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远眺,摄影师看到了什么?
本篇编辑:大笑笑
文字:©王霄
图片:投稿摄影师
第三季第五期评片会的主题是《站在屋顶看中国》,结合吞像给出的前期宣传文案,从中可以看出“站在屋顶”是一个比喻,是引导投稿摄影师从较高的视点来进行拍摄,而“看中国”是要用照片来关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尝试,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摄影爱好者都可以在没有太多经济负担的情况下获得航拍的可能,一时之间各项摄影比赛与活动航拍成为了热门。但我感兴趣的在于我们为什么要航拍呢?为什么需要从一个很高的视点来进行摄影创作?在此我给出几点自己的想法。
在日常经验中,我们的视觉高度都是我们身高所决定的一个固定数值。虽然,身高有高矮之分,但是基本都在一个常见的区间之内。在拍照时,目前常见的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和手机也都是以眼睛的高度来捕捉影像,这样的照片在视觉上比较日常化,容易出现平淡的画面。
想要打破这种平淡,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提高或者降低视角拍摄了,通常摄影师可以通过俯身或蹲下来降低视角,可以通过较高的三脚架、登高或无人机来提升视角。但不论我们怎么做这样的视角变化主要还是为了满足观众对于不同于日常的影像猎奇心理需要。
当视角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日常的视觉经验将被彻底打破,原本局限的事物会变得抽象。比如,荷赛获奖摄影师陈坤荣的《日常运动》,就是把视角完全垂直于地面来拍摄百姓日常的运动场地,体育场地和参与活动的人都在这样的视角下抽象为点线面的关系,让画面充满趣味。
视角的提升会很容易让摄影师避开地面上的障碍物,也可以获得更为辽阔的视野,从而让照片的信息量增大。而这样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让照片中呈现出更多的视觉元素,而应该更好的服务于表达。比如德国摄影师Mark Siegemund拍摄的上海某住宅区,高视角将整个小区机械化、重复化的居住环境表现的淋漓极致,也将观众带入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生活的巨大焦虑之中。
我们在高视角拍摄时也不可忽略在语言中“高”本身所带有的褒奖含义。比如,我们通常会认为“高人一等”是好的,而“低人一头”是不好的。在许多拍摄中,高视角也都带有意识形态的宣扬意味,央视热门纪录片《航拍中国》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因此,我们在创作时就需要思考我们升高视角是为了什么?
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提升拍摄视角其实有着多种作用,我们作为摄影师还是要有目的的“登高远眺”,要将特殊的视觉体验和我们的作品主题结合在一起,避免出现空洞乏味的视觉猎奇。
回到本期投稿的作品,其中不乏精彩之作。比如:大通拍摄的《光之源》、江山行拍摄《徽描淡写》和红霞漫天的作品等。我们下面就来欣赏大家的投稿作品。
《光之源》 大通/摄
2020年7月在女儿家41层楼顶拍摄
红霞漫天/摄
《徽描淡写》 江山行/摄
《建设者》 秋水伊人/摄
《大地调色板》 天下和/摄
《对峙》——拍摄于广东清远上岳村
草儿/摄
《贵兽屋脊》 崔建玲安徽蚌埠/摄
《希望之路》 大胡子/摄
《看火车》 大通/摄
《乒乓运动在中国》 海洋/摄
《京城落日》 江山行/摄
《画里乡村》 乐行/摄
《守卫》 蓑笠翁(张克兴)/摄
《梦幻家园》 太极摄郎/摄
《新城迷雾》 天下和/摄
《凌公塘公园夜景》 羊正/摄
第三季评片会第5期《站在屋顶看中国》就分享到这里,详细的讲解,请到直播间收听。下期主题是《河流》,这是比较具象的题目,注意审题,您有什么想法?请用镜头表达出来。欢迎更多的影友参与我们的训练和交流,期待大家的佳作。
为摄影师的高机位视角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