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彭德怀的友谊,抬也要将周恩来抬出草地

2021-04-09 13:05:48 

来源: 明史明今

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1916 年入湘军,在湘军任营长、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及军团前委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一方面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副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1955 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彭德怀与周恩来相识于 30 年代的中央苏区,彭德怀作为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在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的麾下冲锋陷阵。

将周恩来抬出草地

1935 年,红军的长征途中,周恩来病倒了但是他依旧在工作中,,随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殿后,周恩来由于连续发高烧,转为肝脓肿,身体非常虚弱。莫说过草地,就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行军也不行了。(详情见长征途中的一次医疗奇迹

在当时,周恩来是全军的主心骨之一,他的健康牵动着大家的心,大家非常焦急,彭德怀也深感责任重大,他找到了红三军团参谋长肖劲光说:“你具体负责,组织担架队,实在不行,宁可把装备丢掉一些,也要把周副主席、稼祥同志抬出草地。”

肖劲光马上从迫击炮连抽出几十人组成担架队,干部团团长陈赓虽然腿有残疾,但自告奋勇来当队长。陈赓把担架队编成几个组,轮流抬着重病中的周恩来、王稼祥向草地进发。

川西北草原气候恶劣,变化无常。夏秋雨季,草地泥泞滞水,行人望而却步,许多地区渺无人烟。红军部队进入草地后,几乎天天下雨,连向导都难以寻找旧路的痕迹。一小心陷入淤泥,就会被沼泽所吞噬。彭德怀和战士一样在队伍中行进,遇到危险路段,他还要赶在队伍前头,指挥排除险情。

在这十分艰难的行军中,只要一有空隙,彭德怀就会来到担架队,看望周恩来和王稼祥,嘱咐陈赓他们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中央领导安全抬出草地。他十分严肃地对陈赓说:

“周副主席和稼祥同志,我可是交给你了,若有半点差错,我惟你是问。”

陈赓坚决他说。

“老总,请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经过六天六夜草地的艰难行军,周恩来坐着彭德怀为他准备的担架,终于走出了长征中那段最为危险、最为困苦的路程。

先进城的同志变了

1949年4月,彭德怀从西北前线来到了北京,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两人在总理的办公室再次见面,分外热情,朱总理看着彭德怀朴素的衣着和疲惫的面容,知道他在辽阔的大西北地区转战和奔波非常辛苦。

彭德怀向周总理汇报了西北的情况和形势的复杂性,以及人民生活艰苦,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任务还很重的情况。

说完这些以后,彭德怀对先进入城市的同志提出了意见,指出干部的办公室里一般都摆着沙发,铺着地毯,又是茶几、花盆、盆景、鱼缸等等。

最后,向来直爽的彭德怀毫不隐讳地对周恩来说:

“前方干部的生活情况与工作条件还极其艰苦,我想说的不只是他们可能看不惯这里的这些情况,而主要的是怕进了城的同志会忘记乡下和边远地区的劳动人民,同他们的感情淡薄起来。我察觉到你们住在城里的人对农村开始有点生疏了,可是时间如此短暂,就出现了这种苗头,日子长了,会怎么样呢?”

毫无疑问,意见是十分尖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深刻的。

周恩来非常重视彭德怀这段话,并以赞许的口吻说:

“讲得好,意见提得及时,很值得警惕,中央将会注意这些问题。目前,我们既要打仗,消灭敌人,又要做生产建设;既要接收好并学会做城市工作,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把城乡两方面的问题都解决好。”

恰巧有一些进城比较早的同志来朱总理的办公室汇报工作,大家也参与了讨论,大家都说进了城市以后,不知是因为工作关系,还是生活条件的变化,总觉得离群众远了,离乡村农民更远了,而且同志问的往来关系也和在延安时期大不一样了,见面的机会,交换意见的机会也都少了。回忆延安时期的工作、学习、生活,相互交往与互助合作的精神,同志间的团结友爱,以及互相关心照顾的真挚感情,大家都很向往。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彭大将军为人直爽,敢于直言上谏。

这个情况就和如今大家在农村住然后进了城一样,在农村的时候,感觉经常见面,都很熟悉,进了城以后见面机会就少了,关系也就远了!

未发生的叫未知,发生的才叫历史,我们只探索历史!追寻伟人的脚步,发现历史背后感人的故事!

(0)

相关推荐