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中撰写---西溪岸边古村落,人文浓郁廍前村
林南中撰写---西溪岸边古村落,人文浓郁廍前村
蔡汉以
2020-10-26
(作者简介:林南中,笔名南风,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日前,一座新建的世界最大的廊桥——金峰大桥,将九龙江西溪南岸的廍前村与北岸的前山村连接了起来,使得漳州市区到靖城新区又多了一条亮丽的通道。位于金峰大桥南岸边的廍(bù)前古村,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廍(bù)前村为圆山脚下的一处大社,东与沧溪村、径里毗邻,西连武林村,南接古湖村。古时廍前港道交错贯通西溪,沿港岸边糖廍、油廍密布,由此得名廍前。廍前村原属南靖县靖城镇管辖,今归属漳州市高新区靖圆办。
廍前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处耕读传家、人文气息浓郁的闽南传统村落。走进村中,可见文物古迹众多,漳州九禅名寺之正峰寺、带纪年的宋代石桥、古井以及古庵庙、老祠堂、古码头遗址等点缀于村落之中,近年来村中还相继发现了宋代经幢、石旗杆、书院课桌等文物,印证了古时廍前的繁盛。
正峰寺始建于宋。寺院坐北朝南,面朝圆山,“峙于正方身者为圆山,其崇圆峻拔,光秀插天,巍然独立,寺由此得名正峰寺。”该寺为三进三开间,前寺后学堂的格局。寺内主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主殿供奉有三宝佛,整个建筑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周边信众前来颂经礼佛者络驿不绝,有漳州九禅名寺之誉。
萃觉楼,为正峰寺的第三进,楼匾正中镌刻“萃觉楼”三字,边款“住持会孙应亮立,乾隆乙丑年。”乾隆乙丑年为1745年,时住持僧应亮所募建,楼原为两层,面阔五间,今天重建为一层(尚末完工)。传“萃觉楼”设有义学,为庙中的讲经授学处,曾培养出不少儒学仕子。
据说清代萃觉楼曾经设有凫(fú)峰书院,内主祀儒学圣人孔子,漳州理学名儒王咸熙(宗敬先生)曾读书于此,后金榜题名,考中龙溪县学秀才。今村中居民保存有一只“凫峰书院课棹”,其桌面为方形,径约1.2,材质为杉木,从外形、材质和包浆看,应该是清末之物。据收藏者介绍,课桌是以前从正峰寺流传下来的。凫峰书院建于何时,资料无记载。
今寺庙一进与二进右侧立有一碑座,碑屏墙上嵌有从村中收拾而来的的石刻碑记及历代碑记。最具价值的有两块宋代石碑,为记载修路造桥的事。其一内容为“住山正开以施主财舍此十路五十”另一碑文是“龙溪县寺前保德星坊女弟子吴氏二娘舍钱造恬塘渡石桥一所,庶此良因,用资福报,时熙宁九年丙辰六月二十七日记。监造黄然立石。”碑文中提到的“寺”,指的是正峰寺,“施主”是指出钱的香客,“正开”是和尚名。碑文印证正峰寺至少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就已存在。左侧新嵌王咸熙后人漳州文史名士王作人先生撰写的重建感言并赋诗二首,漳州文史研究员黄超云作正峰寺重修碑记。
宋代石桥,位于村中大桥头,石桥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距今已有850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桥面由四根大条石及一行五片板石铺就而成,每根条石长13.2米,宽0.6米,每一根石条约有9吨多重。其中一根条石上镌刻有:“贵山主黄、杨二承事造桥一所,乾道六年庚寅岁,福遵院僧绍祖舍钱二百余贯,化诸坊助工重修,以此良因。福资存没干当,监造僧道源化,首正开仲拜题,都料邵贵。”据说古时桥下可以通五蓬船直达西溪至漳城。廍前宋代石桥是漳州市高新区难得的一处保存完整的宋桥。
宋代双孔古井,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方形井沿由四片石板镶砌而成,石板上分别镌刻:“正峰院僧惠圆奉舍鼎新重砌,岁次戊午谨题。”“丙寅周广重修。” “僧道初舍,辛卯重修。”“信士周旺沾口同蔡裕、陈戴共舍石砌重修,癸卯谨题。”从碑文里可以看出,这口古井分别于宋戊午年(元丰元年,1078年)、丙寅年(元祐元年,1086年)、辛卯年( 政和元年,1111年)、癸卯年(宣和五年,1123年)进行过四次的修葺,捐资者有正峰院僧人惠圆、道初,信士蔡裕、陈戴、周广、周旺治等人。
廍前村有双庵,其一为廍前庵,位于村中庵顶角落。庵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内主祀广应圣王谢安。值得一提的是廍前庵的力士和部前庵虽小,但庵庙的宝贝却不少。庵中的壁画画工精谨,线条流畅,人物形像生动传神。据称壁画是民国时期享誉漳码一带人称“火德仙”的石码镇人王安邦所作。这些壁画作于1928年。
此外庙中大堂上方悬挂着一方“闽疆奏绩”匾。该牌匾宽166厘米、高67厘米。匾额“闽疆奏绩”4个大字遒劲有力,从边款“戊辰年腊月吉旦”分析为同治年间所制。令人称奇的是在庵庙正面第一根横梁左右两侧各雕有一尊身材魁梧、身体硬朗结实的鎏(liú)金力士,他们分列两头,肩扛横梁,力士一手托举横梁,一手压护腿上,表情轻松自如,憨态可掬。
其二为院前庵,位于大厝新厝,庵内同样是主祀广应圣王。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是院前庵谢府王公出巡的日子。院前庵,主祀神也是广泽尊王谢安,据村里老人介绍,院前庵要早于廍前庵。廍前庵是南院派陈氏(田中央开基而来)庵庙,院前庵是北陈(天宝开基而来)庵庙。
廍前村原有仰山楼及撵(niǎn)宝楼两座大厝,两楼均已无存。今仰山楼仅存楼匾于正峰寺中。从楼匾上看,仰山楼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撵宝楼在不久前今因建金锋大桥被迫拆除。2014年笔者考察廍前村时曾拍下了多张照片,让我们可以一窥其原貌。
据前村书记陈耀明讲,仰山楼原位于村中宋代古井旁,前十几年还存有残墙,后毁坏无迹。仰山楼上款和下款印文,刻有“学楼”字样,疑为村里的另一处义学之楼。传说在九龙江对岸的渡头村也有一座楼堡,与仰山楼同时建成,神奇的是清末某天两楼同一天失火被烧,仰山楼烧毁后没有重修而荒废,对岸的楼堡经过重修继续居住。
撵(niǎn)宝楼建于清末,约有百多年的历史。清朝年间,撵宝楼先祖陈熊携家人从九湖镇田中央村迁居到此繁衍生息,现在村中居住有陈氏后人30多户140多人。30
根据之前的调查楼为坐北朝南,平面呈“口”字造型,主厝长20.6米,宽19.93米,高9米。上下两层楼共设有15间房,建筑面积为821平方米。其南侧设有大门,东西分别设两个侧门,为内通廊式,大楼中设有院埕,顶层为防盗用的轩室屋廊,整个大楼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古渡口。旧时从渡口上船,不用一个时辰可达漳城,交通十分方便。
感谢陈亚伏、蔡其标等协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