他女性,从情理上来讲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但在金庸的世界里,我们知道的张三丰的异性朋友只有一个,就是郭襄。

第五,众所周知,张三丰一生共收了七名弟子,称为“武当七侠”,七侠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分别为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声谷。显而易见,这七名弟子的名字应该都是张三丰给取的,要不不会这么稍息立正齐刷刷。伫立远桥、泛舟采莲、抚石东岳、松下溪边、青山映翠、梨树傍亭、空谷回音,哪一个不是意境深远、情深款款?张真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或许,张君宝游历天下,在这些特定的、特别容易触景生情的境况下,心头浮现的正是无时无刻不在思之念之的郭襄姐姐。

如果,前面这些原因都不足以证明张君宝的心思,那么,下面我要说的最后这一点,则完完全全坐实了张真人的心思,想赖也赖不掉。熟悉《倚天屠龙记》的朋友应该都记得,在张翠山夫妇海外归来,俞莲舟初识殷素素之时,说起《九阳真经》如何失落,从此湮没无闻的故事,说起张三丰年少时和郭靖夫妇见过一面以及和郭襄相识的过程,殷素素犯了所有女人的通病,极为八卦,于是乎她“极感兴趣,说道:'原来峨嵋派上代与武当派还有这样的渊源。这一位郭襄郭女侠,怎地又不嫁给张真人?’”,在殷素素这样极其八卦的追问下,俞莲舟是这么回答的:“恩师与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后,此后没再见过面。恩师说,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郭女侠走遍天下,找不到杨大侠,在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嵋一派。”

知师莫若徒,上面这番话,其实无意中吐露了张三丰当年的心思:只是因为“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这才导致张三丰与郭襄“分手之后,此后没再见过面”,这就有意思了,郭襄因为杨过而出家,那么,张三丰又为何出家?舍郭襄其谁?正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殷素素的随口一问,正中要害,女人的直觉可怕至斯。

天涯思君不可忘,武当山顶松柏长。郭襄喜欢大叔杨过,而君宝却百年思而不得姐,这一段三角恋缠绵悱恻。郭襄走遍天涯海角寻杨过不得,却不知她在峨眉山顶的云蒸霞蔚中青灯古佛之时,有一个同样痴情的出家人,在武当山顶,透过苍茫云海,深情凝望了她一百年。

沉吟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