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画家米芾伤寒病案评析(应梦人参散)

北宋杰出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原籍襄阳,后定居润州,约生活于1050-1107年。米氏性情狂放,笔工俊迈,能诗文,善书画,精鉴赏。官至书画院博士、礼部员外郎,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载有米氏伤寒病案一则,其方药疗效甚捷。兹选录、评析如下,供同道参考。

崇宁癸未,米芾为太常博士,始造待漏,冒寒得疾,痰嗽如胶,有血,更三医不退。一日谒太尉蔡元度,取人参散一贴并枣见授。继归,有客承议郎薛道至,留食。药熟,进一服,良久,痰嗽立止。而客怪曰,公气色顿快,何药也?为道其由,求方蔡公,又送一贴。越三日,病全除。往见蔡公,公曰,此药僧伽也。元祐中,泗守刘士彦病八日不汗,女求僧伽甚确,夜梦告曰,翌日塔中取药,遂于大圣钵中取得此药。提印云,太平洲杨家人参散。今太医局中亦卖,无甘草、干葛,兼无分两,疑非真方。

应梦人参散:治伤寒、体热、头痛及风壅、痰嗽、咯血。白芷、干葛、青皮、桔梗(炒)、白术、人参各三分(1.5g),甘草(炙)两半(45g),干姜(炮)一钱三字(3g)。为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通口服。如伤寒,入豉数粒同煎,热服,大有效,不拘时。

崇宁”,乃宋徽宗1102-1106年的年号。“崇宁癸末”,即1103年,此年米氏54岁。“待漏”,漏是古代的计时器。百官清早入朝,准备朝拜皇帝,称为待漏。米氏被宋徽宗召为书画院博士后,首次清晨入朝,等待朝拜时“冒寒得疾”。

由于感邪有轻有重,体质有强有弱,故症状亦有微有甚。伤寒初起的一般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清涕,喉痒,咳嗽,声重,痰涎清稀,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太阳与肺卫表证。若无兼、夹证,采用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等,以解表散寒,辛温宣肺,即可治愈。然米氏清晨“冒寒得疾,痰嗽如胶,有血”,且“更三医不退”,就非寻常之外感了。

据史籍记载,米氏晚年出入规矩,冠服效唐人,好洁成癖,不与人同巾器。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有米癫之称。他的这种个性,不仅影响到人际交往,亦影响到身心健康。从其享年,未及花甲,可知素体不健。清晨早朝,天气寒凉,礼仪烦琐,劳神劳体。

感寒后,出现的表证,经三位医生治疗,均已缓解。唯“痰嗽如胶,有血”不退,乃肺络痰湿,郁久化热化燥所致。其证寒、热、虚、实错杂,若仅解其表,或仅清其热,不顾气滞、阳虚、中寒,则很难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缠绵不愈。此从后来服“僧伽药”应梦人参散,一贴,“痰嗽立止……色顿快”,二贴“越三日,病全除”,可以得到印证。

应梦人参散,是太尉蔡元度珍藏了十余年的“僧伽药”方。“元祐”是宋哲宗1086-1094年的年号,“元祐中”大约在1090年前后。“僧伽”乃梵语,即和尚,简称僧。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积累、创制的经验方药,称为禁方、秘方。在流传过程中,随其疗效奇特,往往被夸大、附会、想象、编造为神方、仙方,以增加神秘感与可信度。这亦是阅读古医籍时,常见的“医术神授”之说。

从“题印云,太平洲杨家人参散,为太医局中亦卖”看,更能说明“应梦人参散”虽系僧授,却非仙传。至于杨家方中“无甘草、干葛,兼无分两”,此乃“秘方”在传抄过程中,或经化裁,或书错讹,出现差异,亦是常有之事,并不能依此就“疑非真方”。

从应梦人参散的药物和功效看,它是由白芷、干葛、豆豉,解表散寒,升阳生津;桔梗、青皮,宣肺祛痰,理气化滞;理中丸(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补气健脾,温中散寒;生姜助芷葛,发散风寒;大枣辅理中,培补脾胃。诸药相伍,共奏益气补中、解表散寒之功。从方中的药量看,祛邪之药不足10g(白芷、葛根、青皮、桔梗各1.5g,生姜3片,淡豆豉数粒);助正之药竟达50余克(白术、人参各1.5g,炙甘草45g,炮姜3g,大枣2枚),尤其炙甘草用量独重,是诸药的数倍,可见此方之旨,在于补气益中,润肺祛痰(《局方》僧伽应梦人参散,药同量异,助正药之量,稍多于祛邪药之量)。故治疗气虚之人,外感风寒,邪少虚多,发热、头痛、痰嗽、咯血者,大有效。此方之药,正对米氏之症,故仅服2剂,就“病全除”了。

俗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欲获一效,关键在法合病机,药能对证。清代医家周学海云:“凡病偏着于一处,必有致病之本在于脏腑之中,宜求其本而治之。”米氏“冒寒得疾,痰嗽如胶,有血”之症,不能仅着眼于太阳肺卫之邪,还须重视中宫脾胃之虚。表里兼顾,则方能对证,药到病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